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殊《望江南·成都好》原文与赏析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这首词咏成都蚕市的繁华。据《茅亭客话》载,蜀有蚕市。每年正月至三月,州城及属县循环一十五处,耆旧相传,三月为蚕市。古蚕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随蚕丛所在致市居,此其遗风也。每年蚕事将兴,便开蚕市销售蚕农蚕工所需器具物品以及花木果药杂物,为蜀地一年一度盛大的集市贸易聚会。成都因盛产蜀锦而号称锦城(亦称锦官城),唐宋以来养蚕业与纺织业十分发达。此词提供了北宋蚕市盛况的记录,从侧面反映了成都当时商业发达的情况。
起首二句强调成都好就好在蚕市开放的时节。“趁遨游”,即趁兴遨游。一个“趁”字,传达出词人遨游兴致之浓,全为蚕市而起。以下三句,坐实成都蚕市好的具体内容。夜降临了,四处笙歌齐举,婉转动听的器乐声和歌唱声一直喧闹至郊外大道。春意盎然的夜晚,红楼灯火通明,将春意点染得更加光彩照人。街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好像在神界仙境穿流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溢”字,写尽了车马的繁多和人流的簇拥。词人抓住夜间这一特定环境着意渲染,虽只简短三句,但读者已听到悠扬鼎沸的歌声;已看到明如繁星的红楼灯火;已仿佛置身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中并担心着如梭车马的拥挤碰撞。蚕市的夜晚如此繁华热闹,白天的景象便可想见。这正是词人设计典型环境的匠心。“夜”而能“放笙歌”,“春”而能“邀灯火”,将时间状语作主语用,不但收到拟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把“夜”和“笙歌”,“春”与“灯火”这本无必然联系的物象很令人玩味地联系了起来,使声音和画面都变得活动而流走。加上动词“喧”和“上”,造成笙歌和灯火更富时间长度的流动感,扩充了读者艺术联想的三度空间,造成画面和电影镜头都难以达到的艺术境界。“红楼”、“紫陌”相对,鲜明的热色调,将热闹、繁华、绚丽、辉煌的场面渲染得更其气氛浓郁。最后以“瀛洲”作喻,将成都的“好”写到极处。
上片写蚕市的大场面,突出“喧”和动,着意繁华;下片写蚕市的小镜头,突出寂和静,着意恬淡。“人散后”,蚕市归于清静。街市的热闹,代之以“茧馆”蚕工们对蚕茧丰收的喜悦。“茧馆”,养蚕和缫丝综合作坊。“绸缪”,本指情意殷勤、缠绵,这里指丰收的喜悦。“柳叶”、“桑条”句,是一种室外景与室内人比照合写的手法。茧馆外的柳树已长得枝叶娇娆无比了,映衬得室内蚕女和缫丝女工们烟黛色的柳叶细眉更加妩媚;后园如玉柔婉的桑枝,也比不上她们洁白柔美的纤纤素手。这里虚实结合,“柳叶”“桑条”既是实景,又是比兴蚕女、缫丝女工的容貌姿态。字面之外洋溢着词人对蚕工们的热烈赞扬之情——是对她们劳动的礼赞。因为蚕市热闹的一切是为她们的劳动而准备,茧馆的一切又是靠她们的玉纤柔手去劳作的。面对着这动人的场面,词人看呆了,身心陶醉在这优美惬意的劳动环境之中。“立马看风流”,道出了词人这种入迷的形象和心境。写蚕市而以颂蚕工作结,非常得体,也表现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构思意图。
这首词大景与小景结合,动景与静景交替,喧嚣与静谧搭配,繁华与恬淡比照,很富艺术辩证法的美感。最后一句表现词人的陶醉,照应开首的“趁遨游”,亦是前动后静,淡淡写来,不着痕迹而兴味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