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首页/杨宽文集/冬小麦在我国历史上何时开始普遍种植

冬小麦在我国历史上何时开始普遍种植

冬小麦在我国历史上何时开始普遍种植现在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种,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到夏末或秋初收获;冬小麦在秋冬间播种,越冬以后分蘖,到春末夏初收获。秋冬小麦的地区,在春末夏初收获后,还可以种秋收作物,这样就可以一年两熟,对粮食作物的增产关系很大。目前我国栽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大部分和长城线相合,长城以北是春小麦种植地区,长城以南是冬小麦种植地区,但是...

冬小麦在我国历史上何时开始普遍种植

现在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种,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到夏末或秋初收获;冬小麦在秋冬间播种,越冬以后分蘖,到春末夏初收获。秋冬小麦的地区,在春末夏初收获后,还可以种秋收作物,这样就可以一年两熟,对粮食作物的增产关系很大。目前我国栽培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线,大部分和长城线相合,长城以北是春小麦种植地区,长城以南是冬小麦种植地区,但是在古代并不如此,长城以南也还多种春小麦。冬小麦究竟何时在长城以南普遍种植的?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瞤,禾麻菽麦”。这儿的麦,是和黍稷麻菽同在十月里收获的,所种的还是春小麦。

《春秋》记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0年)“秋大水,无麦苗。”《左传》解释说:“秋禾麦苗,不害嘉谷也”。在汉初写成的《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把“麦苗”解释成“麦”和“苗”二种作物,《公羊传》说:“无苗则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禾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左传》杜预注也解释为“漂杀熟麦及五稼之苗”。胡锡文同志在《中国小麦栽培技术简史》(《农业遗产研究集》第一册)中,据此认为这时冬小麦已有栽培,其实,这个根据是不足信的。《公羊传》等把“麦苗”解释为“麦”和“苗”两种,显然是曲解。孔颖达《正义》说:“直言无麦苗,似是麦之苗,而知麦苗别者,……此秋,今之五月,麦已熟矣,不得方云麦之无苗”。因为当这些经学家们冬小麦在我国历史上何时开始普遍种植注释《春秋》时,冬小麦已在长城以南普遍种植,他们坐在书斋里做冬小麦在我国历史上何时开始普遍种植注释,根本不知道除了冬小麦之外还有春小麦。他们只知道周正秋天是夏正夏天,那时冬小麦已经成熟,不会再有麦苗,不得不把“麦苗”曲解为“麦”和“苗”两种。其实这时春小麦的苗正在成长,所以遇到大水就被漂杀了,《春秋》又记载鲁庄公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周正冬天正是夏正秋天,它说这年秋天麦禾都没有收成,足见这时在今山东的鲁国主要种植的还是春小麦。

在春秋初期,鲁国种的是春小麦,但是在今河南的周的所属地区内确已多种冬小麦。《左传》记载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杜预注说:“四月,今二月也,秋,今之夏也,麦禾皆未熟,言取者盖芟践之。”杜预因为周正四月是夏正二月,这时麦还未熟,周正秋天是夏正夏天,这时禾又未熟,因而不得不把“取”曲解为“芟践”。其实,“取”字从来没有训解为“芟践”的。我们知道,《左传》一书是依据春秋时代各国史料编辑而成的,书中有杂用夏正和周正的历法的地方,清代学者论到这点的很多。朱绪曾《开有益斋经说》卷四“春秋各国置闰或不尽同”条说:“郑亦用夏正者,隐三年《传》: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若用周正,则麦与禾皆未熟”。这说得很对。夏正四月正是冬小麦成熟的时候,夏正秋天也正是禾收获的时候,所以郑国军队会前往掠取。由此可见,春秋初期周的温地(今河南温县)一带已普遍种植冬小麦。

《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杜预注说:“周六月,今四月,麦始熟”,这分别又是冬小麦,可知在春秋中期,在今山西省的晋国也已种植冬小麦。

《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夏六月“楚既宁,将取陈麦,……王卜之,武城尹吉,使帅师取陈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一“春秋时令表”说:“周六月,夏之四月,故有麦秋。”可知春秋后期在今河南的陈国也已普遍栽培冬小麦。

从上述情况看来,冬小麦的春秋初年在中原地区已有种植,其逐渐推广是在春秋时代。《礼记·月令》篇是春秋战国间的著作,《月令》篇说:仲秋十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又说:孟夏之月“农乃登麦”,“麦秋至”。可知月令著作时,冬小麦已成为普遍栽培的粮食作物。凡是种冬小麦的地区,夏收以后决不会让土地荒起来,一般都是一年两熟的。一年两熟制的推行,就能使农业生产大为发展。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春秋战国间是农业生产向前发展的时代。

(原刊《文汇报》1961年2月21日第3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