孙子兵法《军形第四》原文、注释、案例解读
军形第四
【军形第四写作背景】
“军形”,古本只作“形”,后增为“军形”,指敌我双方的作战态势,主要是指攻守之势。临阵作战当然需要谋略,但是所有的谋略,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战场形势,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所谓“形势比人强”,为将者不能只凭主观的谋略,不顾客观的形势。
孙子论兵,先要做好防守,确保不被敌人打败,然后再等待敌人犯错,趁机战胜之。战场上首先要能自保,然后才能把敌人打败。或者换句话说,纵然不能完胜敌人,至少己方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
【军形第四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2)。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3)。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4)。守则不足,攻则有余(5)。
【军形第四注释】
(1)不可胜:不被别人战胜。可胜:可以战胜别人。
(2)在己:关键在于自己。在敌:关键在于敌人。
(3)可知:可以预知。不可为:不由自己决定。
(4)不可胜:杜牧以为,“未见敌人有可胜之形”,暂时不宜进攻,只宜自守。这种说法明显与前文不符。应解释为:不被敌人打败,靠的是防守。可胜:曹操认为,“敌攻己,乃可胜”,做好防守等着敌人贸然进攻,己方就能趁机取胜。这种说法也不可解。应解释为:己方打败敌人,靠的是进攻。
(5)守则不足:力量不如敌人,就需要自守。攻则有余:力量超过敌人,才可以进攻。
【军形第四译文】
孙子说:以前擅长打仗的人,先要做好防守,让敌人无机可乘,然后再等待敌人出现疏漏,从而战胜之。做好防守,让自己不可战胜,只需要己方努力;向敌人发动进攻并获胜,却需要等待敌人犯错。所以说,再擅长打仗的人,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被打败,却不能保证一定能战胜敌人。只要自己做好防守,就可以预见不被打败,但是敌人是不是犯错,却无法预知和干预。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稳固防守;努力战胜敌人,靠的是全力进攻。防守是因为己方力量不如敌人,进攻是因为己方力量比敌人强大。
【军形第四原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1),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2)。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3)。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4)。
【军形第四注释】
(1)藏于九地之下:依靠地势地形进行防守。藏,隐藏,藏兵。九地,泛指各种地理形态。动于九天之上:利用天气条件发动进攻。动,动兵。九天,代指各种天气变化。善于利用地形进行防守,就能安全自保;善于利用天气发动进攻,就能大获全胜。
(2)见胜:预见胜利。众人都能预见胜利之时,你预见胜利,这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能在众人之前预见胜利)。
(3)天下曰善:杀人盈野、血流成河的大胜并非孙子所提倡的,故曰“非善之善”。
(4)秋毫:秋天鸟兽身上的细毛,比喻很轻微的东西。明目:视力很好的眼睛。聪耳:听力很好的耳朵。
【军形第四译文】
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这样才能在防守时保全自己,在进攻时获胜。(将军要能提前预见战争的胜利,)如果只能看到众人看到的胜利,绝对不是最好的将军;(将军要能兵不血刃地取胜,)如果通过血流成河的拼杀才取胜,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好的将军应该有过于常人的能力,)能举起秋天的羽毛,并不能说明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并不能说明眼睛好;能听见雷霆的声音,并不能说明听力强。
【军形第四原文】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1)。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2)。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3)。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4)。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5)。
【军形第四注释】
(1)胜于易胜:用最简单的方式取胜。
(2)智名:因智谋而扬名。勇功:因勇敢而立功。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没有轰轰烈烈的英勇事迹,所以看似无功无名。所谓“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名;曾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杜牧)。
(3)战胜不忒(tè):每战必胜,不会出错。忒,差错。所措必胜:在必胜之时出兵。措,置。胜已败者:战胜已有败相的敌人。敌人出现疏漏,我方乘机进攻,自然能够取胜。
(4)立于不败之地:处在不可战胜的境地。不失敌之败:不错失战胜敌方机会。
(5)胜兵:取胜的军队。先胜:先有必胜的把握。败兵:失败的军队。求胜:寄希望于偶然因素取胜。
【军形第四译文】
古代善于打仗的将军,都懂得用最简单的方式取胜。他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为没有轰轰烈烈的英勇事迹,)因此没有留下千古名声,(因为没有经过你死我活的殊死拼杀,)因此没有赫赫战功。他们不出一点差错,所以每战必胜,因为他们在敌人刚出现疏漏之时发动战争,已经处在必胜的境地。善于打仗的将军既能做好防守,立于不败之地,又能抓住敌方疏漏,不错过打败他们的机会。取胜方往往是先做好了必胜的准备,然后才发动战争;失败方往往是先发动战争,然后再考虑如何取胜。
【军形第四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1)。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2)。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3)。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4)。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5)。
【军形第四注释】
(1)修道而保法:丰富战争谋略,严守军事法度。胜败之政:争取胜利,避免失败的措施。将军有谋略,就能争取胜利;军中重法度,就能避免失败。一说推行道义,得人爱戴,就能争胜;严格法令,得人敬畏,就能不败。
(2)度:计算,这里指确定攻守之势,一说考察战场地形。量:考量,这里指对比双方优劣所在。数:计谋。一说敌军人数多寡。称:称量,校验,这里指预测战争结果。胜:夺取最后的胜利。
(3)地生度:双方的地理形势,会决定其攻防角色。度生量:确定了攻守之势,才能分析双方的优劣所在。量生数:分析了双方的优劣所在,才能制定相应的战争方略。数生称:战争方略已定,才能预测战争结果,建立必胜的信心。称生胜:有了必胜的信心,就能争取最后的胜利。也有人认为,“地”指战场,“数”指人数。确定了战场,就可以考察地形;考察了地形,就能确定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敌人有利;了解了各自利弊所在,还要对比双方的军队人数;根据人数的不同,确定对应的作战方针;有了对应的作战方针,才能争取最后的胜利。
(4)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四两,一说二十两。铢(zhū):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合一两。以镒称铢:用己方一镒去称量敌方一铢,说明力量处于绝对优势。以铢称镒:用己方一铢去称量敌方一镒,说明力量处于绝对劣势。
(5)决:决堤放水。仞(rèn):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形:战争形势。
【军形第四译文】
善于打仗的将军既有丰富的战争谋略,帮助己方取胜;又有严格的军事法度,防止仓皇落败。用兵打仗有五个重点:一是确定攻守之势,二是对比双方优劣,三是制定作战方针,四是预见战争结果,五是夺取最后胜利。双方力量对比不同,决定攻守之势;确定了攻守之势,就方便比较敌我优劣所在;知道了敌我优劣所在,就能制定不同的作战方针;根据不同的作战方针,可以预见最终胜负走向;对结果有了正确的预见,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力量占有绝对优势的一方,最后必定取胜;力量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最后必定被打败。胜利方(势如破竹),就好像在高达千仞的峡谷上决开蓄积的洪水,(一举就能把对方击溃,)这都是战场形势决定的。
【赏析】
正如上篇所说的那样,战争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让己方受益,而不是为了让敌人受损。无论战场内外,都应该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这是一个大原则,也是评价战争成败的重大指标。要实现己方利益最大化,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多从敌人那里获得资源,二是不让敌人从己方获得资源。前者主要依靠进攻,包括武力攻势、外交攻势等,后者则主要依靠防守。一个选项又衍生出两个选项,这就使得刚做出选择的一方,不得不再选择一次:战争中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究竟是应该以进攻为主,还是以防守为主?
孙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简单干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做好防守的基础上,等待敌人出现疏漏,然后再发动进攻,夺取最后的胜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战场之上你死我活,只能依靠自身的实力,不能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敌方疏漏上。先防守后进攻,即便不能从敌人那里得到更多,至少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就像大部分非专业人士理财,首先要确定本金不受损失,然后才考虑利息收入的高低。
现在有很多的成功学著作,拼命宣扬狼性思维,为了打击敌人,不惜伤害自己,迷信“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相比而言,孙子虽然以战争成名,却绝不好勇斗狠,甚至倒有一些畏畏缩缩。至少从本书看来,他不仅是外交中的鸽派,更是军事上的保守派。据说心理学研究者曾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与“得到不确定的更多财富”相比,人们更加“害怕失去已有的较少财富”,这也正好可以说明,保守应该说是人类的本性。至于赌博、炒股之类(认真的战略投资当然不在此列),大概都有某种侥幸心理在作祟,何况战争的胜败关乎国运,关乎人命,怎么能够豪赌,怎么能够冒进,怎么能不战战兢兢,怎么能不保守稳重呢?
将军在战场上应当谨慎,但这并不等于怯战,更不等于弃战,而是为了让胜利更有把握。孙子说,善战的将军要“胜于易胜”,看上去毫不费力,却能取得最大的胜利。在“易胜”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减少战争损失,另一方面,也更能保证百战不败,“战胜不忒”。战争不是好莱坞大片,最怕的就是血流漂杵;士兵不是偶像剧演员,最怕的就是轰轰烈烈。所以孙子一再强调,真正费力的是战前准备,只要战前准备得当,战场上就能秋风扫落叶、快刀斩乱麻,甚至可以风轻云淡,“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大概也同于文人论诗,平时加强文化修养,写诗时自然“下笔如有神”。所谓“功夫在诗外”,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