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首页/杨宽文集/明太祖的建国

明太祖的建国

明太祖的建国二国的战争的胜负,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其主要的关键便是财政,金帝国和元帝国的失败,无非是为了经济崩溃弄得山穷水尽的缘故。以少数民族来侵略一个庞大的民族,其结果无有不全部崩溃的。那蒙古人靠着他野蛮的武力,打进了中国,但是蒙古族人口太少,专征武力来压制汉人,剥削汉人南人的汗血,终于替自己掘下了坟墓。蒙古人连年用兵,诸王贵族例有岁赐,动辄金银数万两,每...

明太祖的建国

二国的战争的胜负,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其主要的关键便是财政,金帝国和元帝国的失败,无非是为了经济崩溃弄得山穷水尽的缘故。以少数民族来侵略一个庞大的民族,其结果无有不全部崩溃的。

那蒙古人靠着他野蛮的武力,打进了中国,但是蒙古族人口太少,专征武力来压制汉人,剥削汉人南人的汗血,终于替自己掘下了坟墓。蒙古人连年用兵,诸王贵族例有岁赐,动辄金银数万两,每年赏赐多至几百万锭。元朝末年,蒙古色目人搜刮钱财更是厉害了,“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补得职近曰好窠窟。”(见《草木子》)因此蒙古色目人的军人也都渐渐荒淫起来,“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哥。”(《草木子》)全部失去了战斗力。

到至正年间,栾城人韩山童祖父组织了个白莲会,天天焚香念佛,聚众论道,后来给官厅充军到了广平永平县去,后来韩山童倡言:“天下将大乱,弥勒佛(Maitreya)降生”,河南及江淮一带附和的很多,刘福通辈便声称:“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于是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马上起兵举义。不料给县官探得消息,把韩山童捉了去,他的妻子杨氏和他的儿子韩林儿逃到了武安。刘福通因此奉韩林儿为宋徽宗九世孙,颁发诏书:“蕴玉玺于东海,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不多时集合了几万人,用红巾为号,号称“红军”。同时萧县李二、老彭、赵君用也都举义,攻陷徐州,蕲州罗田县徐贞一(寿辉)与麻城邹普胜也以红巾为号,也称“红军”。这时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各地都有“红军”起事,在各处作流动的游击战。当时元朝蒙古人,闻得此事,手忙脚乱,先派枢密院同知赫厮带领阿速军六千前去征讨颍上红军,赫厮本来是个绿眼睛的回回部人,素号精悍善射,可是勇而无谋,那六千兵丁,一路又只知剽掠,赫厮一见红军声势浩大,“阿卜!阿卜!”的叫了起来,原来“阿卜”是“走”的意思,于是所部六千兵丁,都一哄而溃退。元朝丞相托克托因命其弟子台御史大夫野先不花率领大军三十万前往讨伐,到达汝宁城下,没有同红军交锋,便跃马先逃,汝宁守官拉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先逃,说道:“你的是性命,我的难道不是性命。”大将和守官一逃,全军三十万也都全部崩溃了。元朝政府没办法,因此去调湖广的苗军杨完者来助战,杨完者又只知奸淫掳掠,当时民间有这样的歌谣:“死不怨泰州张(士诚),生不谢宝庆杨(完者)。”

明太祖朱元璋只是红军里三等的头目,他起义在濠州红军领袖郭子兴的部下,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便代为领袖,直属于韩林儿,用龙凤年号,受韩林儿的官爵。红军的起事,为的是抗元复宋,可是迷信宗教,纪律又不好,结果弄得自相残杀。韩林儿建国不久,丞相杜遵道得宠用事,平章政事刘福通暗中嫉妒,派人刺死了,国事从此都决于刘福通,哪知其它诸将都不肯受刘福通的约束,大将李喜喜、关先生等又都不久战死了,韩林儿北方要和蒙古军开展,南方受张士诚的攻击,势力一天一天衰微了,结果韩林儿失去根据地投奔到朱元璋那里去。朱元璋至此便喊出了民族革命的口号,抨击过去红军的迷信:“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其苦,聚为烧香之党,……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九朝野记·讨张士诚檄文》)朱元璋一面抨击过去红军的迷信,一面又整饬军纪。朱元璋出身贫贱,深知民间疾苦,在十七岁时父母和哥哥都相继死了,穷得没有钱来替父母下葬,幸亏同乡刘继祖送给了他一块地,才能下葬的。朱元璋因为穷得没有办法,便入了皇觉寺去做和尚,加入红军后,竭力搜罗贤才,名儒范常也在他幕下,范常首先劝他整饬军纪,朱元璋因此责令诸将,不得胡乱杀人,搜军中所掠妇女都归还人家。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后,曾自述成功的原因道:“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这确是朱元璋“建国”成功的所在。

总计元朝末年的战争,经过了二十年的长期奋斗,战线的延长,北至和林,东至高丽,南至两广,西至陕甘,这样长期的全面战争,终于达到了民族解放的目的。朱元璋能舍弃迷信的神话宣传,整顿红军,得到民众的拥护,完成了建国的大业,这是值得我们颂扬的。

(原刊《兼明》1939年5月15日创刊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