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宋朝/刘辰翁《宝鼎现》婉约词原文、注释、赏析

刘辰翁《宝鼎现》婉约词原文、注释、赏析

宝鼎现春月刘辰翁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1]。箫声断,约彩鸾归去[2],未怕金吾呵醉[3]。甚辇路[4]、喧阗且止[5]。听得念奴歌起[6]。父老犹记宣和事[7]。抱铜仙[8]、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9]...

宝鼎现

春月

刘辰翁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1]。箫声断,约彩鸾归去[2],未怕金吾呵醉[3]。甚辇路[4]、喧阗且止[5]。听得念奴歌起[6]

父老犹记宣和事[7]。抱铜仙[8]、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9]。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10]。月浸葡萄十里[11]。看往来、神仙才子[12],肯把菱花扑碎[13]

肠断竹马儿童[14],空见说、三千乐指[15]。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16]。暗滴鲛珠坠[17]。便当日、亲见霓裳[18],天上人间梦里。

【赏析】

这首词是刘辰翁晚年的名作,写于宋亡之后,通过对昔日宋代元宵节的热闹和今日之惨淡萧条的对比,抒发词人无比深沉的亡国之痛。词分三阕,分别描写了北宋、南宋和词人作此词之时的灯节景象。

上阕通过对声、色、形的铺写,将北宋元宵节的繁华热闹表现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浓妆的仕女们乘着香车宝马,纷纷出游;歌台舞榭上,歌妓舞女们轻移莲步,婆娑多姿;这里箫声刚歇,那里歌声又起。在这喜庆气氛中,青春男女,相邀结伴,自由欢乐。上阕以铺叙手法,浓墨重彩,道不尽的繁华富贵。

中阕首句点明时间,转入南宋,借用金铜仙人辞汉落泪的典故,寓亡国之痛。此时南宋王朝虽然偏安一隅,然亦有承平景象,词人通过对光、影、水色的描写,写出了元宵节时沙河塘一带灯月交辉之美。末句“肯把”二字,则流露出词人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中阕首末两句巧妙用典故,铜仙坠泪、菱花扑碎两个意象的推出,使人深感在一片承平欢乐的表象下有着无尽的凄凉与辛酸。

下阕由上两阕对往事的回忆中,回到词人作词之时的现实。“肠断”句是写往日的繁华,儿时的玩伴再也无法见到,只能从老人们的叙述中去凭空想象了。今日的元宵节,不复有当日的盛况美景,人们只能枯坐灯前,回首往事,黯然神伤,不禁泪坠。即便是当日亲见霓裳羽衣舞的老人们,也恍觉与那时似天上人间相隔遥远,宛如一场春梦一般。结句化用李煜语,再加上“梦里”二字,倍觉沉痛。

此词通过铺叙、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写景与情的前后变化之大,给人以往事不堪回首之感。


【注释】

[1] 习习香尘:指尘土微扬。习习,形容微风。

[2] 彩鸾:林坤《诚斋杂记》:“钟陵西山有游帷观,每至中秋,车马喧阗。大和末,有书生文箫往观,睹一姝(即吴彩鸾)甚妙,生意其神仙,植足不去,姝亦相盼……乃与生下山归钟陵为夫妇。”这里彩鸾指游春之女。

[3] 金吾:官名,掌管京城的守卫防务。韦述《西都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呵醉:指西汉将军李广夜饮回家,被霸陵一喝醉的尉官呵责扣留。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4] 甚:为什么。辇路:皇帝车马经过的道路。

[5] 喧阗(tián):人声喧闹。

[6] 念奴:唐玄宗天宝年间名歌伎,善歌。

[7] 宣和:宋徽宗年号。

[8] 铜仙:金铜仙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9] 沙河:即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沙河宋时居民甚盛,碧瓦红檐,歌管不绝。”

[10] 绮:光色。晋张景阳《七命》:“流绮星连,浮彩艳发”。

[11] 葡萄:这里比喻水深色碧。

[12] 神仙:借指美女。《武林旧事》:“靓妆笑语,望之如神仙。”

[13] 菱花:镜子。用陈亡后乐昌公主和其夫徐德言将镜扑碎,各分其半,作为分离后互相探访的凭信的典故。

[14] 竹马:以竹杖当马骑。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15] 三千乐指:三百人的乐队。

[16] 灯前拥髻:《飞燕外传·伶玄自叙》:“通德(伶玄妾)占袖顾视烛影,以手拥髻,凄然泪下,不胜其悲。”

[17] 鲛珠:即“鲛人泣珠”。鲛人为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晋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后以鲛珠形容哭泣时流出的眼泪。

[18] 霓裳:唐代乐曲名,即《霓裳羽衣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