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中兴平捻记》(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中兴平捻记》(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历史小说,六卷四十回。严庭樾著。 清宣统元年(1909)腊月集成图书公司出版。本书的经线是咸丰、同治年间捻军起事、发展及被清廷“剿灭”的过程。咸丰三年秋,江淮间草泽庄暴雨成灾,灾民生活无着,在张落刑、仇正怀、龚振魁领导下于次年春起义,载舟顺水而战。为了凝聚内部,三人又援白莲教以己为师兄,部下每人纳决心银,师兄并谕赞美青词,悔罪至浩,教人诵习,以一人心。稍后,...

历史小说,六卷四十回。严庭樾著。 清宣统元年(1909)腊月集成图书公司出版。

本书的经线是咸丰、同治年间捻军起事、发展及被清廷“剿灭”的过程。咸丰三年秋,江淮间草泽庄暴雨成灾,灾民生活无着,在张落刑、仇正怀、龚振魁领导下于次年春起义,载舟顺水而战。为了凝聚内部,三人又援白莲教以己为师兄,部下每人纳决心银,师兄并谕赞美青词,悔罪至浩,教人诵习,以一人心。稍后,陈大㵙、化羽道人起事河南,张总愚、章先起事山东,他们合兵攻下泗颖各州,捻军名将金蟠、金鏊等骁勇异常,崭露头角。然后三家合兵徐州,转战淮扬,三攻安庆,欲救太平天国之围,却挫于曾国荃,欲救英王陈玉成又不果。此时有孙氏起兵随州,捻军助兵不利,龚振魁阵亡松子关,张落刑又败于桐花岭,只得退走徐州。清廷又派僧格林沁率马步师前来“剿捻”,骁将龚必达中计死,留在江淮的张元龙部溃败,章先归张。不料张落刑死于僧手,章先被擒,仇正怀亦落陷坑殒身。幸张总愚得军师任鉴,计诛僧格林泌,震动清廷,退走豫鄂,与孙氏、太平天国范顺官、皖北陈得才、陕西马融和合兵,统一军制,上下整肃。为了打击清兵,捻军一分为二:东支张总愚、任鉴、孙氏、范氏窥荆楚,西支陈大㵙、马融和取南阳,两支互为援应。清廷调曾国藩节制直鲁豫三省军务。西捻进迫徐州,败而入豫,图断黄河;东捻败于曾国荃,图东发展,联络哥老会进取金陵,事泄退而自保。时李鸿章署湖广总督,掌剿务大权,他先攻东路捻军,仅派弟李鹤章一部牵制西捻。李鸿章部将刘铭传智勇过人,善于将兵,上下相济,故节节进取:地雷陷广济,水攻陷黄梅,东捻困守蒲圻,城破而张总愚、孙葵心被俘死,任鉴出逃未遂,亦死。清军故而入豫,全力对付西捻。汝州之战,捻军勇将金鳌、石豹中计死,陈得才兵败自尽,马融和潜遁被擒,余部退据南阳,尽灭于李鸿章,陈大㵙、化羽亦死于乱军,于是“庆升平搀枪销海内,晋爵秩雨露遍人间”,李鸿章、刘铭传等血染朱绂,一时新贵。

本书的纬线是戎马倥偬,攻城掠池的攻战描写,然笔较为呆滞,如:

官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捻匪并不准备出战,毫无头绪,好如迅雷不及掩耳,无心遇着有心,安能抵挡。勉强对敌片时,已都有溃散之意。又值城内官兵杀出,贼寨中火光四起,烟雾迷漫,群匪各顾性命,四散乱窜……(第二十二回)

号令既下,中军鼓声突起,车驰马骤,直向左边贼阵冲来。逆酋孙葵心见官军停驻片刻,忽然先攻己阵,心下甚怒,纵马大喝道……便把小黄旗挥动,前队千余名弓箭队跟随孙逆马足,万弩齐发,势若飞蝗。松林忙令众军疾退,将籐牌队调至阵前,另派洋枪队在隙际施枪。调拨既定,仍复向前猛进,及至两军相近,枪箭皆不能用,乃各用短兵相接,势极猛烈,呼声动地。 (第二十八回)

惟有几处稍涉赏心悦目之笔, 于硝烟之余,亦见清新气息,如李鸿章,薛福成迎徐州访诗人白作霖:

时值新秋天气,烦暑已消,凉风徐拂,沿途观玩风景,说不尽那山妆明靓,树色葱茏,较诸三月莺花,另有一种清幽的景致……不知不觉已行了十余里……至左侧一间书室,竹炉花架,净几明窗……见有十六个大字,似乎评赞之语,其词云:蚕吐五采,双双玉童,树覆宝盖,清谈梵宫……(第二十三回)

读《中兴平捻记》不但要安于作者文笔的平庸甚至拙劣,而且还要耐心于作者思想的迂腐。书中称呼捻军或捻军将士,触目皆是逆、匪、酋、贼、伪等不一而足,对捻军将士描写中不乏恶意调侃,如称捻军勇将龚必达貌若无常鬼等,并且作者多处诬称捻军“恣意抢掠,遇便奸淫”,“风高放火,月黑杀人”。戊戌维新前后,清末士大夫中有一种情绪,即在肯定封建法统的同时,以太平军、捻军的“官逼民反”抱一点同情,于他们的政策做法也并不全都否定。作者的思想迂腐落后于此,使得他在解释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时重拾因果报应、天人感应的旧器识,鼓噪伦常等级观,如第十五回书叙张落刑与僧格林沁交战失利,忽降雷雨时讲道:“也是张逆尚该多活几天,故有此不测风云,两下只得收队……这正是善恶必报,迟早不同而已。”且作品的叙事缺乏客观性,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违避了曾国藩的出师不利而由李鸿章取而代之。

不过作者毕竟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叶,多少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这种新思想一是普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第十回中用近代科学知识解释磷火的发生。第二十六回云:“西欧大将教偏裨之法,有二,一曰战图,二曰兵棋。有人问道: 使古之孙、吴、韩、岳、戚,近之江、塔、罗、李,多与西人战能胜否乎?作者曰:能。安学西法否乎?曰:必学。”表明作者对西方船坚炮利有一定的认识。二是零星的社会科学知识,如第三十一回批判白莲教云:“儒教以人伦为重,敬鬼神而远之,天主耶稣皆崇独一真主,以爱字贯串神人,洵为正教,其余皆蛇神牛鬼,无非自愚愚人。”这些内容使本书比起《荡寇志》之类还有一些时代的特色。但新知识又与充斥全书的因果观、占星术之类杂糅在一起,则显得驳杂纷繁,不伦不类。

如果说本书的思想倾向足可诟病的话,那么本书的艺术价值更是不足挂齿。特别是人物刻划十分粗糙。作者固然视捻军将士为“非善类”,而即便是极力渲染的清军将领亦面目不清,千篇一律,如刘松山、云轫、周氏昆仲都号称勇,各人勇在何处,显然又是笔拙力竭。惟马玉嵩之稚气,李鸿章之城府,书中有一二处笔力偶及,稍可人意。既然描写不力,叙事即难免枝蔓。幸而作者以牺牲结构来救此弊,全书前半部分几乎是单骑独进,只表张落刑一支捻军,以藏顾此失彼之拙,后半部分又移力于东捻,只在东捻兵败后方倾力于西捻。

《中兴平捻记》是一部历史演义,作者不得不照顾下层人民的欣赏习惯,故而保留了一些民间文学的长处。作者写到草泽庄遭灾后,灾民以贩私盐为生,不禁感叹:“无奈典当借贷,得了些微血本,肩挑背负, 日博升斗以糊口,此真奉公之赤子,守分之良民也。”(第一回)又写弹压灾民之知州黄应图原系舔上司痔疮得官,暗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叙事上总的说来文字也还畅达、明快。但因系文人仿口语向壁而成书,又少了些生动活泼和灵活多变。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