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传》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林农开始接触电影是全国解放后的一九四九年,独立导演影片则是一九五三年,当时他已年过三十了。人们常说: 人到中年万事休。但是,林农却不是这样,他从三十五岁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拍摄了近十部影片,以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才能赢得了盛誉。那么,林农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就呢?他漫长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从小喜爱文学一九一八年农...
林农开始接触电影是全国解放后的一九四九年,独立导演影片则是一九五三年,当时他已年过三十了。人们常说: 人到中年万事休。但是,林农却不是这样,他从三十五岁开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拍摄了近十部影片,以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才能赢得了盛誉。那么,林农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就呢?他漫长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从小喜爱文学
一九一八年农历一月二十三日,林农生于四川省南充县青居街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七岁时,家境日衰,家里无力再专门聘请教师,只得与乡亲们集资办学,供其读书。自 “五四”运动举起反对封建文化的大旗之后,“四书” 、“五经”之类的东西已被逐渐淘汰,但是,在一些乡镇,人们却仍以此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教材。林农在私学学习的就是“四书” 、“五经”。但同时,他却对《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名着发生兴趣,每拿起这些小说,就立即被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生动的艺术形象所感动,爱不释手,废寝忘食。林农从小养成的这种读书习惯,不管是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全国解放后的和平环境中,一直延续了下来。他阅读不少中外文学名着,为他后来从事艺术创作活动,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为抗日投笔从戎
林农高小毕业后,因家中无力供读中学,报考了南充县办的农林实验学校。对于农、林,他是毫无兴趣的,但因这所学校是公费,所以,也就只好屈就了。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战的宣言,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南充县文化馆为了向群众介绍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在阅览室的地图上插上红、白小旗表明敌我斗争的态势。这张地图吸引了城关与郊区的人们,它的周围人总是围得满满的。林农每天课后都跑到这里来,看看地图上小旗位置有什么变化。但是,地图上的小旗并没给人们增添丝毫喜悦,相反,带来的却是越来越深的忧虑。因为时间没过两、三个月,包括上海在内的大片国土,都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不会漠然视之。林农是一个性情刚烈的青年,自然,内心更难平静。恰在这时,四川组织以补充抗日兵源为目的的“出川抗日壮丁队” ,林农毅然投笔从戎。
年底,林农随“出川抗日壮丁队”到了武汉。当时,武汉的抗战热情非常高涨,到处是举旗游行的、聚众演讲的、街头演出的……。街头戏引起了林农的兴趣,他边看边问身边的人: 演戏的那些人都是干什么的?人们告诉他说: 那是第七战区宣传队。于是,林农征得“壮丁队”同意后,就到第七战区宣传队去了,经考试合格,当了一名宣传队员。林农从小喜好文艺,参加宣传队当然如鱼得水。他每天跟着宣传队宣传抗日,简直高兴极了。但是,时间不久,第七战区宣传队垮了,他又在河南加入了第一战区宣传队。在这个宣传队中,共产党员很多,林农在跟那些党员的接触中,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教育。后来,由于国民党推行投降反共政策,第一战区宣传队中的共产党员先后都被排挤出去。林农不愿再在宣传队中呆下去,决心投奔全国人民瞩目的革命圣地——延安。
“长征”奔赴延安
一九三八年秋,林农与第一战区宣传队的几个朋友,乘车到西安后,开始了向延安的长途跋涉。从西安到延安,全程约七百多里。这对林农他们说来,似乎是一次小的“长征”。是的,这是一次长征,是人生道路上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次长征!同行的三个人中,有一个经不住艰苦生活的考验,半路脱逃了。林农与另一个朋友没有动摇,坚持继续前进。没有了盘缠,饿肚子走; 磨破了草鞋,光着脚走,终于走进了延安城。延安,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啊! 那巍巍宝塔,那潺潺延水,那排排窑洞,都使人觉得新鲜、舒畅; 那雄壮的歌声,那喜悦的笑脸,那亲切的称呼,都使人感到奋发、温暖。林农好象走进了传说中的伊甸园,兴奋得难以自己。他跑上清凉山俯瞰延安全城,他漫游新市场欣赏陕北的土特产。中午,开饭了,黄橙橙的小米饭抬来了两箩筐。林农以为是鸡蛋炒饭,满满地来了一大碗,一尝味不对,问了问老同志,才知道这是小米饭,他不禁哑然失笑了。
当时,延安汇集了全国各地涌来的革命青年,延安城一下难以容纳,只好把一部分同志分到外地的陕北公学去。领导上分配林农等去陕北公学,他们不去。他们认为离开延安,就不算革命了,那怎么能去呢?他们硬赖着不走,领导也没办法。只好说: “你们不走可没地方住,得自己挖窑洞”。“好! ”林农他们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他们请了个有经验的老同志当师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挖好窑洞,住了下来,入了抗日军政大学预科。他们在抗大除了学习,还利用课余时间排演了在宣传队时演过的节目。领导上一看,这几个青年人还真有点艺术细胞,于是,把他们介绍进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从此,林农正式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演员与《演员手记》
林农在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在鲁艺实验剧团当了演员。在这期间,他参加过《白毛女》、《钦差大臣》等剧目的演出。一九四二年五月,林农曾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后,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要求,陕北大批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被派往东北开辟革命根据地。九月,林农跟随文艺工作者组成的鲁迅文工团过黄河,经山西、河北、察哈尔,到了东北。鲁迅文工团改称东北文工一团,林农曾随该团在大连参加了《日出》、《把眼光放远一点》、《血泪仇》的演出,并在我党开设的文艺训练班中讲课。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林农来到了刚刚解放的沈阳市,在新成立的沈阳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任教,讲表演课。同时在本院的实验剧团担任导演、演员,演出过《红旗歌》、《白毛女》、《杨勇立功》等。
林农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十年中没有间断过演员生活。他认真、刻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写出了艺术专论《演员手记》。
《演员手记》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论述了“演员在思想与生活上的准备”。指出: “演员假设没有一定的思想水平,一定的分析能力,他就不能很好地去执行导演的解释和指示,更不可能深刻地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那么,他就可能产生下面两种结果: 第一,或者他完全堕入导演的手里,机械地去实行导演所给予他的一切,从而变成一个傀儡,致使他的演出没有生命,不能感动观众。第二,他可能演得不正确,甚至完全歪曲了现实”。强调: “演员必须具有观察、认识、分析生活的方法与技术,这样,他才知道从生活里吸取营养,为将来表演角色做必要的准备。演员应象一个杰出的游泳家一样,在生活的大海里,以其清醒的头脑和超等的技术,有条不紊地游向他的目的地。反之,他就象一个劣等的游泳家一样,眼花缭乱,手足无措,不知去向,于是不得不沉没于那茫茫无际的、生活的大海里”。文章阐述了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的方法,指出: “必须仔细分析养成各类型人物的习惯与外形动作的各种基本原因。这种原因愈是正确合理,则印在演员的脑海里就愈是深刻可靠,它将会使演员在设计与表演角色的习惯与外形动作时,能具有充分的信念,再经多次的排练,逐步成为演员自己的习惯与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动作,具有相当说明性的动作”。《演员手记》的“下篇” ,主要从“研读剧本”、“熟悉台词”、“熟悉角色的动作”等方面介绍了“演员创作方法”。这部着作从发表到现在已过了三十多年,但在今天看来,它仍不失为一部具有指导意义的表演普及教材。
迷恋演员生活
一九四九年,林农被调到文化部电影局创作所,经过两年学习后,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林农在离开延安来东北之前,就听说到东北是去接收电影厂,从那时起,林农就憧憬着自己能当个电影演员。他自己觉得演出时很松弛,完全能够适应电影的要求。但是,他到电影厂后,同志们认为他的形象局限较大,戏路不宽,劝他改学导演。经过反复考虑,林农忍痛割爱,放弃了当电影演员的念头而改做导演。不过,林农当电影演员的兴趣并没有减弱,他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在电影中扮演角色的。比如,他在担任《上饶集中营》的副导演时,同时扮演了剧中的李华;在担任《丰收》副导演时,同时扮演了剧中的晓东。后来,林农开始独立导演影片,不可能再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但是他仍要演个次要角色或群众的一员。一九八○年的影片《大渡河》,扮演川军河防团团长的就是林农。
艺术的“黄金时代”
林农从一九五○年开始做副导演,参加导演的影片有《卫国保家》、《上饶集中营》、《丰收》。一九五三年,林农独立导演了舞台艺术纪录片《小姑贤》。影片拍得不错,表明林农已经具备了独立导演影片的能力。从此,林农正式升任导演。
一九五四年,林农和谢晋联合导演了《一场风波》。一九五五年,又和朱文顺联合导演了林农自己改编的故事片《神秘的侣伴》。影片描写的是我边防巡逻队跟踪侦破美蒋特务秘密往国内运送武器和通讯器材的故事。这部影片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是不错的。它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侦察排长冯廷贵、黎族民兵朱林生,黎族姑娘小黎英以及特务魏福和肖五的形象。冯廷贵的老练、沉着,朱林生的简单、急躁,小黎英的热情、天真,魏福的老奸巨滑,肖五的流氓无赖,都表现得鲜明突出。影片较好地安排了悬念,情节惊险,激动人心; 朱林生和小黎英的爱情,表现得优美、抒情。全剧结构严谨,场与场、画面与画面的衔接简练、顺畅。尤其是影片中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魏福的恐惧心理,加强了人物形象。
《神秘的侣伴》完成后,林农曾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几个月。回电影厂后,又开始了影片《边寨烽火》的拍摄。一九五七年影片摄制完成。《边寨烽火》着力塑造了多隆这样一个景颇族青年形象,表现了他从对人民解放军采取敌视态度,到认识他们真正是为少数民族谋福利; 从投靠国民党匪军,到将匪军带入人民解放军的包围圈,一举全歼匪军的转变过程。《边寨烽火》在艺术上发挥了《神秘的侣伴》所表现的一些特色,标志着林农导演风格的形成。《边寨烽火》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好评。一九五八年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上放映了这部影片,毛泽东同志赞扬说: 五七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是不错的。朱德同志也说: 以后多拍点这样的片子。《边寨烽火》曾参加一九五八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扮演多隆的演员达奇与扮演玛诺的演员王晓棠均荣获“青年艺术家奖”。
从《边寨烽火》开始,林农又连续导演了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老根据地女共产党员李玉梅等,在红军北上抗日后,领导群众坚持斗争,最后英勇牺牲的影片《党的女儿》; 反映一八九四年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海军爱国官兵,不顾投降派的反对,坚持对日作战,全舰官兵以身殉国的历史故事片《甲午风云》;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为争取蒋军非嫡系369师起义,派姜部长深入敌人内部,劝说师长赵崇武弃暗投明,最后由于赵的起义,全歼守城蒋军的故事片《兵临城下》。这些影片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成功,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赞扬,构成了林农导演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
《兵临城下》当时曾被誉为“四好”影片。林农的艺术特长在这部影片中也发挥得最充分。比如胡高参审讯燕明那场戏,导演处理相当浓烈。为了做赵崇武的工作,我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托燕明给赵崇武带去了张司令员的信。赵崇武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给张司令员写了回信,交燕明带回,并关照部下“派人送燕明出卡子,给他发一张特别通行证” 。但没想到,燕明被诡计多端的蒋家训扣押起来。胡高参想利用审讯燕明摸清赵崇武同我军的关系,于是,在赵崇武等面前安排了对燕明的审讯。胡高参先追问燕明“特别通行证”的来历,继而追问为什么“派卫士送他出卡子” 。当这两点都被赵崇武手下的人搪塞过去后,胡高参的亲信突然追问为什么携带“秘密文件” ,及至胡高参下令“拉出去枪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场戏气氛紧张,扣人心弦。另外,影片中很多戏的处理也非常细腻,不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人物的外部动作,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赵崇武收听我电台关于东北战局形势的广播,以及与李忠民的谈话,表现了他在我重兵包围之中的犹豫彷徨,和受蒋介石嫡系排挤的愤懑不平。为他以后率部起义,走上弃暗投明的道路作了很好的铺垫。影片在蒙大奇运用上,不仅保持了一些简练、顺畅的特点,而且较多地运用了特写、大特写镜头,更为突出地反映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从而使他浓烈、细腻的导演风格表现得更加鲜明。《兵临城下》影片的摄制成功,标志着林农艺术上的成熟。《兵临城下》是林农和白刃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在改编过程中曾得到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正因如此,“文化大革命” 中才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围剿。但是,真正的艺术品,决不会因为别有用心的人的咀咒而降低其价值。
林农导演的影片,题材比较广泛,有反特题材的,如《神秘的侣伴》; 有少数民族题材的,如《边寨烽火》; 有革命历史题材的,如《党的女儿》; 有革命战争题材的,如《兵临城下》; 有历史题材的,如《甲午风云》; 有农村题材的,如《一场风波》; 有工业题材的,如《船厂追踪》,这些影片尽管题材各异,但林农大都处理得较好,由此不难看出他导演的功力。
林农半路出家从事电影导演,能不断地向艺术高峰攀登,既得力于他的文学修养,又得力于多年的演员生活实践,更得力于他在工作中的刻苦钻研和不倦探求。林农每次拍片之前,都要先把剧本修改一遍,然后才进入分镜头。影片没有开拍,林农脑子里的无形银幕,不知早把这部影片放映过多少遍了。另外,在整个拍片期间,林农脑子里装的都是这部戏,干的是这部戏,说的是这部戏,想的也是这部戏。他走在路上,嘴里总是叨叨咕咕的,或者反复推敲着演员的台词,或者又在计划着下一步的工作: “明天是晴天,要早点起床,抓紧时间拍戏。对,抓紧时间。……这个镜头要变焦距……”有一天夜里,林农睡得好好的,突然爬了起来,举着胳膊呼唤: “快把灯拿到这边来! ”他的爱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忙把台灯开亮,送过去。这时林农却早又躺好呼呼地酣睡了。原来,林农作梦还在指挥拍摄现场的灯光呢!
英雄不减当年勇
“文化大革命”中,林农同所有的老艺术家一样,蹲过 “牛棚” ,下放过农村。一九七一年,林农被召回长影厂,领导改编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并担任影片的导演。在“三突出”成为文艺创作的唯一教条的年代里,搞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林农在实践中感觉到江青领导拍摄样板戏电影时总结出的那套“经验”,即我近敌远,我大敌小,我仰敌俯,我明敌暗,我暖敌寒…… (其中远、近、大、小、俯、仰都是指的镜头运用; 明、暗指光的运用;暖、寒指色彩的运用)行不通,拍戏时坚持“谁有戏把镜头给谁”,因而受到了批评。林农并未屈服。一次讨论《艳阳天》的修改,有人提出肖长春的形象还不太高大,林农火了,说: “高大,高大,长影的烟囱高大,……”这话传到“四人帮”在文化部的代理人耳中,他们在几次会议上气势汹汹地斥责:“有人竟敢明目张胆地反对‘三突出’! 说什么‘高大?把一号人物绑在长影的烟囱上,所有的摄影机都对着他拍,行吗? ’”参加会议的人听后都吓了一跳,得知是林农放的炮,不禁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林农没被吓住。江青看过《艳阳天》影片后,为了强调“阶级斗争” ,几次指令补拍地主马小辫妄图暗杀肖长春的镜头。林农消极怠工,补了半年没有完成。“四人帮”在文化部的代理人虽然非常恼火,但也都无可奈何。
《艳阳天》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好评。这表明林农虽然耽搁了多年,但艺术并没有荒废。之后,他又领导改编并导演了《金光大道》(上集)。这部影片的拍摄,受的干扰更大。一九八○年,林农与王亚彪联合导演了故事片《大渡河》。在这部影片中,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林农从小参加革命,对革命领袖怀有深厚感情,但在塑造他们形象时,决不在他们头上加添灵光圈,而是根据人民创造历史,时势造就英雄的真理,按照中国革命斗争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来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因此,影片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伯乐识良马
林农导演影片,非常注重演员的挑选。他选演员有个特点,即尽量选用新人,以使观众对演员有个新鲜感。由于林农具有比较丰富的演出经验,所以在拍电影时,他能较好地启发演员的情绪,使其深入地理解角色,准确地体现角色。正因为这样,他为我国电影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有作为的艺术家。比如: 王晓棠原来是京剧演员,林农在拍《神秘的侣伴》时把她选来,扮演了黎族姑娘小黎英。之后,又安排她在《边黎烽火》中扮演了玛诺; 达奇原是话剧演员,林农把他选来扮演《边寨烽火》中的男主角多隆。再如宋晓英,原来是长春市吉剧团的报幕员,她进入影坛,成为受人喜爱的青年演员,应该说是从在《金光大道》中扮演钱彩凤开始的。还有,最近在《天云山传奇》中成功地扮演了宋薇一角的王馥荔,原是江苏省京剧团的演员,她第一次上银幕是在《金光大道》中扮演高大泉的妻子吕瑞芬。另外,李默然第一次上银幕是在《甲午风云》中扮演邓世昌; 张连文初露头角是在《艳阳天》中扮演肖长春……
多年来,在导演工作之余,他还创作有《三星高照》、《两个阿大》及《西安事变》等电影文学剧本。林农已经年逾花甲,因身体不好离职休养。但是,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了影片《奇异的婚配》的导演。我们期待着他为祖国的电影事业献出新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