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卖花声 题岳阳楼·木叶下君山》原文与赏析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因写诗讥议边事,为人攻讦,被谪监郴州(今湖南郴县)酒税。南行途中经岳阳,登楼感怀,填了两首《卖花声》词,这是其中的一首。
唐宋之际,朝官受黜,多远逐于今湖南、两广一带。岳阳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为南窜官员的必经之地,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而岳阳楼自唐代张说兴建,宋初滕子京重修后,也就成为文人们登临题咏的胜地。张舜民这首《卖花声》,就是其中的名作之一。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词一起笔,便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岳阳楼下临洞庭,遥望湖中君山,词人自然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漫漫”,在此处应读阳平,是空茫、渺远的意思。这萧瑟的秋景,正烘托了作者此时悲凉的心境。触目伤神,他只得把视线收回到身边歌女的身上。“十分斟酒敛芳颜。”她们殷勤劝饮,却神情肃然,不苟言笑。为什么呢?原来她们正演唱着一首令人断肠的千古离歌《阳关三叠》。歌声撩起了词人的乡愁。他的故乡在长安西北,而此时身为迁客,万里投荒,听到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之声,便觉百端愁绪,纷至沓来。欲西归而不得,故不忍听,此其一;岳阳南去,确“无故人”,又不忍听,此其二;此番登临,无人伴送,唯独酌自醉(《卖花声》第二首“楼上久踌躇,地远身孤”一语可证),更不忍听,此其三。 目不忍睹,耳不堪闻,此情此景,将何以遣?“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凄怆之情,溢于言外。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拉回楼前。“醉袖抚危栏”,“抚”意为“拍”,在古音中同属双唇音。危栏,高楼的栏杆。词人借酒浇愁,在“十分斟酒”后,他已有几分醉意,凭栏独立,唯见“天淡云闲”。词在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犹如音乐中的休止,戏剧中的静场,使感情节奏得以顿宕,深得回旋纡徐之妙。从构思角度看,它还呼应了开篇的“空水漫漫”,启引了歇拍的“夕阳红尽”,使写景的意脉不断。在情思如九曲回流,略作渟蓄后,终于逼出撞击心扉的潮头:“何人此路得生还?”看来只有弃身蛮瘴,抛骨他乡了。负载着无尽的悲观与恸楚,他想到白居易当年《题岳阳楼》诗中的名句:“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是长安。”恰合此时心境,于是乎一声浩叹:“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里的“长安”代指汴京)看来,作为一个“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卖花声》其二)的朝廷命官,他是心有不甘的。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在掌故的巧妙化用中,一并写出,含义浑厚。
张舜民这首《卖花声》,点化成语,自裁新篇,写得层次曲折,抑郁盘旋,深婉中又时显峭拔之气,在众多岳阳楼题咏中,艺术上堪称上乘之作。但察其内容,仍不出孔子“温柔敦厚”诗教的藩篱,正如周煇《清波杂志》所评:“岂无去国流离之思?殊觉婉而不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