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首页/杨宽文集/生孩子和杀孩子的风气

生孩子和杀孩子的风气

生孩子和杀孩子的风气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苏东坡所作的《洗儿诗》。富贵人家子女的诞生,照例有许多祝贺的仪式,三朝洗儿仪式比较更为重视,行这个“洗儿”仪式的目的,无非希望这孩儿将来天资聪明,发财富有。关于宋代洗儿的仪式,《爱日斋丛钞》上载着:《北户录》云:岭俗家富者,妇产三日,或足月洗儿,作团油饭,以煎鱼、虾、鸡、...

生孩子和杀孩子的风气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苏东坡所作的《洗儿诗》。富贵人家子女的诞生,照例有许多祝贺的仪式,三朝洗儿仪式比较更为重视,行这个“洗儿”仪式的目的,无非希望这孩儿将来天资聪明,发财富有。关于宋代洗儿的仪式,《爱日斋丛钞》上载着:

《北户录》云:岭俗家富者,妇产三日,或足月洗儿,作团油饭,以煎鱼、虾、鸡、鹅、猪、羊、灌肠、蕉子、姜桂、盐豉头为之。……东坡又记:闽人生子,三朝浴儿时,家人及宾客,皆戴葱、钱,约葱使儿聪明,钱使儿富大。要三日之礼,通古今远近为重尔。

《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条子载着:

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盆中枣子直立,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男之征。

试看富贵人家洗儿的仪式是多么热闹,而且花样繁多,除了“围盆”“搅盆”“添盆”等花样以外,还要用果子、彩、钱、葱、蒜等物来装点,又据说用葱的目的,在使孩儿聪明;用钱的目的,在使孩儿富有。生在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多么有福气!古代是如此,现在还如此!

物命犹知不可冤,如何自己杀儿孙?是堪惨目伤心处,辗转嘤嘤在水盆。

这是清代褚稼轩《坚瓠集》第六集三卷所载“戒杀女歌”,作者是莆田人周石梁。那时一般贫苦人家,生了女孩,往往就在水盆中把她溺死了。世界上做父母的,对于亲生儿女哪有不心爱的,怎会忍心把儿女溺死呢?当儿女要溺死的光景,“辗转嘤嘤在水盆”,是何等的“惨目伤心”!做父母的为什么还要如此干法呢?生在贫苦人家的孩子,是多么悲惨!一生下来就没命了。

这个溺死的女儿的风习,似乎在战国时代已有了。《韩非子·六反》篇上已经这样说:“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为之长利也”。原来杀死女儿的风习,起于社会上经济制度的不合理,做父母的只利于生男孩而不利于生女孩。

在宋代,长江以南杀死亲生孩儿的风俗尤其盛行,苏东坡《志林》卷五说:“近闻,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江南尤甚,闻之不忍。”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

苏东坡在《与朱鄂州书》中又曾说:“王天麟言:岳鄂间,田野小人,则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少女多鳏夫。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常闭目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鄂州即今湖北武昌,所谓朱鄂州是指当时知事朱寿昌。足见那时湖北一带溺死孩儿的风俗确是很盛。宋朱松《韦斋集》卷十有戒杀子文,也说婺源人多数只养二子,过此不问男女都投入水盆中溺死。婺源即将安徽婺源县,可知那时安徽一带也有这风习。

那时福建溺杀婴孩的风习似乎更盛些。宋王得臣《麈史》卷上说:“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为其赀产不足以赡也。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才产即溺之,谓之洗儿。”南宋初年的杨时,所著《龟山先生集》卷十七《寄俞仲宽别纸》也说顺昌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都只一男。顺昌即今福建顺昌县。《宋会要稿》也载:“福建愚俗,溺子不育,已立禁赏,顽愚村乡,习以为常,邻保亲族,皆与之隐”。又说:“王襄等奏,福建荆湖南北,江南东西有生子不举者”,“福建路溺子,已有增立新法外,所有江南东西,荆湖南北路溺子,虽有大观四年四月敕,生子而杀,刑名告赏,今乞于逐项条内生子字下,各添入孙字一字。”从这表,又可知那时对于溺杀儿子这风俗,曾有严禁的发令,可是依然没法铲除这风气。

此外,两广也有这个风习。汪森《粤西丛载》说:“广西风俗,自唐宋时,颇多不美……生子不举,溺之于水,名曰淹儿”。广西的所谓“淹儿”,也就是福建的所谓“洗儿”。同样是“洗儿”,富贵人家的仪式隆重,祝望孩儿长大聪明发财,贫苦人家竟把这条小性命洗死了。

到元代,南方溺死孩儿的风气依然很盛,我们在这里有书为证。《元典章》卷四十二“溺子依故杀子孙论罪”条有着这样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十月十三日,张华同妻阿华,将男仆妻阿詹产下男子。不容洗养,于桶中溺死。又据前福州路闽清县尉张甯呈,南方之民,有贫而不济,或为男女数多,初生之时,遽行溺死。”事实上,不但到元代这风俗没有取消,到现在也还有类似的情形发生呢!

谁愿意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杀掉?所以会杀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经济的困难。所以宋代对于这个风习,除用法律来禁止外,不得不采用救济政策,曾因朱熹、叶筠、赵汝愚等人的建议,在福建各地设立了“举子仓”,专门救济生了孩儿无力养育的贫民。

上面列举的这些生孩子和杀孩子的风习,正是中国社会上富人生活和穷人生活的一个凄惨对照,历史上是如此,到今天,也还是如此。

(原刊《学风》1947年第1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