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宋朝/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汉业》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汉业》原文与赏析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张仲固名坚,高宗朝参政张纲之子,镇江人,淳熙七年(1180)由江西转运判官改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兼利州东路安抚使...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张仲固名坚,高宗朝参政张纲之子,镇江人,淳熙七年(1180)由江西转运判官改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兼利州东路安抚使。这年秋天,张仲固赴兴元任,特地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与正任湖南安抚使的辛稼轩相晤,稼轩设宴迎送,本篇就是席间之作。

汉中是西汉王业肇兴之地。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曾在此拜韩信为大将,东进三秦,击败项羽所立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三尺宝剑所指,一举平定关中,进而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所以能如此志得意满,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得到了人才,又能重用人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何亡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这就是著名的“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词人在回顾这一段历史之后,感慨万端,所以笔下一转,从怀古转向现实。“山川满目”以下三句,大意是说:今天汉中以北的大片土地都已沦入敌手,落日西风中,敌军战尘滚滚;而南宋面临着军事威胁,却甘心据守半壁河山,不思进取。秋天正宜对敌作战,然而战马白白养肥了,却不让它驰骋沙场。面对大好河山,目睹此景,不能不令人伤心落泪!

下片的开头,称友人张仲固虽像张良那样有帝王师的才干(《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曾遇一老父传授一编《太公兵法》,老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而去帅兴元,只能说是小试身手,而决不是大展长才。这句话虽对张仲固而发,内涵却不限于张氏一人。在薄酒粗肴的别筵上,想到友人即将匆匆离去,旌旗所向,征程千里,作者既为一代英豪不得其用感到惋惜,又怀着他日能使他们施展本领的期望,忧国忧民之情与个人的离愁别绪融合在一起,以致不禁“愁满旌旗”。

当行人远去,回头瞻望,秋江之上,天光水影,征鸿初起。“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既然车轮不可能生出四角来把你留下,我就只好忍受腰带日以缓的苦况了。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句,杜甫《伤秋》“艰难带减围”句是这两句的出典。

这首词,歌颂汉高祖刘邦的雄才远略,延揽英雄,在汉中开创大业,这反映出,作者希望汉中成为进取中原的大好基地。然而,这种愿望,同南宋当局不思进取的现实,差距太大了,使得英雄人物和有为之士十分痛心,所以作者在下片用较多笔墨所抒写的离愁别绪,实际上都是与忧国之情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同样具有感染读者的力量。

本篇结构颇为紧凑。例如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间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固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其次,本篇语言也颇为精练(这包括运用古人的现成诗句)。例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翻出新意,一扫原诗物是人非、富贵易失的消极情绪,用来描绘爱国志士目睹故国山川、热泪纵横的情景,恰到好处,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