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0日星期一
首页/人物传记/吴宓《吴宓先生》

吴宓《吴宓先生》

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非给你介绍一百回不可,而且,到一百零一次相逢的时候,还得重新介绍。这些人,面貌实在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特色,“什么”也没有,无非是一般的张三、李四。吴先生的面貌呢,却是千金难买,特殊又特殊,跟一张漫画丝毫不差。他的头又瘦削,又苍白,形如炸弹,而且似乎就要爆炸。头发好像要披散下来,罩住眼睛鼻子,幸而每天早...

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非给你介绍一百回不可,而且,到一百零一次相逢的时候,还得重新介绍。这些人,面貌实在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特色,“什么”也没有,无非是一般的张三、李四。吴先生的面貌呢,却是千金难买,特殊又特殊,跟一张漫画丝毫不差。他的头又瘦削,又苍白,形如炸弹,而且似乎就要爆炸。头发好像要披散下来,罩住眼睛鼻子,幸而每天早晨把脸刮干净,总算有所修整了。他脸上七褶八皱,颧骨高高突起,双腮深深陷入,两眼盯着你,跟烧红了的小煤块一样——这一切,都高踞在比常人长半倍的脖颈之上;那清癯的身躯,硬梆梆,直挺挺,恰似一条钢棍。

吴先生头顶端正,胸背笔直,像个骰子,好一派尊严之气。他以学者自豪,他的朋友们也因这位天生的名士而得意。他绝不小气,老是热心给别人帮忙,而又经常受到某些友人和敌人的误解;对别人的良好品质和能力,他有点过于深信不疑;外界对他有意见,他也过于敏感。这样,对自己也罢,对外界也罢,吴先生都不能心平气和。工作起来,虽非奋不顾身,也是狂热之至,他对哥德极为钦佩,却远远达不到哥德所说的“不忙也不闲”的境界,正如拼命自讨苦吃的人远远达不到受上帝恩宠的境界一样。

有些人不懂得年轻的滋味,吴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实际不到50岁,从外表上看,你说他多大年岁都可以,只要不超过100,不小于30。他品评别人总是从宽,对自己则从严,而且严格得要命。他信奉孔子,在人们眼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孔门学者。他严肃认真,对人间一切事物都过于一丝不苟,采取了自以为是的固执态度,然而,在众人中间,他是最容易相处的。

作为老师,除了缺乏感染力之外,吴先生可说是十全十美。他严守时刻,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像个苦力。别人有所引证,总是打开书本念原文,他呢,不管引文多么长,老是背诵。无论讲解什么问题,他跟练兵中士一样,讲得有条有理,第一点这样,第二点那样。枯燥,容或有之,但绝非不得要领。有些老师无所不谈,却不发任何议论,吴先生则直抒己见,言之有物:也可能说错了,然而,至少并非虚夸。他概不模棱两可,总是斩钉截铁。换句话说,他不怕直言对自己有什么牵累。在事实根据方面,尤其是见于各种百科全书和参考书的事实,他是无可指摘的,只在解释和鉴赏的问题上你还可以跟他争论。这方面,他有缺点,并非出于糊涂或不老实,而是他的观点所固有的,即人道主义者的缺点,而且是白璧德式的人道主义者。很可惜,吴先生为那种人道主义所迷惑,以致他的一切观点都带有相应的色彩。他把道德和艺术混合在一起,乌烟瘴气,常常谁也摸不清他发表言论所谈的是文学问题还是道德品质问题。

作为编辑,吴先生对胡适博士所反对的一律拥护。他几年前创办了《学衡》,公开承认其目的在于与白话运动作战,尽力维护陈旧的文言。那是没有胜利希望的斗争,不过那种苦斗是勇壮的。吴先生编辑《大公报》文学版期间也是勇往直前,努力使中国文学界关心西方文学的实际,而不是关心它的皮毛。是啊,除了极少数以外,中国的青年作家,的确都下了决心要抓西方文学的皮毛,对它的实际不闻不问。实际,时代,学识:全都太枯燥,太难掌握。目前要做的事是,顺流而下,碰上什么浮在水面的失事船只上的东西就捡起来——道孙,波特来尔,法雷芮,维金妮阿·沃尔夫,阿尔道斯·哈克斯里,等等,等等。在当代中国文学界,像吴先生那样不识时务,认为研读荷马、维琪尔、但丁和密尔敦的着作总有些好处,只有招人嘲笑罢了。

一个孤独的悲剧角色!尤其可悲的是,吴先生对他自己完全不了解。他承认自己是热心的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不过,从气质上看,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这一点,因为吴先生那么真挚,那么表里如一,所以谁都看得出来,除了他本人!他赞赏拜伦,是众所周知的。他甚至仿照《哈罗尔德公子》写了一篇中文长诗,自相矛盾,然而,谁也不觉得这是个闷葫芦,除了他自己!

一想起吴先生来,我总是想到他那十分痛苦的微笑和清华园里他那干净整齐的、空空落落的几个房间,那些窗子帘幕低垂,对着一片美好的野景。我有一个想法,也许是幻想:他要是把所有的窗帘都拉开,多看看屋外的景色,他常有的苦闷之感和微笑时的痛苦之感就会少一点,或者,他要是一心无挂,尽情享受美丽的户外田野风光,那就越发畅快了。

温源宁(1899—1984年)广东陆丰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25年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处驻香港办事处主任。1947年,任驻希腊大使。1968年退休,定居台湾。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