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兼士》主要事迹简介
沈兼士
沈兼士 (1887—1947年),浙江吴兴人。斋名“段砚斋”、“抗志斋”、“石田小筑”等。长兄沈士远(1880—1950年),曾任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纂委员。仲兄沈尹默(1883—1971年),着名书法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中共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着有《沈尹默论书丛稿》等。与兄士远、尹默合称“北大三沈”,享有盛名。19岁赴日,入东京物理学校。遇章炳麟,与留学国人黄侃、钱玄同、马裕藻、周树人、周作人及尹默等从其治《说文》、《尔雅》,和经、子之学。在日参加中国同盟会。
归国后,在嘉兴、杭州执教。1912年秋,至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前,约在1917年左右,曾试写白话新诗。1919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有趣和怕》、《春意》、《寄生虫》、《一个睡着过渡的人》、《小孩和小鸽》等。当时新诗尚未摆脱旧体诗束缚,有的诗文白相兼,被称为“放足”。刘半农为纪念新诗诞生15周年,1933年在琉璃厂星云堂印行《初期白话诗稿》,收沈兼士作品6首:《山中西风大作》、《见闻》、《早秋》、《真》、《逷先入山相访》、《泉》。其中《山中西风大作》就带有“放足”诗痕迹:“五更山雨振林木,晨起凉意先上足。野猫亲人去又来,殊蝉咽风断难续。赤膊小孩抱果筐,晌午桥头行彳亍。为言今日天气凉,满筐果子卖不出。卖不出去不打紧,肚里挨饿可难忍”。在致沈尹默信中曾说:“弟西山杂诗,全是写实,非身历其境者恐未必能知其佳处。兄是诗家,看其机杼尚自然否?”《山中西风大作》一诗既有五四时期的民主思想,又以实事入诗,文字朴素,机杼自然,不失为好诗。沈兼士后来虽进入学术领域,不再写作白话诗,但他在白话诗初创时期,作为第一代“尝试者”的历史作用,是不应该被淡忘的。
1913年到1934年间,沈兼士曾与鲁迅通信。1926年,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时沈兼士亦在厦大,与鲁迅过从甚密,曾以碑帖相赠,并多次在南普陀寺共饮雅聚。沈离厦时,鲁迅曾为之饯行。1929年5月,鲁迅从沪来京探亲,曾在致许广平信中感叹“正人君子”们的衣钵“被先前和他们战斗的有些人拾去了”,而“未改其面目者,殆惟(马)幼渔、兼士而已”。1932年11月,鲁迅复北上,并作着名的“北平五讲”。在辅仁大学讲《今春的两种感想》时,沈兼士即以辅大文学院院长身份陪奉,会后沈并在东兴楼宴请鲁迅。临别并以《清代文字狱档》赠鲁迅。鲁迅自北平致函许广平时曾说沈兼士等“皆待我甚好,这种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势力之邦是看不见的。” 1934年3月,沈兼士以所着《古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测》寄赠鲁迅。鲁迅在致台静农信中说:“入夜循览,砉然发蒙,然文字之学,早已一切还给章(太炎)先生,略无私蓄,所以甚服此书之浩瀚,而竟不能赞一词。”鲁迅对旧友沈兼士为人为学的称美,情见乎辞。鲁迅逝世后,沈兼士担任“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沈兼士在任教北大的同时及稍后,曾被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聘为国文系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员,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辅仁大学代理校长、文学院院长兼文科研究所主任等职。讲授中国文字学等课程。古文字学家容庚、商承祚,音韵学家周祖谟、赵荫棠,古代汉语专家严学窘、肖璋,清史、古建筑学家单士元,文物学家史树青、朱家溍,古典文学专家王静芝、郭豫衡等皆出其门下。
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曾编写《文字形义学》讲义,在《叙论》部分对于研究文字形义学的目的、方法等都有独到见解,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学术价值。在文字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首先提出“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概念;在训诂学领域,创立汉语“语根字族学”;并主编汉语史重要工具书《广韵声系》,被公认为我国语言文字学一代宗师。1921年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1924年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主管清代历史文物、档案整理工作。1922年起,主持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设编辑室、考古研究室、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委员会,并创办《国学季刊》。对古文献学、历史档案学、文物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均有开拓性贡献。对清室档案的整理和编制,被蔡元培先生称赞为“有功史学,夫岂浅鲜!”
1937年,北平沦陷。伪维持会派人诱其下水,被逐出门外,称“我饿死也不给日本人工作”,并以“抗志斋”命名书房,表明心迹。与英千里、张怀、金息侯、马衡、张伯驹、邓以蛰等组织“炎社”,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号召,从事秘密抗日活动。后改名为“华北文教协会”,任主任委员,发展会员至数百人。“文协”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不与日寇合作”,护送爱国师生去后方,出版《辛巳文录》、《时事简报》、《辅仁生活》,影响及于全华北。后又建立“辅仁大学校友会”以为掩护。1939年,在《辅仁大学年刊》发表七律:“读书夜雨一点昏,叹息何由起九原。邪正古来观大节,是非死后有公言。未能剧论希扪虱,且复长歌学叩转。它日安知无志士,经过指点放翁门。”1940年11月,诗学名家高步瀛教授(1873—1940年)逝世,书赠挽联云:“冀北马群空,后进何知失大老;天上欃枪落,家祭无忘告乃翁。”词意显豁,直指日寇。华北“文协”事渐为敌伪侦知,拟加害,遂于1942年12月16日偕三女沈节微服离平,潜赴后方。敌宪果于30日凌晨闯入其吉安所住宅捕人,时已抵陕。
1943年春末至四川,有五律云:“尽室羁穷域,孤征念老身。千山劳物役,一纸慰情亲。战地诛求急,胡天雨雪频。转蓬聊忍性,生意待来春。”1944年,有《入蜀杂诗》,其中《九日用少陵韵》云:“去年病卧长安客,今日淹留蜀水滨。取次中秋到重九,生憎雨久盼清新。且浇块磊高楼酒,苦忆情亲绝塞人。引领官军收蓟北,放歌燕市荡胡尘。”在重庆卜居曾家岩,与兄尹默同住,名其庐: “石田小筑”,寄寓追慕前人“吴派”画家沈周(号石田)之意。任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并主持成立重庆沙磁区辅仁大学校友会,出版《沙磁辅声》杂志,团结辅仁校友,宣传抗日救国。教育部拟聘其为礼乐馆馆长,以“礼乐非吾好,干戈未定时”辞却。
抗战胜利后,任教育部平津区“教育善后复员特派员”、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接收平津地区敌伪教育机关。1946年夏,接收事毕,复返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1947年8月2日,以脑溢血逝世,停柩嘉兴寺。金息侯挽曰:“三月纪谈心,君真兼士,我岂别士;八年从抗战,地下辅仁,天上辅仁。”于思泊挽曰:“学舍谈经,太学题碑才几日;档房考古,故宫话旧感经时。”李庆桂有哀辞:“吾师生当中西文化交融之际,万象纷呈,吾师之量,足以容之;异端杂陈,吾师之识,足以辨之;众说纷纭,吾师之德,足以化之;沧海横流,吾师之力,足以挽之;倭夷肆虐,民族危亡,吾师之志,舍身救之。大哉吾师,无能名之。”后卜葬西福田公墓。
有子女5人:长子沈砚,早逝;长女沈萃,曾任教幼儿园;次女沈泰,曾任教天津中学;三女沈节,曾任北京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四女沈兑,辅仁大学毕业,曾在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任教。
着有:专着《广韵声系》(1945年,1986年中华书局据原稿影印);文集《段砚斋杂文》(1947年)、《沈兼士学术论文集》(1986年)等。
研究资料有莫信益、朱家溍编《沈兼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