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宋朝/张先《天仙子》(原文_注释_赏析)

张先《天仙子》(原文_注释_赏析)

张 先时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②。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③。往事后期空记省④。沙上并禽池上暝⑤。云破月来花弄影⑥。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注释 ①嘉禾:宋时郡名(后升嘉兴府),即秀州。倅(cuì):副职。张先时为秀州判官,判官为知州掌文书的佐使,故云。②水调:唐朝流行的曲调,又称《水调子》...

张 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①嘉禾:宋时郡名(后升嘉兴府),即秀州。倅(cuì):副职。张先时为秀州判官,判官为知州掌文书的佐使,故云。②水调:唐朝流行的曲调,又称《水调子》。唐杜牧《扬州三首》“谁家唱《水调》”原注:“(隋)炀帝凿汴,渠成,自造《水调》。”③流景:如流水般消逝的时光。④“往事”句:往事已为陈迹,后约渺远难凭,都是不现实的,徒然保留在记忆中。⑤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⑥“云破”句:宋吴开《优古堂诗话》:“张子野长短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往往以为古今绝唱。然予读古乐府唐氏谣《暗别离》云:‘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意子野本此。”

国色天香图 【清】 马逸 南京博物院藏

鉴赏 本篇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张先时任嘉禾判官时所作。据宋陆游《入蜀记》载,秀州(即嘉禾)通判官署中有座“花月亭”,亭前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相传此词就是在这座亭子里写的。

这首词通过描写惜春、伤春的情绪,抒发了对于年华易逝的感叹。作者观察周围景物,体验时序变迁,抒写内心感情,都很精致细腻。不似别的词人先写景再引申至抒情的习惯,作者一开篇就直抒胸臆,点出了伤春的情怀。从时间上看,作者写了他一天的活动和感受。持酒听《水调》是午前之事;醉眠复醒,已到午后;“池上暝”“花弄影”“密遮灯”,是从傍晚到夜间;落红满径,则已是悬想的明日之景了。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云:“此首不作发越之语,而自然韵高。中间自午至晚,自晚至夜,写来情景宛然。”伤春是全词的基调,而伤春的核心乃在于自伤,即感叹年华易逝,青春难葆。迷茫和哀愁的情绪反衬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全词画面优美生动,意脉清晰连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

其时作者未去参加府会,在傍晚时分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心头幽绪。这时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这个晚上本应是月圆之夜,不料重云满空,并无月色,正当词人要回舍休息时,起风了,天空暮云飘流,月亮逐渐露出了笑脸;地上花枝摇曳,花影婆娑而舞。这便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语境。该句由四个名词和三个动词组成,展示出一幅层次清晰而又富有情趣的画面。“云破”是“月来”的条件,“花弄影”是“月来”的结果,环环相扣,用笔极其细密,且处处暗示着“风”的存在。暗示了有风却没有直接写出来,为下句的帘幕遮灯、落红满径埋下伏笔,这正是张先文笔的高超之处。“弄”字用得尤为精彩,它将庭院之“花”拟人化,彷佛花儿这“月下美人”故意摆弄自己绰约的身姿,以引来赏花之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称其“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此句的妙处还不仅在于遣词造句,更是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欣赏到出乎意料的美景的喜悦之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传达了出来,给人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享受。正如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又明杨慎《词品》云:“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张先诗词中写“影”的名句极多,如“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帘押残花影”(《归朝欢》)、“坠轻絮无影”(《翦牡丹》)以及“浮萍破处见山影”(《华州西溪》诗),等等。他以“影”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这其中尤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三句最为得意,人称“张三影”。明卓人月《古今词统》认为:“张先以‘三影’名者,因其词中有三‘影’字,故自誉也。然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为最,馀二‘影’字不及。”深味细品,确实饶有兴味,意境不俗。

此词既无华艳的辞藻,也不用凝练含蓄的笔法,与晏、欧、柳等词人的风格是不相同的。晏、欧词上承晚唐五代遗风,温婉蕴藉;柳永词下开北宋中后期词坛的新路,层层铺叙。“张先的词,既不尽同于晏、欧,也不尽同于柳永,而是传统与拓新二者之间转变的桥梁。”(缪钺《论张先词》)诚如清陈廷焯所言:“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馀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白雨斋词话》卷一)因此,周济谓“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清刘熙载说“张子野始创瘦劲之体”,与宋祁“虽以佳句互相称美,其实趣尚不同”(《艺概》卷四)。(李飞跃)

集评 清·黄苏:“听《水调》而愁,为自伤卑贱也。‘送春’四句,伤流光易去,后期茫茫也。‘沙上’二句,言所居岑寂,以沙禽与花自喻也。‘重重’三句,言多障蔽也。结句仍缴送春本题,恐其时之晚也。”(《蓼园词选》)

链接 历来词论重视词中的“响字”。用于词句关键处而音色响亮的字词,谓之响字。南宋张炎《词源》卷下论“字面”云:“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元人陆辅之《词旨》也强调“炼字贵响”。可见历来词论对响字的重视,这实际上也是对宋词创作经验的总结。词中的响字大多为仄声字,尤以去声最关声响。故宋词名篇多于转折跌宕、词意紧要处用去声字,最典型的例子如本篇“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中的“弄”字、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字,皆具有响亮新隽的特色,以擅长写景造境而著称。(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宋人为避国讳改称镜子为照子。宋太祖祖父名赵敬,为避讳,宋初遂改“镜”为“照”,镜台亦改称“照台”,后相沿成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纸窗儿前,照台儿后,一封儿小简,掉在纤纤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