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李清照传记/李清照传记:才华傍身,不如懵懂

李清照传记:才华傍身,不如懵懂

才华傍身,不如懵懂不久之后,李格非的官职再一次发生了变动,对于清照来说,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就在几年之前,随着宋哲宗将年号改为“绍圣”,朝中的官员就已经发生了新一轮的更迭。那一年,章惇成为当朝宰相,他为人严厉,甚至不允许人们自由言论,他恢复旧法,废除诗赋,改革官制,种种行为都让朝廷内外的官员和文人学子无所适从。刚刚上任的章惇想要召李格非为检讨,偏偏李格非无心...

才华傍身,不如懵懂

不久之后,李格非的官职再一次发生了变动,对于清照来说,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就在几年之前,随着宋哲宗将年号改为“绍圣”,朝中的官员就已经发生了新一轮的更迭。

那一年,章惇成为当朝宰相,他为人严厉,甚至不允许人们自由言论,他恢复旧法,废除诗赋,改革官制,种种行为都让朝廷内外的官员和文人学子无所适从。刚刚上任的章惇想要召李格非为检讨,偏偏李格非无心政治,又不愿曲意逢迎,于是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样的举动让章惇对他怀恨在心。很快,章惇就将李格非外放为广信军通判,就职地点在河北徐水,距离章丘十分遥远。

当时年仅十岁的清照就这样经历了一次与父亲的长久别离。那段时间,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父亲不在身边,便总是想凭借弱小的身躯保护母亲。也许,这段经历也造就了她日后不服输的性格。

好在,这场离别在一年之后就宣告结束了,李格非被朝廷召为校书郎,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一场不大不小的贬官风波,反而为李格非带来了好运,短短两年之后,李格非再次升官,成为礼部员外郎。这一次升迁,也让李格非正式成为一名京城官员,必须去京城就职。

顾家的李格非不忍心与妻女再次长久分离,他在京城安顿下来后,就立刻将清照母女接到自己身边。

清照的眼界,伴随着去往京城的路途变得更加开阔。当川流不息的人潮出现在眼前的街市上,清照知道,自己终于踏上了京城的土地。她一点都不觉得这里吵闹,反而因为那些高声叫卖与喧哗声而爱上了这个繁华的地方。

李格非已经在京城的家中等待了许久,清照一见到父亲,便一头扎进父亲怀里,这是自小养成的习惯,与父亲的亲昵永远是清照觉得最幸福的事情。

对于这个女儿,李格非不是没有期望的。他并不奢望女儿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却也希望女儿的才华能够尽情施展,至少,要为她寻觅一位能够呵护她一生的夫君。

京城的花香与烟火,就这样闯入清照的生命中。京城中的花景,与章丘有些不同,却同样美好。花香伴随着清照的少女时代,她享受着京城的繁华绚烂,更贪恋此刻的岁月静好,安之若素。

许多事情,冥冥中自有注定。在决定将妻女接到京城之时,李格非从未想过,一段缘,就这样在悄然无声间开启。

自从来到京城,父亲陪伴清照的时间便越来越少。他总是有忙不完的公务,即便不用上朝,家中也总是有许多人登门拜访,其中不乏朝廷中的重要官员。

唯有当真正志趣相投的好友登门拜访时,清照才能感受到父亲脸上的笑容是从心底而发的。她喜欢父亲的这些好友,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文雅之人。有时,父亲也会把清照唤到他们面前,让女儿与这些长辈纵情谈论,让清照从这些长辈身上接受更好的文学熏陶。

在这些诗文大家面前,清照从没有小女儿的扭捏作态。她总是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新作拿出来请长辈们指点,纵有意见相左之处,清照也敢大胆地与对方“争论”一番。

于是,这些诗文大家越来越欣赏清照的率真,清照的文采又在无形中进益了不少。如今,她的笔调已经不再只是稚嫩的小女子情怀,有时,她的词句中也会流露出成熟风韵与些许豪情。

长辈们聚在一起,话题难免会涉及当时朝政。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时,李格非也不会刻意把清照支开。相反,他甚至愿意让女儿拥有一些关于时局的见闻,就算是日后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地,至少眼界开阔一些,也能让女儿未来的夫君与婆家对她多一些尊敬。

当时担任太长少尉的张耒是李家的常客。他曾写过一首《诗中兴宋碑》,在一次做客时拿出来与在座的宾客分享。身为朝廷官员,张耒对于朝局自然十分关注。宋哲宗即位后,便将王安石当年提倡的新法全部废除,这样大的变动让张耒等有识之士心中不安,他总是觉得,如今大宋朝的繁华,仿佛只是梦里繁花,虚无缥缈。

长辈们聊天时,清照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出声的。这一次,她独自在角落里仔细回味着张耒的诗中的字句,那句“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让清照反复回味了许久。一时间,身为弱女子的清照胸中也升腾起了一股澎湃的豪情,只可惜,她无法入朝为官,无法拼尽自己的全力扭转朝廷的颓势,让大宋王朝重回当年的兴盛。

一腔豪情,唯有化作词句才能得到些许抒发。于是,清照当场便创作出两首诗来唱和张耒的《诗中兴宋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曾想到,年纪轻轻的清照,竟然对当今的朝政与时局了解得如此透彻,她诗中的每一句都联系到当时的政局,又借鉴了历史典故,将朝廷中两派政治力量相争的形势分析得丝丝入扣。

朝堂,自古以来便是权力相争的战场。当朝皇帝宋哲宗是个无能的皇帝,大部分政权都在高太后手中把持着。清照总是会将宋哲宗与唐玄宗李隆基联系在一起。当年,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李隆基,因为纵容安禄山掌权,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将兴盛的大唐王朝亲手推向了悬崖边缘。

如今的朝堂,也像唐玄宗当政后期一样,官员大多不务正业,只懂得争权夺利与贪图享乐,就连宋哲宗自己,也是一名玩物丧志之人。身为皇帝,如果无法建立功德,凭什么让后世称颂?清照觉得,这样的皇帝根本不配出现在史官的笔下,他们的作为,没有一丝一毫值得后世去借鉴。

当年唐玄宗最宠爱的便是杨贵妃,虽然同为女子,清照却无法尊敬这位宠冠后宫的妃子。她觉得,身为皇帝的嫔妃,应该起到辅佐皇帝的作用,至少不能让皇帝只懂享乐,荒废了国政。

当年的“安史之乱”,人们都将罪责怪在杨贵妃头上,是唐玄宗亲手了结了杨贵妃的性命,这一场动乱才勉强压制下来。即便如此,当动乱平息,唐玄宗也已经成为一名空有皇帝头衔的人。他让出了自己的皇位,空有着太上皇的名号,了度残生。

从清照的两首和诗当中,张耒读出了面前的这位年轻女子对政治高深的见解,以及用诗文针砭时弊的才情。清照的才华令在场每一个人折服,他们实在羡慕李格非能有清照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儿。

听到众人的夸赞,李格非的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他也希望众人的夸赞与祝福最后都能成真,却不知道,在那个时候,才华也会成为女子的负累,懂得了太多东西,便会比懵懂无知的女子体会到更多的愁苦。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