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李清照传记/李清照传记:繁华的他乡,是最初的清愁

李清照传记:繁华的他乡,是最初的清愁

繁华的他乡,是最初的清愁京城的春日,似乎比章丘来得晚一些,不过,岁月只要静好,又何妨多等待一些时日?寒食节,伴随着又一个春日来临。春风拂面,醺醉了佳人。“人间四月芳菲尽”,那是白居易在几百年前写下的诗句,清照自小便烂熟于心。虽是芳菲已尽,但青草却茂密丛生,草香弥漫出的绿意,丝毫不逊色于姹紫嫣红。自从来到京城,清照出门的次数不似在家乡那样多。不过她也从未觉得寂...

繁华的他乡,是最初的清愁

京城的春日,似乎比章丘来得晚一些,不过,岁月只要静好,又何妨多等待一些时日?寒食节,伴随着又一个春日来临。春风拂面,醺醉了佳人。“人间四月芳菲尽”,那是白居易在几百年前写下的诗句,清照自小便烂熟于心。虽是芳菲已尽,但青草却茂密丛生,草香弥漫出的绿意,丝毫不逊色于姹紫嫣红。

自从来到京城,清照出门的次数不似在家乡那样多。不过她也从未觉得寂寞,哪怕是慵懒地倚靠在闺房的书桌旁边,品一卷诗书,闻着香炉中袅袅蒸腾的沉水香,思绪也会不知不觉沉浸于美好之中。

这样美好的刹那,清照哪舍得出门。诗书看得久了,双目有些疲累,清照缓缓起身,活动了有些僵硬的肩颈,又走到床边缓缓坐下,靠在枕上望着窗外出神。窗外的一派绿意,洗涤着清照的双目,刚刚看书时双目的酸胀感渐渐褪去,眼前的景象却渐渐模糊。

和煦的暖风带来了睡意,清照本想稍稍闭一会眼,竟然就这样睡去了。头上的钗环还来不及摘下,竟然还能睡得如此深沉。在梦中,她见到了一个人,那人是书生模样,穿着打扮却与如今的男子有些许不同。他的容貌有些模糊,清照依稀看得出他的神情有些伤感。她在梦中询问那人的姓名,那人告诉清照,他叫介子推,清照恍然大悟,这个家家都吃寒食的节日,不正是因他而来吗?

介子推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年,晋国变乱,太子申生被后母骊姬诬陷,被生父怀疑,愤而自尽,申生的弟弟重耳担心自己重蹈哥哥的覆辙,只得流亡出走。逃亡在外的重耳,身上再也没有王子的光环,他成了世间一个普通的人,有时,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收留这个落魄的王子,他受尽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屈辱,饥寒交迫时,甚至不如一个乞丐。

然而,哪怕颠沛流离,无处容身,重耳的身边一直跟随着一名忠心耿耿的臣子,这个人便是介子推。当重耳因为多天没有吃饭而饿到昏倒的时候,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好肉汤捧到重耳嘴边。

割股救主的故事,千百年来就这样流传下来。后来,重耳终于找到机会回到晋国,继承君位,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年跟随重耳流亡的人,人人都得到了封赏,高官厚禄唾手可得,唯有介子推,在得到封赏之前,便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躲进绵山隐居。

介子推不求名利,只求安然度过一生,晋文公却偏偏不给介子推这样的机会,他总是觉得,如果不能让介子推过上优渥的生活,便是自己忘恩负义。

世间的很多事情正是如此,一片好心,却也能为他人带来困扰。介子推带着母亲一躲再躲,晋文公也带着手下寻了又寻。最终,有人提议,不如一把火烧了绵山,用大火把介子推逼出来。晋文公这样做了,令他不曾想到的是,一心只求隐居的介子推竟然怀抱一棵大树,烧死在大火之中。

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当大火终于扑灭,晋文公带人进山搜寻,却只找到了已经烧焦的介子推母子。在介子推临死前怀抱的那棵大柳树的树洞里,晋文公找到了一块写着血书的布条,那上面是介子推临死之前用鲜血写就的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可叹晋文公,一片报恩之情,却终究还是负了介子推的一番苦心。晋文公伏在介子推的尸身上恸哭不止,悲愤之中,他下令将介子推母子厚葬,并为他修建祠堂,长久供奉。晋文公还将自己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命令世人,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止烟火,只吃寒食。

清照想要在梦中问一问介子推,这样执着,是否曾后悔过。介子推却并不作答,微微一笑,转身飘然离去。

清照急切地想要追上去,双眼睁开,却只见到熟悉的帷幔。原来,只是一场梦,自己依然身在闺房之中。

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原本睡前大好的心情,此刻蒙上一层淡淡的愁绪,仿佛有什么东西堵在了清照的心头。她为介子推的故事唏嘘,既欣赏他的洁身自好,又感叹他行事的刚烈与决绝。

寻常女子,大多为不知用哪一件首饰搭配哪一件罗裙发愁,稍稍长大一些的女子,也许会忧心自己未来的婚事。唯有清照,心中已经装下了家国情怀,她比许多寻常男子更怀一腔抱负。

一阵嬉笑声从窗外传来,不知是谁家的女子正在斗草嬉戏,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民间女子在春日里最常玩的一种游戏,女子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类最多,对仗的水平最高,便是赢家。

清照自幼便与花草亲近,以她对草的了解和学识,如果玩这个游戏,一定是赢家。只不过,她今日没有这样的心情。也许是寻常女子无法与清照进行深度的交流,因此她也不爱与她们玩耍;也许是刚才的那个梦,让清照萌生了寂寞幽情。

清照还记得几年前清明节发生的一桩趣事,当时她还在章丘,那一年,姨母为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是专门为她清明节踏青准备的。那时的清照哪里忍得住到了清明节再出门?室外的青草刚刚冒了绿芽,她就迫不及待地穿上新衣投入一片生机盎然当中。

这件裙衫的颜色与春日的碧绿十分搭配,清照十分喜欢。她兴致勃勃地四处游走,不知不觉竟然逛到了一处书市。清照向来爱书,每次遇到书摊总是忍不住翻上许久,再从中挑选出厚厚一摞搬回家中。

这个书市并不算大,里面的许多书清照都已经有了,不过,她依然享受这种在书香中徜徉的感觉,仔细地在每一个书摊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很快,清照便走到了最后一个书摊。书摊的主人是一位老者,不知他是否真的有心卖书,竟然将书摊摆在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若不是清照真的爱书,想必也不会耐着性子走到此处。

清照只顾低头翻书,并不刻意观察商贩们的样貌。不过,她偶然抬头瞥了一眼这位老者,就觉得这位老者不似一般的老人家,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韵。并且,看到清照前来翻阅书籍,这位老者也没有刻意招呼,仿佛这并不是他自己的生意一般。

清照只觉得老者有些与众不同,却并未太在意,很快便又全神贯注地在书摊上翻找起来。忽然,她的面前出现了《古金石考》四个字,清照险些开心地叫起来。这是她找了很久的书,只是因为这书几乎已经失传,一直没有找到。不承想,竟然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书摊上遇到了。

她立刻翻阅起来,如痴如醉地读了半晌,这才想起这书是人家拿来卖的,自己竟然肆无忌惮地站在书摊前白白阅读。清照的脸上露出抱歉的笑容,问老者这部书要多少银子。老者似乎并不在意清照刚刚的举动,脸上的笑容温暖而慈祥。他告诉清照,这部书是他家中祖传的,只可惜家道中落,又不忍心把这书拿去当掉,这才拿出来想要卖给一位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人。

清照迫不及待地询问此书的价钱,老者有些犹豫,又似乎有些为难。他沉吟半晌,这才开口:“我看姑娘你是真的喜欢这部书,若是别人,少于五十两是断断不能卖的,若是姑娘你买,三十两就拿去吧,不能再少了。”

三十两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清照却懂得这部书的价值,丝毫没有还价的打算。只是,一个女子外出踏青,怎么可能随身携带这么多银子,她将自己和侍女的荷包翻了个底朝天,却也只凑出了近十两银子而已。

清照和老者商量,自己出门走得急,身上带的银子不多,她恳请老者把书留到明日,她一定会带着银子来取,并且愿意再多出十两银子。可惜,老者身上的钱已经无法在这里多住一日,如果清照今天傍晚之前无钱买书,老者只能带着书还乡了。

此时已近黄昏,回家取银子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的。清照低下头苦苦思索对策,忽然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这件新衣。姨母裁制新衣的手艺超过街市上最好的裁缝,这件裙衫上所绣的花样活灵活现,一看就是极用心的。若是把这件衣服拿去换钱,一定能够凑够买书的钱。只不过,这衣服是姨母对自己的一番心意,如果就这样拿去当掉,清照又实在有些不舍。

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对古书的喜爱胜过了新衣。清照一咬牙,直奔转角的当铺,不一会儿便穿着一件单衣,捧着三十两银子来到老者面前。当清照喜滋滋地捧着这部珍贵的《古金石考》回到家中,已经被乍暖还寒的天气冻得喷嚏不止,可是她的脸上却还带着满足的笑容,如同一名痴女子。

那样简单的快乐,仿佛就在昨日,两年多的时间,清照已然成熟了许多,也许再也做不出当时那样痴傻的举动了吧。

春日即将过去,但众人皆知,到了明年此时,春日又会再来。只不过,青春却无法再来一次,只要纵容它从身边溜走,韶华便再也不会回头。清照凝望着窗外出神,她的思绪随风飘荡,早已不知去往何处。

她的快乐,再也不似童年时那样简单。彼时,哪怕是一棵长得稍显特别的小草,都能让她开心地把玩很久,天地之间仿佛任何一个元素都能让她一下子快乐起来,即便是偶然难过,也会在刹那之间便被快乐取代。

清照自己也说不清,是从何时开始懂得了愁的滋味。小时候常听娘亲讲的那些浅显的故事,清照早已听不进去。这便是成长的代价,总是要用一些简单的快乐作为交换。

她知道,如果再落一场雨,许多娇嫩的花儿就要彻底凋零了。而这场摧花之雨,似乎并不遥远。天气开始变得阴沉沉的,乌云渐渐遮蔽日光,浓浓的水汽弥漫在室外,一场骤雨即将来临。

伴随着成长,清照深深懂得了寂寞的滋味。这种寂寞无法言说,更难以排解,并不是到郊外散心就能疏散的。其实,就连清照自己都不知如何化解这寂寞。直到那个人出现之前,她都不曾懂得,原来爱情才是化解寂寞的良药。

清照学会了用酒去排遣寂寞。曾经,美酒能为她助兴,让她在心情愉悦之时更添几许欢乐。如今,每当心中弥漫着无法言说的愁绪,清照便试图用一壶美酒帮自己寻找回丢失的欢乐。她爱上了微醺的感觉,淡淡的醉意不仅能让她开怀,更能让她文思泉涌。

唐代“诗仙”李白是清照最欣赏的诗人之一。李白是“诗仙”,亦是“酒仙”,似乎酒能为李白带来无尽的灵感,他的许多不朽名篇便是酒醉之后的产物。也难怪李白曾写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样的诗句。

清照是女子,虽然爱酒,却不似李白那样贪酒。每次饮酒,总是还未到喝醉的地步,浓浓的词兴便催促着清照赶快落笔。那阕著名的《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便是一次酒到微醺时的杰作:“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这阕词的灵感,自然是来自李白的。因为这一晚,清照也在饮一壶琥珀色的美酒,夜空的静谧,都融化在这杯酒中。独自一人饮酒,有时候有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那不是寂寞的酒,而是饮下一壶情怀,饮出一腔豪迈。

清照的酒量不错,一壶酒下肚,她还不至于醉倒,相反,一种飘飘欲仙的舒适感袭来。这样的感觉令人惬意,整个夜空都变得美妙了起来。凉爽的夜风慵懒地吹进窗口,撩拨得清照心里痒痒的。远方不知何处传来钟声,仿佛在与晚风唱和,敲击出不紧不慢的节奏。

房中点燃的瑞脑香缭绕在整个室内,闻上去让人身心放松。清照独自饮酒时,会吩咐侍女点燃这种来自交趾国的名贵香料,仿佛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习惯。

之所以喜欢在饮酒时点燃瑞脑香,是因为此香能起到安眠解酒的作用。不知是熏香的作用还是微醺的酒意,清照有些困了。她抬起衣袖遮住嘴巴,打了一个哈欠,视线随着困意竟变得有些模糊。她站起身来走到妆台前,脚步却比清醒时更加轻盈。清照缓缓坐下,对着铜镜开始摘下头上佩戴的一件件首饰。当摘下头上最后一根金钗的时候,清照没有立刻到床上休息,而是继续坐在妆台旁边,拿着这根金钗把玩。

清照的思绪总是跳跃的,尤其是喝过酒后,思绪便更容易漫无目的地纷飞。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娘亲给自己讲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提到了一种鸟,它能够从口中吐出粟米一样的金屑,于是人们将这鸟唤为“嗽金鸟”。据说嗽金鸟只有昆明国才有,当年就是昆明国把嗽金鸟献给三国时期的魏明帝的。当时,宫中女子都争相用此鸟吐出的金屑打造首饰,因为这种鸟不畏寒冷,因此它吐出的金屑便被称为“辟寒金”。

这鸟只存在于传说当中,从未有人亲眼所见。许多人觉得这不过是人们杜撰出来的故事,小时候的清照却执着地认为,这种口吐金屑的鸟是一定存在的,只是世人庸俗,都想从鸟儿口中获得金子,因此鸟儿们便躲起来罢了。

长大以后,每当想起童年的执着,清照都觉得当时的自己实在天真得好笑。如果世上真有辟寒金,恐怕一定是价值连城吧?

那一夜的梦里,清照见到了传说中的嗽金鸟。那鸟儿通体金黄,就如同黄金打造的一般。它的歌声比黄鹂婉转,时而愉悦,时而凄婉,随着歌声的起伏,颗颗金屑从鸟儿的口中迸出。

清照并未上前捡拾那些金屑,她轻轻地走近嗽金鸟,想要好好端详一番。那鸟儿仿佛也不怕人,就静静地停留在那里,任由清照观看。清照想要伸手抚摸一下那金色的羽毛,嗽金鸟竟然开口发出了人类的语言。它告诉清照:“鸟儿最爱惜的便是自己的羽毛,地上的金屑可以任由你捡拾,身上的羽毛却是断然碰不得的。”

一番话吓得清照立刻缩回了伸出去的手,她惊讶鸟儿竟然懂得人语,惊讶过后,便想同这鸟儿说一说话。她问鸟儿居住在哪里,鸟儿却再也不肯发声,只鸣叫了两声,便振翅飞去。

清照心中一急,便从梦中苏醒,原来,竟然不过是场梦。房中点燃的烛火,还在跳跃,清照睡眼蒙胧,盯着红红的烛火看了许久,心中却依然在回味着刚才的梦。她不知道这样的梦寓意着什么,难道是世间真的存在嗽金鸟,这一次是它特意飞入梦中来向自己证明?

想到此处,清照轻轻牵动嘴角笑了出来。她笑自己竟然如此痴傻,都怪昨夜贪杯,让自己无端产生如此幻想。桌上那一杯尚未喝完的残酒,分明是在提醒清照已经醉了,既然醉意尚在,不如再次入梦。

清照重新躺回枕上,却忽然睡意全无。她辗转反侧,越是想要睡去,就越发清醒。窗外的风吹打着窗棂,提醒着清照这夜依然漫长。清照那淡淡的少女愁绪,同样漫长得不知谁能排解。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