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文史百科/《邹谈一噱》(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邹谈一噱》(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讽刺小说,二十四回。蛰园氏著。清光绪丙午年(1906)上海启文社出版。卷首附作者自叙一篇;卷末有跋一篇,署名“汪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国都各自在谋划强国之道,以图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齐国这时正由齐宣王执政,他雄心勃勃,欲创大业,命臣子进强国之策。有人进言,说邻居滕国任用孟子办学,培养了许多人才,对国家很有好处。建议齐宣王开办学堂,把孟...

讽刺小说,二十四回。蛰园氏著。清光绪丙午年(1906)上海启文社出版。卷首附作者自叙一篇;卷末有跋一篇,署名“汪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各国都各自在谋划强国之道,以图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齐国这时正由齐宣王执政,他雄心勃勃,欲创大业,命臣子进强国之策。有人进言,说邻居滕国任用孟子办学,培养了许多人才,对国家很有好处。建议齐宣王开办学堂,把孟子请来,也为齐国培养人才。宣王当即令人建造学舍,又派人去聘请孟子。齐国重臣诸子不喜孟子学说,屡次向宣王进言不让孟子执教。孟子闻知其意,便向宣王坚辞,不来就职。结果只好改从楚国聘来几个老师,总算按期开课了。但学堂里的老师无非贪图几两俸银,学生们则想着早点毕业,做官发财,光宗耀祖。大家就这么混来混去,这天就到了毕业的日子了。第一名宋勾践毕业以后,奉旨出洋深造。他飘洋过海到了外国,找了个最容易学的专业读了一年,便心急火燎地学成归国了。有个外国人名叫陈良,因羡慕中国文化,来要求勾践带他回国,勾践一想,带个洋人回国正好自抬身价,便一口答应。这天勾践和陈良回到齐国,宣王大喜,当即就封了勾践个大大的官职。陈良则到学堂里教授外文去了。

宣王又命大臣宋周游列国,看看各国有什么强国的良策可以借鉴。宋转了一圈回来,果然大有收获。奏请宣王同意之后,聘请了公孙丑开办邮政、戴盈之主管关税。这两人都是本行业的专家,经营有方。这样一来,齐国经济颇有进益。

学堂的学生毕业了不少,他们多是些少壮派,谈及军政大事都是神情激越。他们奏请齐宣王加强兵力。宣王准奏,派人请来了鲁国的治军名家慎之督练精兵,慎之重新设计了军内各种管理体制,严格制度,军队日益强大起来。齐臣周霄又献计用考试的方法来甄别官员合格与否,弹劾那些平庸的官员,以解决官制冗杂的问题。宣王大喜,准于施行,并命周霄为钦差大臣,赴各地巡察实施情况。

周霄巡察路上,遇见了一个铁路工程师高子。两人谈起开办铁路的种种好处,周霄很是心动。他带着高子来见宣王,高子对宣王说开办铁路实不容易,需钦派督办大臣一手经办才行。宣王正自踌躇,那里宋、勾践等人则一力赞同。当下宣王便命高子为总办铁路大臣,周霄协同办理。接着宣王又根据大臣们的提议,派白丹经办轮船航运,先从国外购进船只,再择地开办船厂, 自行建造。一时百业齐举,齐国上下轰轰烈烈。

等到铁路、船运大体就绪,齐国面貌焕然一新。齐宣王论功行赏,勾践、高子、周霄等人都是加官进爵。

各国都来朝贺。朝贺之间,有的国家希望能到齐国来传教,宣王当即应允。不料设堂传教之后,传教士们胡作非为。齐国百姓群情激愤,教案频起。告到公堂上,谁知传教士们目无律法,常大闹公堂。为此齐国重修了法律,法治更为齐全了。

接下来齐国的农、桑、畜牧诸业都大力学习外来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堂里又开办了唱歌、体操、绘画等学科,可惜也是教者昏昏、学者无心,大家混混罢了。不料开了几场音乐会和运动会竟也是好评如潮。

最后齐国变成了立宪制的君主国。

这部小说颇具荒诞小说的风采,它把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放到了现代的环境中,演绎出一段段似是而非的故事。但只要把小说出版时的时代背景稍微看一看,就不难窥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小说的隐喻、讽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外国传教士在齐国土地上目无法纪,胡作非为;留洋学生只求功名,无心向学等等,这些实质上都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弊端。在小说中作者也是有赞有弹,对吸收外国有益经验发展自己颇为赞叹,而对那些装模作样,学些不伦不类的洋东西唬自己同胞的做法大加嘲讽。

这部小说也可以作为历史小说来读,当然它写的不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而是作者当时所生活的中国。而其中齐国采取的诸如加强法治等措施则是作者的良好设想与愿望,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点是令人叹息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