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人物传记/郁达夫《郁达夫和孙荃——我爷爷和奶奶的爱》

郁达夫《郁达夫和孙荃——我爷爷和奶奶的爱》

吴帝后裔宵井孙家我奶奶原名孙兰坡,小字潜媞, 1896年9月21日出生于浙江富阳大青宵井下台门,比我爷爷郁达夫小一岁。在宵井,我奶奶的孙家算得上是当地首户的大姓人家。如果顺着《孙氏宗谱》追溯上去,则一直可以寻根到三国时代吴大帝孙权的祖父孙锺。相传孙锺是富阳孙洲人,后因出了孙权,孙洲遂改名王洲。孙锺的后代支脉繁衍,除王洲以外,富阳还有好几个分支,如龙门孙家、场...

吴帝后裔宵井孙家


我奶奶原名孙兰坡,小字潜媞, 1896年9月21日出生于浙江富阳大青宵井下台门,比我爷爷郁达夫小一岁。
在宵井,我奶奶的孙家算得上是当地首户的大姓人家。如果顺着《孙氏宗谱》追溯上去,则一直可以寻根到三国时代吴大帝孙权的祖父孙锺。相传孙锺是富阳孙洲人,后因出了孙权,孙洲遂改名王洲。孙锺的后代支脉繁衍,除王洲以外,富阳还有好几个分支,如龙门孙家、场口孙家、春建下唐孙家、宵井孙家等等。我奶奶则是宵井孙家的女儿。
我奶奶的父亲名叫孙孝贞,他是当时山村中一个知书明理,颇有远见足识和魄力胆量的乡绅。宵井是个半山区,满山遍野长满了密密的毛竹。于是,他开始经营毛竹生意,后来又办起了以毛竹为原料的纸厂。在距宵井约五里地的贝山寺,开了四张白纸槽,雇用了六七十名工人,然后把做成的原书纸、土纸运到杭州闸口的纸行里去卖。
山青水秀,孙孝贞得此地理位置之便,再加上白纸师傅的精工细作,贝山寺出产的白纸很受沪、杭等地纸行的欢迎,孙孝贞因此赚了不少钱。

父亲明理儿女上进


有了钱,孙孝贞并不像有的乡绅那样吃喝嫖赌,他是个看重文化的人,尽管他自己的文化水准并不高,但他舍得将白洋用来培养子孙读书。我奶奶的大哥是清末秀才,弟弟和侄儿(她大哥的儿子)都是日本留学生。孙孝贞还热心公众的教育事业,在自家厅屋上办了一个私塾,从富阳城里请来了教书先生。从此宵井下台门附近的几个自然村,诸如上台门、陈家、黄泥塘等的村童,都可以不必走很远的路,就近到孙家私塾来读书。也因为有了这个家办的私塾,我奶奶才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学会了识字作文。这在清朝末年,远离都市的乡村女孩子中,实在是很少见的!不能不归功于她那位与众不同的父亲!

传统艺术女红出众


我奶奶的女红在宵井一带是有名的。她绣的花,针脚又细又密,颜色也配得活。直到她晚年,我还在箱子底里看见她年轻时做的枕套,无情的岁月已经给这些绣品蒙上了一层灰暗,但当年的风姿还依稀可辨。她做的鞋,又耐看又结实,我小时候一直穿奶奶做的鞋。新鞋穿在脚上,走到那里,那里的大妈大嫂就盯着看,还要我把鞋脱下来让她们仔细瞧瞧。我奶奶还有一手绝活,是裹粽子。粽子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一种食品,在富阳很盛行,一般的人家逢年过节都喜欢吃。我奶奶裹的粽子一个个大小很匀称,剥开粽箬来。箬壳上一粒米也不会沾,里面的粽肉有棱有角。富阳地方有娶亲时男方挑一担粽子到女家去的风俗,这样的粽子当然比一般家常吃的粽子裹得更为讲究,我奶奶老是被别人请去裹这种娶亲粽。
因此,我奶奶出嫁前,是她们那一带地方最出色的姑娘,又能干又有文化,凡是见过她的人都说:能有这样的姑娘做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郁孙两家世代姻亲


郁孙两家原是老亲。据《郁氏宗谱》记载:郁家祖上有个郁宸章曾与宵井下台门的孙天佑,从少年结义,一生情同手足,胜似同胞兄弟。郁达夫祖上曾有两代人娶的都是宵井下台门孙家的女儿。郁达夫的母亲陆氏,娘家就在富阳大青栗园,离我奶奶的娘家宵井下台门约五里路。因此陆氏对郁孙两家祖上的姻亲关系应该说是了解的。
此外,郁孙两家之间还有一层郁家是“庄书人家”的关系。
“庄书”本来是晚清时代江南一种民间管理田赋的制度。每个县被分成若干庄(约与今日的乡相仿),庄内的田、地、山、塘、宅等所有权的登记造册都由民间专户保管,这种登记册称“庄书”,保管的专户称“庄书人家”。除保管田产登记册外,庄书人家也经管所有权买卖过户,向当地政府申报各户税赋及变更等事项。郁家有一部半庄书的管理权,是祖上遗留下来的。
孙家至孙孝贞时,因做毛竹生意,后来又开办纸厂,买卖山林田地的事项就较以往来得频繁,每一次买进或卖出都要进城到郁家办理过户手续,经常就餐留宿於郁家。每年秋收之后,庄书人家要向买卖田地较多的大户、中户收取所谓“秋丰谷”若干斗、石,以作为代理庄书事务的手续费。这时,郁家也少不得要从城里去到宵井孙家,有时就在孙家吃饭或住夜。这样一来二往,两家彼此之间经常走动,显得越益亲密。

财主择婿以“才”为主


郁达夫1896年出生时,郁家和当时县城里“既无恒产,又无恒业”的“大多数的百姓”家庭相比,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时郁达夫的父亲郁企曾还在富阳县衙门户房当小差事(司事),每月有薪俸,还有兼行医的收入;祖遗的十多亩薄田,自家种了六亩左右作口粮,余下的就出租给别人耕种;再加上每年作为“庄书人家”收来的“秋丰谷”大约可以供全家半年的口粮,因此,在自传中,郁达夫称自己的家庭为“中产之家”。
可惜好景不长,郁达夫3岁即丧父。一家老少7口(祖母、母亲、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养女翠花),两代寡妇,郁达夫曾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可想当时生活的艰难。郁达夫的母亲陆氏为延续“书香世家”的传统,在失去了家庭主要的顶梁柱之后,还竭力培养3个儿子上学读书,并且3个人都上了高等学府,其中长幼两子还去日本留学。因此,郁家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把3间住屋,剩下的六亩薄田和一部半庄书全部抵押出去而靠借债度日。
与此同时,宵井孙家的日子却过得蒸蒸日上,一天赛过一天。到我奶奶长成大姑娘待聘时,她的父亲孙孝贞已成为整个大青乡的“首富”。但当介绍人陈凤标上门来为郁家的小儿子郁达夫提亲时,他明知郁家穷得很,不属门当户对之列,却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这个答应不仅囿於一种“亲上加亲”的考虑,更表示他对郁家的中意。他中意郁家“书香世家”的传统,他中意郁家勤奋好学的家风,他更中意郁家3个儿子个个肯努力肯上进。孙孝贞虽然非常有钱,但他为女儿择婿,将“财”字拿来,去掉“贝”旁,贪求的是另一半!
1917年8月28日(夏历7月11日)我奶奶与我爷爷订了婚,这一年我爷爷22岁,我奶奶21。

鸿雁传书相思千里


1917年10月16日,一首《为某改字曰兰坡名曰荃》的七绝诗,自日本漂洋过海飞到我奶奶手中,诗云:


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荃出楚辞。
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


从此,我奶奶便由孙兰坡更名为孙荃。“离人芳草最相思”,他在那边相思,我奶奶又何尝不在这边相思?苦苦的相思之情聚积在我奶奶心中,积得太多太满,难免发乎其外,于是就凝成了笔端的诗句。她有一首《秋闺(之二》诗云: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
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还有两首《有感》诗:


笑不成欢独倚楼,怀人望断海南州。
他年纵得封侯印,难抵春闺一夜愁。
淋漓襟上旧啼痕,难断柔情一寸根。
正尔愁心无托处,何堪梦里遇游魂。

突破封建寄诗传情


远在东瀛的未婚夫婿曾为自己的未婚妻选诗助读,号称《神韵集》,选的大多是唐诗。其中有李德裕的《长安秋夜》:“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在此诗上郁达夫批注:“态度浓浓,想见宰相举止。后半首清寂怖人,予最爱此等写法。”他还劝我奶奶多读晚唐诗,并说了一番道理:“晚唐诗人以李义山、温飞卿、杜樊川为佳。试取李商隐《无题》诸作而读之,神韵悠扬,有欲仙去之概。世人以其过於纤巧而斥之,误矣!诗必纤巧而后可,何过之有?!”(1919年8月6日函),在远方诗师如此殷切的“函授”之下,我奶奶的旧体诗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郁达夫在1919年8月5日的日记中说:“接兰坡书,附有诗四首,其《夜雨》一首云……颇可诵也。”第二天,他就给我奶奶写信:“来诗大有进境。‘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碎离人万里心’佳句也,已欲与文诗相抗矣!”(郁达夫名文,“文诗”指他自己的诗)1919年和1920年,郁达夫还把我奶奶的一首《有感》(本文前引之“笑不成欢独倚楼”)两首《寂感》:


朔风凛冽夜沉沉,兽炭书灯识此心。
君去吴头侬楚尾,知音千里抱孤琴。
深闺静坐觉魂销,梅影横窗气寂寥。
无奈夜长孤梦冷,书灯空照可怜宵。


夹在自己的两组绝句内分别寄往杭州《之江日报》和日本的《太阳》杂志去发表,竟全然乱真。
我奶奶是个谦抑自牧的人,对自己青春初恋时期的那些诗作一直视如敝帚,从不自珍。倒是我爷爷曾在一封信中劝过她:“应该保存”,“来往诗词、书函,异日年老,亦可发表。”1918年3月16日郁达夫在信中还为我奶奶开列过诗集的定题、署名直至式样。
予已为汝改诗若干首。下次书来,乞寄数张抄清诗稿来,当为汝制小序一篇,夸示同人。若有能文者,当为汝乞题序也。抄时用玄书纸亦可,土纸亦可,格式如左:

夕阳楼诗稿 富春兰坡孙荃着


秋闺


菊影穿帘月上阑,怀人千里梦难安。
金风摇落梧桐老,一夜深闺翠袖寒。


“夕阳楼”是我爷爷和我奶奶共用的一个楼名,郁达夫不但用它命名我奶奶的诗作,而且三年后他在《创造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名就叫《夕阳楼日记》(1921年5月)。

正楷家书达夫心血


郁达夫还帮助婚前的孙荃学习书法。在我家现存的郁达夫早年留日家书中,有一封1919年夏历7月8日写来供我奶奶闺中习字临摹用的信,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写得很工整,大小左右间隔匀称,看得出是花费了一番心血写成的。录于兹:
卒业考毕后,久欲作书告近状,卒以俗务,故迁延至今。文已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卒业,下半年升入东京帝国大学,此番来即为预备入学也。树祺日夕过从,客居亦颇不寂寞,所恨者他乡米贵,每食不得食梁肉耳。刻北京长兄书来,谓十月间北京有高等文官考试,按考试条例,文当然有预试资格,十月间颇欲乘兴西游,只愁路费孔多,又不得不将先祖遗田典卖耳。梅子黄时,晴雨无常,汝起居亦佳适否?迩欲稍学书法,是以於日记书简之类不敢粗杂书。

郁文

己未夏历7月8日


信中的“树祺”,即我奶奶的侄儿(她大哥的儿子),当时亦在日本东京求学。信的首尾钤有两方印章:一为“从吾所好”;一为“我是春江旧钓徒”。

美丽回忆


1920年夏天,我奶奶满怀着闺房中编织的美好憧憬,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官费留学生郁达夫结为夫妻。她共养了4个孩子,龙儿、熊儿(郁天民——我的父亲)两个儿子和文儿(郁黎民)、胖妞(郁正民)两个女儿。除龙儿因病早夭外,其余3个孩子都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由我奶奶抚育成人。

(1991年)

(选入本书时略有删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