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李清照传记/李清照传记:群花姹紫嫣红,不如一枝清丽出尘

李清照传记:群花姹紫嫣红,不如一枝清丽出尘

群花姹紫嫣红,不如一枝清丽出尘清照的心中,天生便有一片宁静。或许正因如此,才能让她写出一阕阕唯美的诗词。她一身傲骨,不与凡尘俗世同流合污,人间的烟火气,也没能改变她的出尘脱俗。又是一年荷花盛开,距离那一次写下“误入藕花深处”,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光景。那时的清照,是这世间最明媚的少女,若将少女比作花儿,她便是那最特别的一朵。京城的秋季比章丘要冷一些,透过衣衫感...

群花姹紫嫣红,不如一枝清丽出尘

清照的心中,天生便有一片宁静。或许正因如此,才能让她写出一阕阕唯美的诗词。她一身傲骨,不与凡尘俗世同流合污,人间的烟火气,也没能改变她的出尘脱俗。

又是一年荷花盛开,距离那一次写下“误入藕花深处”,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光景。那时的清照,是这世间最明媚的少女,若将少女比作花儿,她便是那最特别的一朵。

京城的秋季比章丘要冷一些,透过衣衫感受到的凉意,让这个季节的京城显得有些许凄冷。不过,清照喜欢这里的秋高气爽,暮秋时节的天空格外清澈,湖水洁净得没有一丝尘埃,微风习习,湖面涟漪阵阵,已经失去了温度的日光照耀在湖面上,依然能够泛起星星点点的光辉。

这一次来到湖边,清照再也无法“误入藕花深处”。此时荷花已经全部凋零,那曾经的生机盎然,已经枯萎成皱巴巴的一片,看上去有些丑陋。然而,这便是生命,有鲜红耀眼,就会有萎靡不振。花期如此,人生亦是如此。两年的时间,已经让清照懂得了这样的道理。

因为来到湖边之前,已经预知会见到这一番凋零的景象,所以当那有些衰败的花景出现在眼前,清照并没有因此心生伤感。她偏偏觉得,能够这样与湖光山色亲近,简直有说不尽的美好。

也许,清照天生便应该是属于山水花丛之间的,每当来到大自然中,她总有一种亲切之感,即便荷花已经凋零,这片波光潋滟的湖水以及淡淡的远山都让清照觉得可爱。于是,她用“无穷好”这样一个词汇去形容此情此景,无须过多渲染,便足以表达清照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谁说荷花凋落是生命的终结?在清照看来,这恰恰是生命的另一个开始。当荷花落尽,莲子便渐渐成熟。白嫩的莲子也是一个美好的生命,被碧绿的荷叶托在掌心小心地呵护着。

荷花诞生出的生命又何止莲子一样?湖水下面的莲藕也白嫩得可爱。这样一个秋天,究竟是萧瑟还是生机勃勃,完全取决于欣赏景色之人的心境。此时,清照的心境是丰盈的,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生动饱满,就连被她惊动的沙鸥、白鹭振翅飞去的那一刻,清照都觉得生命是那样美好,以至于让她沉浸在自然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即将十八岁的清照,虽然偶有清愁,却毕竟不知真正的愁滋味。她有着娇俏的容颜,有着专属于少女的一帘幽梦,哪怕是凉凉的秋色亦不能在她的心头掀起巨大的波澜。

满湖凋谢的荷花,让湖面上的景色略显萧索,清照却不愿辜负大自然的每一丝细微的变化。她甚至庆幸今日的风和日丽,这样的天气,哪怕是面对残花朵朵,也能令人心生平和。

她努力想要从空气中寻觅荷花留下的残香,虽然香气不似荷花盛开时浓郁,却也丝丝沁人心脾。不经意间,远处山上点点鲜艳的红吸引了清照的注意,暮秋时节,霜叶染红,点缀在黛色的远山之中,竟然美好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就在不久之前,父亲曾经与清照谈起,该为她寻觅一位夫婿了。是啊,不知不觉间,清照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对于那个能够与自己匹配的人,清照的心中不是没有期许的。只不过,那个人的轮廓尚且不够具体,更何况,身为女子,她也羞于对父亲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夫婿应该是什么样子。于是只能红着脸颊说上一句:“任凭父亲做主。”

想到自己也许不久之后便会嫁作人妇,清照特意为自己安排了一次出游。出嫁之前,父母从不限制她的脚步,但是出嫁之后,也许夫家不会由得自己这样任性。毕竟,大多数人依然将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作为美德。伫立在湖边,清照暗暗企盼,未来的夫家也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是开明之人。

尚未确定的婚事,还不足以成为清照的困扰。对于未来的期望也只是在心中偶然闪现了一下,便又被清照抛到脑后。她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湖光山色之中,尽情享受着与大自然的亲近。

直到夕阳西斜,清照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一路上,她与侍女谈笑风生,身边鸟儿不停地欢唱,仿佛也想加入到谈话之中。走到水鸟栖息之地,清照还顽皮地挥动双手,硬是将栖息的水鸟惊得飞上高空。侍女玩笑地说:“若是未来的婆家看到小姐这样顽皮,看谁还敢娶你?”惹得清照羞红了脸,追着侍女不依不饶。

一路的欢声笑语,伴随清照回到家中。她忍不住将白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一阕《双调忆王孙·赏荷》便应运而生:“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清照一面落笔,一面在心中决定,下一次晁补之先生来家中做客时,一定要把这阕词拿给他点评一下。

晁补之是李格非的好友,又与李格非同朝为官,是当时的文学名家。他与张耒并称“晁张”,文风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十分接近,甚至有人觉得,晁补之的词风足以追赶大文豪苏东坡。

晁补之的词总是流露出些许豪爽,也许正因如此,他对清照的词作才颇为欣赏。清照的词,超脱了小女儿的扭捏作态,带着些许男子豪气。因此,每当清照有新作写成,总是拿给晁补之点评,晁补之也十分欣赏,称赞清照的才气与聪敏。

久而久之,清照的文风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晁补之的影响,清照觉得这并非坏事,毕竟大文豪苏东坡在读过晁补之的文章之后都曾惊叹:“博辩隽伟,绝人甚远,必显与世。”

晁补之是李家的常客,几日之后,晁补之果然登门,还没来得及喝完一杯茶,清照便迫不及待将这阕词捧到晁补之面前。对于清照的直率,晁补之早已习以为常,他欣赏清照的这股劲头,二话没说便接在手中品读起来。

他一连读了许多遍,每读一遍,便能感受到一层回味。尤其是清照对于词句的运用,让晁补之有行云流水之感,他觉得,年轻的清照仿佛将词句勾勒成画卷,一下子便把自己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

自从读过这阕《双调忆王孙·赏荷》,晁补之对清照的夸赞便时刻挂在嘴边,逢人便称赞李家的女儿不是凡俗女子。他觉得,如果用花朵来比喻女子,清照便是冬日里那傲雪盛开的寒梅,在百花落尽的严寒中傲然绽放,不似百花娇艳,却比百花更加清丽脱俗。

晁补之的比喻没有丝毫不妥,梅花是清照最喜欢的花。她也时常把自己与梅花来比较,还曾经写出过“此花不与群花比”这样的词句。那分明是在说自己与寻常女子不同,她是清高的,冷艳的,如同一个璧玉打造的人儿,洁净得纤尘不染,纯净得近乎透明。

告别了凋零的荷花,冬日便这样不期而至。当一场冬雪将天地覆盖得一片洁净时,点点红梅便这样迎着寒风开始吐蕊。

这段时间以来,清照的生活有些无趣,除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便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京城中都在流传着清照的才名,很多人都想要找个机会一睹清照的芳容,这让清照更加不愿出门。父亲毕竟是朝中官员,作为李格非的女儿,清照不能再轻易抛头露面,受世人的指指点点。于是,自从第一场稀薄的冬雪降临,清照便盼着梅花盛开,好为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一些期盼,至少能让这个冬日显得不那样萧索苍白。

在这样一个寂静冬日,似乎没有什么比赏梅更能满足她的雅兴了。尤其是刚刚下过的那一场雪,恰到好处地覆盖在片片火红的花瓣之上,红梅映雪,天地间似乎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动人的场景。

冰肌玉骨的梅花,是那样细腻光洁。父亲知道清照喜欢梅花,刚搬进来时,就特意吩咐人移植了许多梅树,又精心地将红梅与白梅穿插栽种,就是为了让清照赏梅时,能感受到跳跃的美景。

细腻光洁的白梅,如同白玉雕琢一般,无需刻意凑近,鼻端便已经缭绕阵阵梅香。就像清照平日里最喜欢用的香粉,也是散发着淡淡的梅香。

看着女儿徜徉在花丛间的身影,李格非不禁唏嘘光阴易逝。将女儿抱在怀中宠溺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日,转眼之间,女儿竟已出落成比梅花更加清丽脱俗的少女。他思索着,是时候该为女儿寻一门好亲事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