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人物传记/一门俊杰 百世流芳——明代钱氏家族述略

一门俊杰 百世流芳——明代钱氏家族述略

一门俊杰 百世流芳——明代钱氏家族述略清康熙年间的一个春天,大清皇朝在平定江南各地的反清斗争后已巩固了他的统治。宁波也恢复了往昔的平静。此时,在城东郊外的潜龙漕钱氏府宅外,59岁的钱肃图携子徐徐而来,绕宅三匝,徘徊四顾,尔后痛哭而去。再见旧屋,再见旧屋,却不再是钱家之居!一贫如洗的钱肃图只得离甬北上,索食淮上秦中。潜龙钱氏——这个累世簪缨的甬上望族由于钱肃乐...

一门俊杰 百世流芳——明代钱氏家族述略

清康熙年间的一个春天,大清皇朝在平定江南各地的反清斗争后已巩固了他的统治。宁波也恢复了往昔的平静。此时,在城东郊外的潜龙漕钱氏府宅外,59岁的钱肃图携子徐徐而来,绕宅三匝,徘徊四顾,尔后痛哭而去。再见旧屋,再见旧屋,却不再是钱家之居!一贫如洗的钱肃图只得离甬北上,索食淮上秦中。潜龙钱氏——这个累世簪缨的甬上望族由于钱肃乐的抗清而被籍没家产,偌大的宁波城已无钱氏的寸砖片瓦。劫后余生的钱氏族人云散四乡,苟全乱世。天道之吝,不亦悲乎?

一、芍庭钱氏忠孝传家

在宁波江东栋木庙后,有潜龙漕。据传此地地脉自慈溪骠骑山(今保国寺所在江北马鞍山)而来,为城东最胜之地,故有人以诗赞道:“骠骑山头云,散作千红芍。飞渡东江东,水中长绰约。”世居在江东的钱氏也因此被称为“芍庭钱氏”。

在明代近三百年间,“芍庭钱氏”俊才辈出,声名远扬,其中钱管、钱奂、钱若庚、钱启忠、钱敬忠、钱肃乐、钱肃范、钱光绣、钱肃图为钱氏九望,钱肃乐、钱肃范、钱肃遴、钱肃典四兄弟都死于抗清斗争,被称为“钱氏四忠”,钱光绣、钱昭绣、钱肃图以诗抒怀,退隐江湖而情寄故国,被称为“钱氏三逸”。在钱氏诸贤中,影响最大的是钱安和钱肃乐。

钱安,字静能,晚号“畦东先生”,是“芍庭钱氏”的始祖。明洪武十七年(1384)以征辟为韩王府纪善。韩王对他礼遇有加。燕王朱棣靖难役后,改元永乐,将钱安召到南京,要重用他。但钱安对此飞来横福并不领情,他对燕王谋位之举心存异议,以为不可,于是以年老力衰之辞谢之,终于说服永乐皇帝,全身而退。这在杀机四伏、士人颠沛的永乐年间真是一件奇事。永乐皇帝朱棣是个顺者昌、逆者亡的角色,对违背其旨意的文臣武将格杀勿论,仅浙东就有宁海方孝孺因抗旨而灭十族,株连无辜873人,奉化探花戴德彝灭九族阖门死难,如今却偏偏对鄞县的士人恩信独厚,不仅对助其成大业的袁琪、金忠封官晋爵,而且对违旨的钱安也网开一面,放其回乡,还特地赐敕“遂尔优游,劝乡子弟为善”。钱安在险恶的官场中完节全退,充分表明了他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和处世能力。甬上名家李杲堂在《鄮东竹枝词》中赞之:“乞身归去老江皋,具庆堂前试浊醪。全节尽推钱纪善,百年门第至今高。”始祖钱安的风骨和情操自此成为“芍庭钱氏”的一面旗帜,一种家传的精神而影响着钱氏历代的子孙们,使之在家难国祸中,闻变不惊,遇难而起,慨然赴义,全节守志而终生无悔。

钱奂是钱安孙子,字文焕。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授户科给事中,以功升广西参政。在职期间,义宁、浔州有乱,钱奂以智勇平之,甚至单骑入浔州老蓝军中,渝以安定之理而乱平之。广西少数民族的首领岑豹、罗文愈因争地界相讼于庭,钱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法,使岑、罗两人闻之信服,纷争顿解。随后升任湖广左布政使,遇丧丁艰辞职守服,三年后又任广西官,广西百姓闻讯后奔走相告,额手称庆说:“想不到又能见到钱参政了。”其为官清廉,于此可见矣!

钱瓒是钱奂之子,字廷佑,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在任满潜山、青阳两县知县后,他又步其父后尘,任广西副使。在任期间夜宿梧州,梦见有一妇女穿着麻衣持牒而哭。天亮后召鞫囚犯,果有一王姓者被兄打死,而死者妻子刁氏却具牒说被侄子打死,再召刁氏,而刁氏已死,遂知梦中妇女乃刁氏,于是再审囚犯,果然是侄子所为,闻者皆惊其断案如神。在广西任职期满后回乡时未带一点财物,大儒王阳明为之书“一道清风”相赠。回乡后闲居家中,闭门不出,读书自娱,自号“括庵”。其长子钱昆,嘉靖时举人,曾任信丰知县,多善政。庶子钱峰,嘉靖时进士,任徐州兵备副使,治尚严明,下不敢犯。两子俱为良吏。

钱若庚是钱奂的曾孙,钱昆之子,字虞。隆庆五年(1571)进士,后任临州知府,在任上颇有善政,也善于判案。万历年间(1573—1620),钱若庚在临川知府任上,曾有一个判例被后人称为奇判。当时有一乡下人来临江城里,因有事他往,就将一只鹅寄养在店中,回来后想拿鹅时,店主却赖账了,硬说这群鹅都是店主养的,没有乡人之鹅。于是乡人不服告到官府。钱若庚闻之后并不立刻判案,而是叫人捉来店中的4只鹅,各以一纸和笔砚分为四处,叫鹅供诉。众人看后摸不着头脑,但钱知府并不明说,只是回去吃饭。过后问鹅供了没有,下人回答没有。又过一会儿,钱知府来到室中,看了一会儿说:“鹅已供状了。”众人不解,钱知府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人的鹅。”因为乡人鹅吃青草,粪色是青色,店主的鹅吃谷糠,粪色就黄了。店主听后,再也不敢争辩了。但这位爱民如子、判案如神的钱知府对原则问题毫不通融,虽九死而不悔,却也因此遭受弥天大罪,并以此让其子孙演绎出一曲震人心魄的孝心之歌。

钱若庚在任临江知府前,曾在礼部任职,因神宗皇帝选妃事而忤逆帝意。在任临川知府时,恰逢名相张居正逝世,神宗一反常态,严究其罪。钱若庚受命会勘原御史刘台受张居正陷害一案,重审后根据事实上报,引起神宗不满。江西的官吏为此遭罪。神宗因钱若庚以前反对其选妃,今又违其旨而大怒,想要杀他。三法司及台省各部官员力争不得,首辅申时行知其无辜遭罪,就提议缓判,于是就关在监狱里。万历十二年(1584)冬,钱若庚关押在南昌,士民们闻讯救援,连年到北京赴阙申冤者达千人之多,但毫无作用,结果钱若庚在狱中关了37年。他的三个儿子靖忠、益忠、敬忠都到狱中受父亲教学,忍痛力学。每逢恩赦之时,三子均匍匐乞哀,有关部门以此案为钦定大案,不能授例。万历四十七年(1619)少子钱敬忠考中贡士,就想上疏救父,有人劝说皇上之怒未解,上疏不巧反而加速其父之死,于是敬忠就决定不参加廷试,向天发誓不救其父必以死许之。1621年,神宗病死,明熹宗即位,改元天启。钱敬忠上书力陈其父得罪本末,但未能如愿。敬忠再次上奏说,父亲年已八十,假如不能获释,让他代父去死,放父亲出狱。”但上疏被通政司阻隔,未能上达。敬忠于是再抄录奏文,穿着囚服跪在午门,祈求各大臣为之转奏。当时江西人为京官的徐彦良、姜日广深知钱若庚之冤,于是出公揭引起众人注意,争取舆论支持。邹元标督促法司重议。至此,此案方有转机。议上后得旨将钱若庚免死,放回乡里。钱若庚之案于此结案,这也成为明代诏狱中的著名案件。得到父亲释放的消息后,敬忠遂从北京赶赴江西,侍奉老父回到鄞县。至天启二年(1622)敬忠参加廷试,中进士后被授刑部主事。崇祯时(1628—1644)任宁国知府。弘光元年(1645)归硤石寓亭,自称“崇祯遗臣”,卧病不出,1646年闻清军渡江南下,遂不再吃药以死,时在六月十五。若庚长子靖忠考中举人后以父老不再参加会试,而在家授经教徒,布衣蔬食终身。二子益忠(为钱肃乐之父)以贡生为瑞安训导,不求仕进而潜心教学,教徒授业称誉一方。瑞安人民尊崇其为师之道,立祠祀之。

与敬忠同辈的启忠亦是一个忠义之士。钱启忠,字沃心,号清溪。曾学经于邹元标之门,以名教自励,于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当时因魏忠贤专权,天下书院多被毁坏,他首先上疏对阉祠遍天下,而书院多毁的现象大加批评,倡言:“是故生祠、书院互为胜负者也。应将已毁书院尽行修复,此圣政之急务也!”在山东遭受兵荒以致饿殍遍地时,他又上疏请留漕粮十万石赈民,使数十万饥民得以全活。后官至山东学政。晚年终于家乡。大儒黄宗羲为之作墓志铭。

钱氏家族另一件深撼人心的孝行是明亡后孝子美恭的万里寻亲。

钱士骕为钱肃乐族兄,字房仲,一字道生。天启七年(1627)举人,1643年任云南阳宗知县。当时清军南下,北京先陷,南京继失。云南一片混乱,各级官吏相继弃印逃亡。钱士骕处变不惊,招抚流民,结果是政绩最好,被擢为嵩明知府。当时天下大乱,家人劝其回乡。他阐明己志说:“倘如我在家中,也将和止亭(肃乐)弟一起自效以死报国,况且今已奉先皇之命人滇中,虽经丧轧,吾君(永历帝)尚在,哪能忍心离去?但求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罢了。”结果终老云南,死之日,当地人民聚而哭祭,葬于南山。钱士驮在鄞县生有三子,长子早卒,二子随行,三子美恭奉母家居。入云南后,钱士骕与小妾又生二子。他死时因路途远隔,家人不知,康熙初年,江南平定。美恭思父心切,日夜号啕,想外出寻父,但钱家家道俱落,并无分文。看到路上有演《寻亲记》,美恭看后悲从心起,说这是我的事啊!于是学戏谋生。学成后上路寻亲,每到市镇,以悲恸入骨的演唱感动观众,以此募得些铜钱,再往前行。如此辗转路途,才来到广东,却连遭病魔,数次濒死。多年后终于来到云南,又不知其父踪迹。经多方探访,才知其父已死,而眷属不知流落何处。至此美恭万念俱灰,唯哭而已。后来恰巧碰到热心人,将他引到父亲仆人处,这才寻到其父坟墓,并和庶母兄弟相见。亲人相见,百感交集,但身无分文,相逢陡增愁忧。告贷无门,求助无人,虽有孝心却难行孝行。孝子美恭只得为人记室(秘书)积聚盘缠。这样过了7年,才将其父的尸骨运回家乡。将父亲归葬后,钱美恭了却心事,出游谋生,卒于山东济宁。其子钱懿纲奉棺浮舟南下,半夜忽闻有人言之声告诉他快快开船,蒙胧中他匆匆起床,就催船工奋力划船。次日早上河水泛滥,河边泊船多辿冲没,时人皆以为孝子孝心感天而报。忠孝传家的钱氏家族,此时又增添浓情一笔。

二、倡义抗清鞠躬尽瘁

1645年的夏天,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解的时刻。在农民军、明王朝和清军三种势力的鼎立结束后,历史的天平就向清王朝倾斜了。此时,清军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后挟威南下,破杭州、临浙江,宁波危在旦夕!此时,在鄞县乡下东吴居丧养病的原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眼看江山易主、山河变色,宁波知府朱之葵又准备献城投降,不禁忧心如焚、痛不欲生而大口咯血,准备以身殉国。此时,鄞县贡生董志宁和秀才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毛聚奎等六人(人称“六狂生”)相聚起义,但遍求乡绅领头却无人敢应。时余姚孙嘉绩、熊汝霖已举兵抗清,并派人来书相约抗敌。于是钱肃乐抱病回甬,在城东静观其变。六狂生在遍求乡绅未有应者后,惶惶不知所措,此时听说钱肃乐已回宁波,就由陆宇请钱肃乐出山,定于六月十二日聚义于城隍庙。消息传出,甬城震动,乡民聚集达万人之多。当时知府朱之葵和通判孔闻语闻讯赶来。众乡绅见之动摇,下阶相迎。此刻钱肃乐怒容满面,拂衣而起,百姓围观者群情激奋、呼声雷动。古林布衣戴尔惠见状高呼:“何不如奉饯公为首举事起义!”壮士一呼,众人齐声应之,举手相招,拥簇钱肃乐进入署中,会商举义大事。海防道二营兵暨城守兵皆加入义兵之列。宁波的抗清斗争至此揭开序幕。钱肃乐效法晋襄公的故事,以黑色丧服着装,誓师起兵,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悲壮的事业,也把他的家族带入了无可回复的殉难之路。

钱肃乐,字虞孙,一字希声,学者称止亭先生。其九岁时,祖父钱若庚在江西狱中,收到钱肃乐的帖括文,大喜曰:“虞翁有孙矣。”所以,肃乐字虞孙。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太仓知州,并摄崇明、昆山知县,在任上政绩显著,“民皆立碑颂德”。(《明史》卷二十八《钱肃乐传》)后升为刑部员外郎。

起兵后,钱肃乐与弘光朝兵部尚书张国维联合,派举人张苍水奉表赴台州,请鲁王朱以海监国,后又以绍兴分守衙门为“行在”,建立鲁王政权,张国维等为大学士,钱肃乐为右佥都御史,加都督衔,张苍水为行人。

鲁王军队的军粮主要由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田赋供给。总兵方国安、王之仁吃的是“正饷”,钱肃乐的军队为义军,没有正式军饷,只能靠商民捐助,吃的是“义饷”。钱肃乐的岳父董光远就为义军破家输饷,参与政事,当钱肃乐人海抗清后,遂自缢而死。钱肃乐多次要求供饷,遭到王之仁阻挠。尽管如此,钱肃乐的义军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清前线,与孙嘉绩、熊汝霖的义军分守沥海。钱肃乐还建议明军从海道攻向嘉湖地区,抄其后路,但是未被接受。明军与清军在钱江边相持半年,屡有交战,各有胜负,其中1646年的三月初一,王之仁在钱塘江边大胜清军,获铁甲八百余副。在当时情况下,义军以浙东一隅之力,能与清军对峙并有胜利实属难得。史家计六奇即予以评论:“清兵南下,至兖、至豫、至淮、至扬,以及人金陵,下苏、杭,所至逃降,莫敢以一矢相抗者。至是而始与之战,战而且捷,真三十年来未有之事。”(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五《清兵大败》)但由于方国安与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弄权朝中,遂致形势巨变。钱肃乐为此上疏力陈己见:“竭小民之音血,不足供藩镇之一吸;合藩镇之兵马,不足卫小民之一发”,“国有十亡而无一存,民有十死而无一生”。(全祖望《明故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钱公神道第二碑铭》)这就进一步得罪了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钺一伙。他们串通一气,造谣中伤,诬陷钱肃乐背叛鲁王、心怀二意。在兵饷无着、内外排挤下,钱肃乐解散义军,削发为僧。他在壁上题联云:“一下猛省时,身世不知何处?数声钟磬里,归途还在这边。”为避嫌疑,钱肃乐未去福建而在温州,在温州夜游江心寺时,遥想宋末忠臣文天祥的遭遇,百感交集,写下了《月夜游江心寺,寄吊文信国先生》三首,其三为:“正气歌词读未残,愁云惨月到江干。秦庭泣血难存楚,博浪椎车未报韩。青草可能销碧血,腥尘何处到黄冠?只今唯有涛声壮,夜夜飞悬古殿寒。”这个以比干心、子胥眼、王蛔头、彭泽腰、睢阳齿、霁云指为榜样的抗清志士,却在自己奉立的鲁王政权中无立足之地,其悲愤之情,何其郁郁!但在此时,他仍以历史上的忠臣烈士为榜样,待机而动。不久,闻鲁王兵败,钱肃乐与诸弟避难于福建福清,辗转文石海坛之间,没有米就吃麦子,没有麦子就吃番薯,当番薯也找不到时,就吃干枯的薯干,以野菜为肴,拾茅草为柴。直到他的对联被人发现后,当地人才识得这和尚非同凡辈,纷纷向他问学,钱肃乐这才以束脩为资,聊度余生,等待时机。

顺治三年(1646)六月,浙江失守,张国维投水自杀。鲁王逃亡海上,登舟山,人福建,至厦门、南澳,均未得立足,至长垣,才暂栖其身。在那里又建立朝廷,称监国二年。1647年五月,郑彩收复长乐。六月,鲁王来到琅江。钱肃乐拜见鲁王,鲁王见之大喜,当时旧臣云散,只有熊汝霖仍在。鲁王任命钱肃乐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让他管理内政,筹办军饷,整顿军队,联络各军。钱肃乐遂尽力国事,联络郑成功共同抗清,又说服唐王旧部来归。鲁王政权在这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十月,攻下长乐、永福、闽清,涂澄华归降。自鲁王入闽至监国三年(1648)三月,“先后克获建宁、邵武、兴化、福宁三府一州,及漳浦、海澄、连江、长乐等二十七县,温台响应,军声颇振”。同时,又与董志宁等秘密部署反攻宁、绍、台的计划。“浙东山寨,各起兵遥应。前此六狂生家居者,谋取宁、绍、台诸府,与公为犄角之势。”(全祖望《明故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钱公神道第二碑铭》)鲁王政权达到了其生存中的最好时刻。

但危机也在此时爆发。由于郑彩专权擅命,鲁王不能制之,诸将心怀怨恨。至此“国势日蹙,藩镇骄悍,忧愤成疾”。清军又于此时分路进攻,形势急转直下,清朝的闽浙总督陈锦与靖南将军陈泰攻占建宁、兴化,已得的府、州、县相继失陷。当福建连江失守消息传来时,钱肃乐悲愤欲绝以头触枕,只求早死,鲁王赐药也拒不接受,绝食待死。六月初五,卒于琅江,遗言以明故员外郎之服人殓,时年42岁,正值起义三年后的夏天,遗骸未能归乡,葬于福建省福清黄檗山中,夫人董氏于是年四月卒,其嫂、侄也死于福建,并葬于黄檗山。明鲁王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介。1936年,鄞县文献馆报请其出生地旁的街巷为“忠介街”,与百丈路平行。

钱肃乐于征战之际,吟诗赋词,以寄壮怀,著有《正气堂集》、《越中集》、《南征集》等,经清初之乱仅存其半,全祖望将这些遗稿编为二十卷。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抗清英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贞的斗争情操。

悲愤诗三十首之二十三

小草于天亦有情,枝枝叶叶向阳倾。

逢人怕说兴亡事,怀古如闻歌泣声。

扮社岁时仍汉腊,下泉阴雨念周京。

宫车寂寞归来晚,痛杀春风到洛城。

和鄢萌惕道还招隐,用乌字韵

人世悲欢自两途,波平波起任双凫。

一畦宿草耘耘鸟,万缕愁丝织织乌?

浩渺山川云作障,苍茫烟水泪成图。

汨罗江上香千载,肯向凡夫量智愚。

云歌别诸弟(二首)

方穿野径草萋萋,又逐浮云过水西。

更是云深无尽处,夜听猿鸟一床啼。

蜃气吹空自结阴,白头悲喜幻相寻。

人生不改凌霜节,便洗云根见石心。

和抗清名将张苍水一样,钱肃乐不仅寄情于诗,惯用史事典故寄托抗清之志、清操之节,同样也擅长用词感慨时局、追慕前贤。他的词风一如其诗慷慨激昂,悲愤相续;感动人心,震惊群情。如《满江红·海上寄慨》:

何处吾家,撑不破、一篙烟碧。

人道是,遨游云汉,啸歌赤壁。

我怪青山笼日月,海波新浴双丸色。

便移家,相近水云中,天三尺。

何曾学,万人敌。耽一卷,成陈迹。

算今来无用,不如钱癖。

明月照来尘一甑,春风酿得愁千甓。

问海鸥,何故更窥人,曾相识。

又如《唐多令·和文信国旅恨,用其原韵》:

旧恨指芦花,新愁结暮笳。

织兴亡寒云一梭,千古凄凉轮到我,挑冰雪卖谁家?

晓日上窗纱,轻禽散晚衙。

木兰舟有客咨嗟,不道江南浑似水,愁帆指夕阳斜。

这些发乎于心、动乎于情的诗词表明钱肃乐不仅是一个运筹帷幄、决战江海的抗清英雄,而且也是马上赋诗、营中抒怀的军旅诗人,这些悲愤苍凉、泣血披肝之作,是宁波文化遗产中最可重视的珍品,是那一个天崩地解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记录浙东抗清斗争的悲壮史诗,反映了那一代投笔从戎的志士仁人的心路历程。他的《正气堂集》与张苍水的《奇零草》堪称宁波抗清诗歌的双璧。可惜的是他的诗名为其英名所掩,以致后人多未能见其泣血之作矣!

三、钱氏四忠英名长存

在抗清斗争这一悲壮的殉难之路中,除钱肃乐外,钱氏家族还有十余人以不同形式投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之中。其中以身殉国的有钱肃乐的三个弟弟钱肃范、钱肃遴、钱肃典。人们把钱肃乐和这三位兄弟合称为“钱氏四忠”。

钱肃范,字锡九,一字箕仲,钱肃乐的五弟。钱肃乐举义后,肃范也投身军中。鲁王的许多文书都由肃范起草。后被马思理荐入史馆,任检讨。1648年6月钱肃乐死后,在军中的钱氏兄弟服满孝后遭兄命云散四方,有的去瑞安,有的到舟山,其他的避居秦川、长水间。只有肃范和肃图仍在军中。当时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止者报国,行者全宗,不相背也。”时清军已占领福建,明军仅剩福安、宁德两县。钱肃范毅然人福安助守。6个月中,与清军屡次交战,都获胜利。无奈此刻福安已成孤城,兵无外援、粮无后继,而清军源源而来,强弱相峙,岂能持久,福安终落敌手。城破之日,死意已坚的钱肃范遥望百辟山长叹:“这里是宋少帝人海的地方啊!”于是赋绝命词,投环自尽,未死被清兵所获,不屈牺牲。仆人张贵,年仅20岁,亦随主人而死。

钱肃遴,字兼三,钱肃乐的七弟。明秀才,善书法,工诗文。以参与甬城起义之功授推官,不受。后随两乐转战东南各地,累官至尚书职方郎。1651年兵败后回家,三年后又奔走于海岛大陆间,联络义军,力图恢复。1659年,参与郑成功、张苍水的长江之役,战败后,与妻子避难于昆山。其间遇到堂兄钱光绣,劫后相逢,虽相知未久,毕竟血浓于水,同为钱氏子孙,更喜他乡相逢。杯酒之间,相谈甚欢。但漂泊之身,不由自主,短暂相聚后,两人又歧路相别。肃遴作《赠圣月兄之武林》诗以赠:“悲欢何日不相同,又拟飞帆挂落鸿。荻岸鸟声催玉管,西湖歌袖泥青枫。酒卮寒带今宵露,雁字平分昨夜风。闻说古吴风物好,金堤莫久系孤同。”只身在外,孤独凄凉,回乡又恐连累钱氏同宗族人,于是肃遴在饥寒交迫中忧郁成疾,怏怏不乐而死。其妻鲍氏为其殡殓后祝发为尼,在草庵中泣血纺织以求路费,数年后才积足归资,将肃遴遗骨运回鄞县,葬于故乡。全祖望特为此事作《拟薤露词·得正毙》以咏之:“宋家王魏公(旦),末命用缁衣,谁其持正议?郎婿有苏耆。得正而毙乃即安,讵以异教妄皈衣(依)。我生不造溷于尼,归骨抚孤,非尼所为,我乃职方之故妻。返我服,始全归。”对鲍氏临终遗言不用空门之礼而要归葬于其夫墓旁的守节之事予以高度评价。

钱肃典为钱肃乐的九弟,自幼跟随兄长入军中转战东南,后为推官。钱肃乐死后,避地瑞安。后闻鲁王在健跳,就私下给鲁王上书问安。此信泄露后被清军逮捕,随之遇害,时在1657年,年仅36岁。尔后,其兄肃遴也在江苏昆山死难。于此钱氏一族为抗清斗争捐出了四个鲜活的生命。其余的兄弟则在清政府的迫害下散居四方,浪迹江湖。钱氏家族近三百年来聚族而居的住宅此时已籍人官产。累世簪缨、阀阅人家的钱氏一族如今已是新朝罪人、一贫如洗的贫民了。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钱肃乐的族弟、世称“钱八将军”的钱肃绣。钱肃绣,字文卿,以勇力见称,这在以文为宗的钱家是一个例外。肃绣力能扼虎,凡射辄中,饮酒达数斗。饮愈醉,胆愈壮,仰天振缨,意气纵横。钱肃乐倡义起兵时,跟随从军的兄弟四人,从子一人,另有族弟二人,为肃文、肃度。这时肃绣仗策自效,要求入伍,肃乐以其恃勇逞强,易犯军规,不许列名其军,肃绣就变名换姓,注册于部将之属,等钱肃乐视师时,才发现他仍在军中。于是只得让他参战。钱江之战时,肃绣为先锋,挺矛直前,被敌人刺破肚子,肠子流出。但肃绣并不停步,一手揽肠,一手挥刀砍敌,连砍两人,始得还营。一军皆惊,而肃绣意气自若,毫无痛楚之色。此时军中诸将多为部将滥请功赏。钱肃乐对之深恶痛绝,因而不轻易赏功,而肃绣为其族弟,更少封赏,因此钱肃绣虽积功甚多,却官止参将。兵败之后,肃绣穷老于桑麻之间,以饮酒解闷,不与人交,终而郁郁以死。身死之后,世无复知之者。一代英杰遂与土木同朽,命运之无奈乃至如此。天道之吝,不亦甚夫!

四、钱氏三逸奇行异志

“钱氏三逸”是指钱敬忠的长子光绣、次子昭绣和钱肃乐四弟肃图。

钱光绣,字圣月,号蛰庵,少负异才。随父侨居硖石,尽交浙西名士,不久又随父游吴中、宛中、南中,因而又尽交江左名士。年方弱冠的钱光绣已为众多文坛耆老所重。明末大乱,国势日衰,当时钱光绣年少气盛,上书史可法,请引兵北上勤王,以救京师之困,并阻漕粮北上免为盗粮。史可法答以“具晓忠怀,即图进发”。但腐朽的明王朝不堪一击,先失京师,再失南都,光绣自此知国事不可为。因而,当1646年从兄钱肃乐起兵时,虽同情义军,忧心国事,但当料知时事之难必无转机,遂置身局外,静观事变,颓然自放,自署为“寒灰道人”。硖石也有义军,光绣亦不参与,俨然世外桃源之人。乱后归居宁波,筑堇斋庵、归来阁等,与李邺嗣、林时跃、高斗权、徐凤垣等结为明山九子,相与醉歌,挽旧友、诉衷情。每年三月十九日,祭武进王忠烈父子于天封塔寺,九月初七,祭张苍水于城西。愈到晚年,此情愈烈,风流蕴藉、萧散自喜的外表下终难掩赤子之心、壮士之志。外表的冷漠与内心的炽热形成极大的矛盾,遂致光绣郁成心疾,竟以愤懑满腹,投环自尽。闻者无不惜之。《醉歌行》一诗可见其平生性情:

仰天耳热夜击缶,春缸一泻三百斗。主人大醉独搔首,侧目乾坤我何有?英雄自古仍骨朽,夕阳渭水空衰柳。铜驼夜哭西风后,吾生快意惟饮酒。结交少年半屠狗,兴酣鲸吸相把手。秋涛怒决三江口,世事由来不平久。胸中有剑呜呜吼,十载磨之可为负,南北东西出门走。

昭绣为光绣之弟,字观文,一字让水,才名与其兄光绣相埒。其父敬忠曾住宛中,乐其风土。钱肃乐起兵后,钱氏居鄞者多因清政府的淫威而四散流亡,昭绣也因此携家眷迁住宁国。与沈眉生兄弟相善,每日相会唱和,除此不通一客,亲友相招归籍,也不回复。1673年,流亡淮上的钱肃图路过宛中,两兄弟未尝相识,如今异乡相逢,各诉家事,悲不自禁,抱头痛哭不已。沈眉生见之感慨万千,遂将他俩和光绣称为“钱氏三逸”。但逸士人遁江湖之中,心存故国之思。似醒非醒之间,乃有不解心结。《淮门志感》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隐藏不住的焦虑。“入门垂五柳,煮茗涌黄庭。桑柘寒烟起,芙蕖宵露零。月当秋夜白,山自雨中青。憔悴江干客,方今忌独醒。”

钱两图,字肇一,一字艾叟,学者称为“退山先生”,肃乐四弟。以秀才参与义军幕府,授推官,后从鲁王辗转东南,累官监察御史。1648年肃乐卒于琅江。肃图助守福宁,次年围急,出城乞兵,未返城陷。五弟肃典死难,肃图与肃乐之子翘恭逃之滃洲(今舟山),翘恭不幸于次年死于滃洲。1651年瀚洲又陷,肃图流落山海之间。至1656年九弟肃典死后,其余诸弟或死或散,肃乐也无子嗣,钱氏一族竟有无后之忧。肃图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叹曰“吾不可以轻死”。钱肃图于59岁时始生一子,取名浚恭,过继为肃乐之后,后又生二子,分别为澄恭、渐恭。肃图临终时,戒劝浚恭兄弟说:“故国故君之感,此吾辈所当没身而已者也,若汝辈,则不容妄有逆天之念存于其中。”世事沧桑,易代之痛,父子两代,已殊责任,此乃洞明历史规律之言,这与黄宗羲拒修明史,却让弟子万斯同以布衣人局修明史,让其孙子参加科举之事可谓同出一理。这也可谓浙东学人的明智之处。然其中又有多少难诉之情、难解之结?为此,史学大师全祖望记叙此事时,情不自禁,感慨而言:“呜呼,世更百年,见斯文者,犹将为之涕泗不已,而况浚恭兄弟乎哉。”肃图之诗与万泰相似,均以情胜。浙派诗人的领袖黄宗羲对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作了高度评价:“退山言作诗者,固当出之以性情,尤当扩之以才识,涵濡蕴蓄,更当俟之以火候,三者不至,不可言诗。此与潜溪五美之论互相发明,其生平飘冬患难,疍户鳏人,共其烟火,人世富贵福泽之气,销沉殆尽,而后甘苦酸辛之味出,非红尘中笔墨也。”(黄宗羲《黄梨洲文集·钱退山诗文序》)钱肃图有诗集《东村集》,诗多悼人感时之句。1693年所写的《梦哭忠介公》可谓一例:“何心壮岁授桐棺,摇落无徒生事阑。能向几人垂涕泪,独余清梦惜摧残。慕田饭罢山僧到,客舍村墟水鹤寒。自是伤心吟不得,沙沉风雨夕漫漫。”而《寒食偶成》更为悲凉:“尽向高原哭旧碑,春烟如梦柳如丝。鼓声绝处多新骨,若遣闻知清泪垂。”钱肃图就这样以他的故国之思、旧雨之情、遗民之心为天崩地解的时代作了诗录。每读其诗,则腥风血雨中的易代之景宛在眼前,使人不禁顿生黍离之悲。因此可以说逸士并非逸世,仍是性情中人。钱肃图如此,钱光绣、钱昭绣也是如此。

1993年的春天,在一个春雨凄凄的清晨,我走进了位于潜龙巷的钱宅。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三进大院,如今仅存大厅,但这间厅房能留存至今,却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因为这座大院在钱肃乐从军之时即被籍没,以致钱氏一族在宁波再无立锥之地,让人长叹天道之吝。

钱肃乐举义四十年后,当初投靠清军、狐假虎威爬上高官的新贵们,却被主子冷眼相待,打入冷宫,厕身于贰臣之列,欲荣反羞,岂不悲乎?而钱肃乐、张苍水都被昔日的敌人尊为前朝忠臣,以胜国衣冠入殓,重竖碑文,入祀郡祠。籍没的家产也于四十年后归还。虽然荒草丛生,灰满梁牖,毕竟格局如旧,回廊依然。钱肃乐的嗣子浚恭随生父钱肃图迈入陌生的旧居时,往返百回,乐不可支。劫后余生,失而复得,非是轮回,乃是史实,天道之公,不亦甚哉!此时此情,恍如再世,世事如棋,妙不可言。钱肃图诗以记之。诗云:“经时多难定,此日一楼开。不肯繁他族,居然逼上台。111青垂素鬓,日赤动苍苔。儿子方环膝,欢然走百回。”“西窗归怅望,危栋走寒鸦。忍泪谁何日,好还垂老时。琴书开夕秀,灯火更深帷。呵护凭先泽,兢兢方在斯。”“堂前犹有燕,应识故人归,哺子深衣久,为巢旧侣稀。午烟回有象,秋簟兴无违。为愧愁遗老,残山问蕨薇。”其间感慨,发人深省,言浅意深,语淡情痛,寓一生一世之沧桑心得,付之于异代异情之通世恒言。非历此大悲大喜者不能发也!

又三百年过去了,清朝已去,民国亦过,当年显赫一时的巨富显官的府邸在无情的岁月中毁弃无觅,“眼看着他起高楼,眼看着楼塌了”。楼起楼塌,人去人归,各擅机巧,粉墨登场,宁波城中又有过多少这样的轮回?又还有多少明清时的宅房?而硕果仍存的钱氏厅堂却依然默立,静守着三百年的世事沧桑和风云变幻。天道之公,不亦甚哉!

十年前,“忠介街”随着百丈路的拓展已成为记忆中的风景。坎坷不平的潜龙巷也成为通衢大道。临街而立的酒楼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装饰常变,店名屡换。修缮一新的钱宅默立于喧哗的酒楼后面。空无一物的厅房依然寂静,依然寂寞,只是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震人心魄的浩然之气和弥漫着的悠远幽深的氛围。350年前的悲壮一幕终于无声地消融于喧闹的市声之中,惊心动魄的金戈之声也成为千年的绝响。但寂寞钱宅依然令人心颤、令人心酸、令人黯然神伤!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