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宋朝/张元幹《水调歌头 追和·举手钓鳌客》原文与赏析

张元幹《水调歌头 追和·举手钓鳌客》原文与赏析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本词大约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前后。其时词人年过花甲,两鬓斑白。这与词中所写的自我形象相符合。这首词运用赋体,纵笔直书,思念...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本词大约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前后。其时词人年过花甲,两鬓斑白。这与词中所写的自我形象相符合。这首词运用赋体,纵笔直书,思念故国,语言不假藻饰而又句句重大。

词的开头“举手”二句破空而来,暗示出了作者沉浮的身世。这主要借助于典故来表述。“钓鳌客”,指李白。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六:“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至于“钓鳌”的出处,见《列子·汤问》。这是一则神话传说。大意是说,古代渤海东面有五座山,常随波漂浮。上帝就命十五只巨鳌用头把山顶住,这样才固定下来。可是龙伯之国有位巨人,他举足数步就到达五山之上,一钓而连六鳌,负而回国。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就流于北极,沉入大海。因此,后人常用来比作豪迈的壮举。张元幹早年也有凌云壮志,在金兵南侵的动乱年代里,他追随李纲抗金,呕心沥血,满腔热肠。然而功业未成,罪名加身。尤其是南宋朝廷长期苟和偷安,不思收复,使张元幹壮志难酬,浪迹江湖之上,而发出“纵有垂天翼,何用钓连鳌”(见《水调歌头》)的感叹。

第二句“削迹”,指匿迹,表示隐居。“种瓜侯”,指邵平失侯种瓜的故事。《史记·萧相国世家》云:“召(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时俗谓之‘东陵瓜’。”陶渊明《饮酒》诗中有“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即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用来感叹世事不定。词中这二句表面看来似乎是有矛盾的,其实,这种既抒壮志豪情,又写隐居不仕的形象,正是南宋世事动乱不定的反映,是动乱现实的折光凝聚在张元幹身上的一束投影。

紧接着“重来”二句,承上并点出了地点和时间。词人从绍兴元年辞官归隐到这次重游吴县,泛舟太湖之上,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吴会”,即吴县。“耳畔”三句宕开,从眼前实景展现“重来者”内心深处对国事的无限感慨。“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如果说李白诗中的“旄头”比喻安禄山叛乱军队,那么这里是用来比喻金兵的侵犯。但是,南宋王朝执意主和,使他无法“射旄头”。词人行舟在微波荡漾的太湖水面上,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而功名飘忽,心中埋藏多少不易倾诉的苦衷!“孤负”二句,直抒报国壮志难以伸展的悲愤,故只能怅望故园,愁生故国了。

下片换头“梦中原”三句,从上片“怅望”而来,词人借梦抒情,深沉地倾吐国土沦丧之悲痛。“元龙”二句,词人的笔锋,从梦绕中原的悲哀气氛中转写陈元龙的英雄豪气。《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谓东汉人陈登字元龙,有英雄气概。传中说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提到陈登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而自己只知道求田问舍,作个人打算,所以陈元龙与许汜不多言谈,并让他睡在下床。刘备听了,批评许汜的自私,并且说,假如是我的话,那么自己睡到百尺高楼上,而叫你许汜睡在地上。词里是借以表达作者忧国忘私的豪情至老而未衰。

“短发霜粘两鬓”三句,词人陡转笔锋,从心中所想转而描写眼前实景,出现了另一片新的画境:在风雨交加的秋夜,一位华发苍颜的老人,思绪翻腾,难以入眠,但却怀着喜悦的心情听着倾盆大雨流淌在屋瓦沟里发出的声响。这里着一“喜”字,是以动宕之笔写万千心绪:想到元龙豪气则听雨亦喜,思念中原未复又彻夜难眠。

“犹有壮心在”二句,以抒情作结,与首句用事前后照应,令人咀味。“百川流”,形容壮心随水东流,这是愤激的比喻,而言外含有无限的感慨。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谓“感时之作,必借景以形之”。这首词借景抒怀,托物寄兴,表露了作者对国事日非而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言近旨远,感慨深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