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达祖《齐天乐 中秋宿真定驿·西风来劝凉云去》原文与赏析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开禧元年(1205)初秋,史达祖奉韩侂胄之命随李壁出使金国,任务是“觇金国虚实”。他对于祖国未能统一曾有过“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栏干静,慵登眺”(《龙吟曲》)的慨叹。临行前他还说:“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同上)由此可见其心情与思想。离开临安,中秋到达了真定(今河北正定),词人住在荒凉的驿站里,睹月怀人,思念故旧心切,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忧国的情怀,是梅溪词中较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上片写北国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与词人清冷孤寂的情怀。“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开头写月亮初升的情状。不说“西风吹散”而说“西风来劝”,新颖,而有情致。“劝”字实际上表现词人希望看到圆月的心情。“天东”句境界清朗、空阔。凉云已去,璧月澄澈,它“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应”。这三句写地上月光的皎洁。皎洁的月光照在原野上像凝结一层白霜,映在河中沾湿了月宫桂影,它们和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霜凝”“桂湿”扣中秋季节特征。写北国中秋之夜莹澈的月光,环境开阔而清冷,透露出荒漠悲凉的气氛,与词人的心情相应。“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由所见引出感慨。“殊方路永”不仅是说现在远离故乡,也包含有对被金人占据的“殊方”辽阔土地的惋惜,因为真定在靖康之变以前是宋朝的疆土。“分破秋光”,除点明中秋节候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暗喻国家疆土被分割。南宋词人常这样用。如陈亮在《贺新郎》中就以“算世间、那有平分月”来表达其对祖国未能统一的悲愤。这样,词人对月沉思怎么不会有“尽成悲境”的感叹呢!这一句总上启下。“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写徘徊于驿庭的自我形象。因为在“殊方”,所以说“有客”。“空自吊孤影”写词人对影自怜孤独,心中无限悲凉。广阔荒凉的背景与孤独悲伤的心情,两相映衬,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鲜明。
下片写对沦陷区的关切。换头用反问,从设想对方情况落笔,写对故人的思念:“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这三句说,江南朋友所在的地方,是否也有同情我这在天涯的,来引导我的诗思呢?诗人徘徊古庭,思绪很乱,希望能得到江南朋旧的引领,即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慰藉。这种设想,婉曲地抒发了对故人的思念与自己难堪的心情。接下进一步抒情:“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刀头”是“还”的隐语,诗词中常用,如南朝民歌:“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因为古人佩刀头有环。“环”“还”同音,所以这么说。“虿(蝎类毒虫)尾”本形容女子头发鬈曲如虿尾,《诗·小雅》:“卷发如虿。”这儿形容书页卷起如虿尾,意谓久未读它了。“别有相思随定”,就是说除了思念故人外,另有相思萦回在脑海,这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关切。一个多月后,词人在归途中经过汴京后写道:“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出京怀古》)可见他是主张趁此时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别有相思”正是诗人关心沦陷区、关心祖国统一的这种情思。这里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写古庭徘徊时所见所闻所感。“耿耿”,不安的样子。“风鹊残枝”二句既是实写,也形象地概括了沦陷区荒凉情状,有某些象征意义。见到这种情景,诗人忧思无端,以至引姮娥为知己:“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此乃自杜甫《月》诗中“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化来,以嫦娥之孤独自喻。末尾仍写到月,遥应开头,以月起结,章法完密。下片先写思念故人,“梦断刀头”以下转到对国家对沦陷区的关心。这些都是上片末“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的原因。这首词环境景物的描写对表现词人的情怀起了映衬作用,自然贴切,融合无间。与此同时,他的朋友高观国在江南也写了一首《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有“归心对此,想斗插天南,雁横辽水。试问姮娥,有谁能为寄”之句。高词于清峻中见豪放,史词于悲凉中见沉郁,风格是不同的。就其思想内容看,高词仅停留在抒发思念故人上,而史词还含蓄地表达了爱国情怀,内涵较深,为高词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