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3日星期四
首页/宋朝/范成大《霜天晓角 梅·晚晴风歇》原文与赏析

范成大《霜天晓角 梅·晚晴风歇》原文与赏析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这首咏梅词,既不完全是“歌咏物体之空间的形象”(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诗学》),也不是“只仿佛形容”(《童蒙诗训》,《宋诗话辑佚》本),与所写对象游离这样两种或把捉题目、或空际盘旋的常见的咏物方法,而是若即若离,用映带晕染之法表现早春初开梅花的姿态...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这首咏梅词,既不完全是“歌咏物体之空间的形象”(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诗学》),也不是“只仿佛形容”(《童蒙诗训》,《宋诗话辑佚》本),与所写对象游离这样两种或把捉题目、或空际盘旋的常见的咏物方法,而是若即若离,用映带晕染之法表现早春初开梅花的姿态,富有空灵蕴藉之趣。

上片写梅。开头两句交代梅花绽蕾的环境。春寒料峭,往往是冷风在作祟。傍晚时分,天色晴明,风又停息,夜间春寒的凛冽威势就大为减却。虽说气温仍然较低,但它已不能恣意肆虐,扼杀生机了。“折”字用得讲究,很有分寸。梅花是一种能够凌寒独开的花卉,现在严寒又有所敛迹,它正可以吐露丰姿逸韵。以下三句即写梅花。今夜,初放的白梅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枝,高朗的天空也只有几朵飘飘荡荡的白云。在如水的月光下,天上地下,两种景物显得非常融和,好像它们还含情脉脉地遥相眷顾呢。作者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写。从句法上分析,“脉脉”句合写梅和云,“云来去”应“天淡”,“数枝雪”应“花疏”,分合有致。从意境上看,写云是为写梅服务的,飘忽的淡淡白云,空灵透脱地刻画出了梅花萧散疏朗的生动形象。白云超绝人寰,一尘不染,又是对梅花超脱世俗的气韵的极好映衬。咏梅的诗词虽不胜枚举,这样的写法却不多见。

换头,“胜绝”,赞叹梅花极为秀逸。“愁亦绝”,则是触景生情,产生了无限的愁思。观下文,它是相思离别之情。古典诗词中,梅是极富思致的事物。王维通过独问“寒梅着花未”(《杂诗》其二)来表达深切的乡思;卢仝《有所思》说:“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梅成了思念情感的象征和所思之人的化身。愁思有地方倾诉,这就可以减轻它,甚至消释掉。但现在却只身孤寂,向谁去诉说呢?这只能使愁思倍增。只有低低飞过的两行大雁,知道人凭倚着月光沐浴下的高楼栏杆时孤独凄黯的心情。人的内心世界被不通人情的大雁探知,不近情理的写法再一次突出人的愁思的深长。“两行低雁”,描绘大雁成双成对的形象和互相接近、互相关心体贴的脉脉温情,与人独倚楼头形成对照。对比之中将其“愁亦绝”升华到顶点,具有言尽意远的特色。

词以“胜绝,愁亦绝”为转捩,不仅胜景、愁思的密切关系自然写出,而且它们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词句。“胜绝”承上片,用赞叹之笔结束对梅花倩姿淑态的描绘;“愁亦绝”开下文,落笔千钧,变飘逸为凝重,以下则直说曲写,倾诉黯然销魂的愁绪。全词咏物抒情两相结合,构思精巧,颇具特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