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西清散记》(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西清散记》(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文言小说集。 清史震林(1693—1779)撰,参见附录小传。成书于乾隆元年(1736),共四卷,乾隆三年(1738)吴震生刻于扬州,版藏安徽歙县曹学诗家。后遭火毁,流传不多。乾隆四十四年(1779)作者重加删订,约存二百五十一则,为原书的十分之七,厘为八卷。至嘉庆八年(1803),句容司训冯金伯以及裴玠等人始据此定稿刻印。光绪九年(1883),王韬等人又据...

文言小说集。 清史震林(1693—1779)撰,参见附录小传。成书于乾隆元年(1736),共四卷,乾隆三年(1738)吴震生刻于扬州,版藏安徽歙县曹学诗家。后遭火毁,流传不多。乾隆四十四年(1779)作者重加删订,约存二百五十一则,为原书的十分之七,厘为八卷。至嘉庆八年(1803),句容司训冯金伯以及裴玠等人始据此定稿刻印。光绪九年(1883),王韬等人又据八卷本排印,后附《西清文略》。此后坊本渐多。

本书杂记作者在雍正元年至乾隆元年(1723-1736)这十四年间的一些经历和见闻,含有神怪和虚构成分,有明显的小说性。与《浮生六记》、 《扬州梦》等书相类,而有别于一般的笔记小说,可称为散记体小说。

书中人物众多。除作者本人及其契友曹学诗、吴震生、段玉函、赵闇叔、陈树莱、张梦觇等外,还有其它男子数十人。女子则有才女、佳人双卿、 转华夫人、竹西女子、晚娟、宜娟等,还有节母、贞妇、孝女之类,也以数十计。这些人物的身分,从政治上的在野派、隐逸者、穷书生、僧徒、羽客直至农夫、 负贩,走卒、僮仆等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而以知识阶层为其主体。此外,仙姝、幽灵也杂出其间,声息相通。这些人虽然性格各异,面目不同,但多数人却有一些共同之处。 (一)重情。他们注重精神生活,追求心灵的契合。不论尊卑男女,人神异类,只要志趣相投,就互相引为知己,视为同调,同喜同悲,生死以之。他们最感痛苦的就是精神的隔膜,因而自命为“情痴”。即使是孝敬长上、体贴丈夫,也首先是发乎情,而非恪守封建教条。 (二)他们大多以才子佳人自命,但又感到生非其时,怀才不遇,无人理解,因而心中充满了一种雨欺风妬、偏我薄命的感伤情绪。作者着力描写的农村少妇双卿,是德(贞)、情(幽)、才(慧)、艳(色) 兼备的绝代佳人,她的诗词在当时就已流传遐迩,引得多情才子们倾心企慕,命运却让她嫁给了一个目不识丁、状貌丑陋的农夫。婆母和丈夫只要她负担沉重的家务和农田劳动,不准她读书写字,甚至身患重病也不得将息,更无人照看。处此逆境,她在家人面前毫无怨言,反而逆来顺受,温恭有加。但写给别人的诗词却充满了悲哀和叹息,有如雨泣花愁。双卿的这种多层次的、 复杂的情绪,可以看做这些人的共同心声。(三)他们多自命为素心人。他们深感仕途险恶、人心惟危,因厌恶而不愿接触那些“富贵中人”。他们反对争名夺利,认为“名心不死,死于名; 利心不死,死于利。圣人之治天下者治心,治心者治名利”。正如双卿那样,每遇横逆,他们往往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毕柯山有“三恨六止”。三恨是:恨天上星不能助日月光,恨人间草不能代稻粱味,恨后世文不能补圣贤教。消此三恨便有六止。六止是:遇纵辔者行则止,遇利口者言则止,止于高不必踞其颠,止于卑不必探其渊,止于可止守吾身以知足,止于不可止让众人以有余。 (四)他们多具有恻隐之心,甚至怜及花草虫蚁。或逢荒年,主动济人。或遇危难、饥寒者,脱衣相助,而不知自身的寒冷。甚至施尽家产也在所不惜,有如《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的作为。表现了他们与普通人民在感情上的某些联系。他们把这种患难相助的精神,看成是人生的一大美德。

这些人愤世疾俗而又消极遁世,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软弱表现。但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也不无关系。在本书所写的这一时期内,中国境内的民族矛盾虽有缓解,但并没有止息,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却又日趋尖锐起来。较早发生的所谓“雍正夺嫡”事件,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次大爆发。几起有名的文字大狱,如汪景琪、查廷嗣、 吕留良、谢济世、陆生楠等案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有多少人惨遭杀戮、流放,就是已死者也要戮尸。举国惴惴,如履薄冰。即在私室也不敢戏语。在这样的背景下,书中一些人的复杂心境就可以理解了。作者自己在写本书时也是不得志的,后来中了进士,也只做了几年府学教官便隐退了。这都表明他们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不谐调的。

作者的思想是儒、佛、道各家兼收并蓄。但一经取舍,有不少已走了原样。如书中标举的“情”、“性”、“素心”等等,在当时就有反对社会黑暗的性质,甚至带有个性解放、人道主义色彩。 “孝”、 “贞”等,有时作者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有时则确有浓重的封建气味。至于“忠”,往往只是一种语焉不详的门面话,书中根本就没有写过一个忠臣,连片言只字也没有道及。总之,从本书可以看出当时的某些知识分子的进步性、软弱性和落后性等不同的精神侧面。

本书为散记体的抒情性作品,题材带有随意性,遇到什么就写什么。文体也是多样化的,札记、速写、小传、游记、诗话等等无所不有。看去似乎没有总体构想,实际上还是颇有匠心的。首先,在全书的开头部分,集中描写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以扶乩的方式与仙子们来往的情形,并从总体上描绘了华阳洞天的景象(在句容、金坛等县境内,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许多仙子就住在这里。这些仙子既有人情,也有感慨,有了过错便要降谪尘世而成为才士佳人。作者本人的原身便是玉清侍史,仙子们称他为弄月仙郎。这个开头很象《红楼梦》开头的太虚幻境。全书结尾集中描写书中几个主要人物游览北京西山的情景,大发出世之想。并着意描写了几个能继承父辈志趣的年轻人,特别是其中的少女已不是才女,而是侠女,这是书中少见的女强者形象。这个结尾也颇似《红楼梦》等书的尾声。这样前后呼应的写法显然是有其用意的。在开头和结尾之间,便用主要笔墨展开了现实生活的描写,神仙、幽灵也时常出没其间。这些描写看似散乱,实际也是有内在逻辑的。首先是有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始终,作者的描写便是追随他们的行踪展开的。就空间说,中间虽有穿插,大体上是先在金坛、句容等地,然后转向南京,最后归结于北京。就时间说,现在的十余年大体上保持了其固有次序,以往的事情则用补笔、追叙等渐渐地随文交待清楚,人物也渐渐有了来龙去脉而圆活起来。虽然打乱了时序,却不显得零乱而难于理解。再次,全书虽云散记,却有统一的主题,这就为选材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如几个主要人物前往南京、北京本来是去参加乡试会试的,因与主题关系不大甚至有矛盾,其具体情形便闭口不谈,好象他们是专程去游览胜迹、洗涤胸臆似的。这种杂而不乱、散而有序的独特的结构方式,打破了常规写法,是作者的一个创造。

为了适应抒发性灵的需要,全书的语言也以优美、清丽为特点。诗的风格接近于李商隐、吴梅村,词的风格接近于姜白石、朱彝尊。散文部分,语词丰富绚丽,句式节律铿锵,情感从笔端自然流出。全书浮荡着一派朦胧的诗情画意。

从情感特点、艺术境界、语词提炼等方面看,本书对后来的《红楼梦》、 《萤窗异草》、《耳食录》、《夜雨秋灯录》等作品的创作是有一定启示的,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文坛上曾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