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经典文章/《非攻(上)》经典散文与赏析

《非攻(上)》经典散文与赏析

非攻(上)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非攻(上)

非攻(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说明

非攻,即反对进攻性战争。春秋之末、战国之初,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城夺地,战争频仍,杀人盈野。针对这种现象,墨家学派谴责侵略,主张非攻,本文便是一篇反对侵略战争、现实性极强的文章。

第一段,首先列举偷窃桃李、偷窃犬豕鸡豚、偷窃马牛、杀害无辜诸例,层层深入,得出结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此义之立无可辩驳。紧接着,笔锋一转,便言归正传,指出在攻国这件大为不义的事情上,天下人却不能分辨义与不义。

第二段仍用类比推理,先说“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这是天下人尽皆知之理。但是,以同样的道理去评判攻国之事,天下人却不但“情不知其不义”,反而以此炫耀于后世,可见实际上并不懂得义与不义之别。

最后,作者以人们的视觉与嗅觉为例:“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少尝苦则苦,多尝苦则甘”,引出“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前两者既为不知白黑、甘苦之辨,则后者之为不知义与不义之辨明矣。

本篇主要运用的是类比推理,要求国家与个人遵守同样的道德准则。但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未能完全得到解决。试看今日之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动武,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依然锋镝横飞、烽烟不断。墨子之说辩则辩矣,奈难以推行何!

集评

吕思勉曰:首篇最略,但言其不义;中、下篇则兼言其不利,且多引古事。

——《论学集林·经子解题》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