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宋朝/岳珂《祝英台近 北固亭·澹烟横》原文与赏析

岳珂《祝英台近 北固亭·澹烟横》原文与赏析

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呜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岳珂有两首《祝英台近》,一为咏多景楼,一为咏北固亭。前一首作于春天,后一首是秋天写的。两词可能写于同一年,或相隔时间不远。登临观览,怀古伤今,堪称姊妹篇。此时作者任职淮东...

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呜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岳珂有两首《祝英台近》,一为咏多景楼,一为咏北固亭。前一首作于春天,后一首是秋天写的。两词可能写于同一年,或相隔时间不远。登临观览,怀古伤今,堪称姊妹篇。此时作者任职淮东总领兼制置使,大约常驻镇江或扬州。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这是诗人们最喜登临吟咏之地。

宋人登北固亭之作甚多,然月夜登览,尚属罕见。作者这次是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来游览的。开头两句,先只用淡墨勾出一幅江山月景图。从高处看去,这时层雾已经消散,只剩下几缕淡淡的轻烟横卧在远近。一个“横”字,既写出烟的静止状态,又渲染了苍茫、寂静的月夜气氛。“胜概分雄占”一句,雄奇沉郁,笔势顿挫,为下文设下伏线,是一篇之警策。这句是说:这名胜而有气势的铁瓮城,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人物曾在此据守。但它现在的情景又怎样呢?在万籁俱寂中,作者只听见从江上不时传来渔夫的“鸣榔”声(鸣榔:以棒敲击船舷,使鱼惊入网),一个“飐”字,充分显出风涛之急。“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山河清奇,使人触目生愁,自己更不敢照镜。如果说,前两句写“月下鸣榔”,是江上实景描绘,那末这两句就是作者深重的感慨了。前为实,后为虚,虚实结合,妙笔生辉。在长江这面大镜中,作者自己这时的形象又怎样呢?“正霜鬓、秋风尘染。”何等苍凉,何其沉痛!所以说“不堪临鉴”。但作者的感情却不是消极的,这里毫无羁旅颓丧之情。换头处以“漫登览”一句承上启下,又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漫”是随意的意思,作者在此风急凄清之夜,久久留连忘返,所为者何?“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这就作了明确的回答。原来他不是来看风景的,登亭北望,从淮河沿线到西北边陲的大散关,那抗金的“万里沙场”,这时仿佛一齐都奔现到他眼前。他不禁频频抚着随身携带的宝剑,把它看了又看。这一细节描写,把一位爱国者的形象很自然地刻画出来。观其行,揣其心,作者此时大有我虽年老还当奋发图强之意。这是作者的誓词,也是他对一切爱国志士的激励。“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慨叹历史和今天的南北分裂,既是对上阕“胜概分雄占”一句的回应和深化,也是作者心灵深处所掀起的感情高潮。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在他眼前晃动,在他心中奔涌,一时都集中表现在长江这划分南北的天堑之中了。岳珂《鹤林寺》诗云:“未洗中原恨,谁消永日闲?西风动征隰,空愧鬓毛斑。”其志可见,可与此词并读。前人说岳珂词有其祖父岳飞壮烈之风,殆非虚语。词的结尾以写作者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和更鼓声收束全篇,带来一片恬静而清雅的情调,表明作者这时已沉浸在深沉的思索之中,给人以积极、进取之感,可谓绝妙之笔。“倚楼谁弄新声”,“新声”有人在弄,作者倚楼聆听,特以问句出之,意在蕴藉,耐人寻味。“重城正掩”,原来夜已深,人们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可是作者却还没有睡,他在很细心地数着那从西州方向传来的一声声的梆子声(西州是晋扬州刺史治所,在今南京)。这一声声更点,敲击着诗人的心弦,使他想得很多很深很远。至此,全词所写风声、涛声、鸣榔声、笛声、更鼓声,仿佛构成一曲雄浑的交响乐。这是爱国词人岳珂的心曲独奏,也是南宋一切爱国志士的合唱“新声”。这乐曲刚而柔、雄而丽,而从月夜长江这辽阔而明亮的水面所折射出来的光和声,更给人以无限优美的想象和含蕴不尽的美学享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