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宋朝/王沂孙《扫花游 秋声·商飙乍发》原文与赏析

王沂孙《扫花游 秋声·商飙乍发》原文与赏析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着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宋欧阳修《秋声赋》云:“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碧山写作这首题为秋声的词章,是表达因...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着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宋欧阳修《秋声赋》云:“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碧山写作这首题为秋声的词章,是表达因秋声而触起的身世飘零之感。

上片虽是隐括欧阳修《秋声赋》而成,但其中寄托了碧山的身世之悲和羁旅之愁,使凄切的秋声与悲苦的人情交织一处,意境因而顿觉深入一层。首三句写西风乍起,秋声时断时续。“商飙”,秋风。古代用五音方位配春夏秋冬四时,商声西方属秋,故云商飙。《秋声赋》云:“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发端三句即由此化来,但琢句更为峭拔,也更为传神。“乍发”言秋声的突然发生。“淅淅”、“萧萧”,皆是形容商飙音响的叠字。“初闻”到“还住”,则写秋声的变化,与下文“断续”呼应。“顿惊倦旅”,写诗人闻秋声而感发的羁旅之苦,从而点出了这首词的主旨。“背青灯吊影”两句,进一步从羁旅之愁写到客居的索漠。倦旅已觉惊心,何况独对青灯,形影相吊?情动于中,发而为言,所以“起吟愁赋”,聊以遣忧了。“断续无凭”以下,呼应上文。上文是写无言之中听到秋声,这里则是写有意追寻秋声。但秋声已住,眼前只有满地黄叶和参天的高树,仿佛留下秋声过后的足迹而已,故曰“无凭”。下片具体描述因闻秋声而触发的伤怀,是上片“顿惊倦旅”的延续和铺陈。“倦旅”与“旧梦”是互为因果的:由于思乡情切,因而倦于羁旅;也由于倦于羁旅,因而思乡之情益切。可是“迢递归梦阻”,自己欲归不能,此情已自不堪,加之既老且病,闻秋声岂不更加伤怀?层层递进,将凄楚之怀写得淋漓尽致,使人不忍卒读。既然归梦受阻,有家不能归去,就只有在这异乡的秋夜遥想到故乡此时的情景,聊以慰藉相思之情。然而故乡今夜想必也是一片凄凉——孤雁在空中唳鸣,寒蛩在砌下哀吟,加上雨打芭蕉,与雁唳蛩吟声声相和,即使此际身在家乡,也不能不百感丛生,悲不自胜啊!客居固愁,归家也愁,而这闲愁正是由闻秋声而感发的。秋声既然无处不在,因而闲愁也就无有已时,故云“避无处”。末以“这闲愁、夜深尤苦”作结,将上述种种愁思缩合一处,又置于夜深人静、无可诉说的背景之中,所以说是“尤苦”。此情此景与张炎“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八声甘州》)所表达的感慨颇有类似之处,而着以“夜深尤苦”四字,其悲苦之状较之张词尤有过之,因而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由听秋声而动归思,前人的诗词往往有之。这首词之所以异于同类作品,盖在于它不仅描述了羁旅之愁,还设想即使回到家乡,也无法回避满怀的凄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这种“避无处”的慨叹,并不仅仅是因为闻秋声而“顿惊倦旅”,在倦旅思归的背后,应该还有更为本质的难言之痛。细味词中所表达的感情,似作于宋亡之后,倘如是,则此难言之隐痛当为亡国之恨,不过写得比较隐晦罢了。从写法上来看,全词大段从欧阳修《秋声赋》脱胎而来,然而这决不是抄袭,而只是化用,亦即借他人之酒杯以消自己胸中之块垒,与前人批评江西诗派的夺胎换骨为“剽窃之黠者”,自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手法是值得我们细心体味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