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人物传记/《申凤梅》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申凤梅》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在河南省的豫南一带,申凤梅有“活孔明”之誉。凡是看过她主演的《诸葛亮吊孝》、《智取姜维》等戏曲艺术片的人,都会心悦诚服地称赞说:“果真名不虚传!”一 科班的血泪申凤梅,1928年1月14日生于河南省临颍县涂庄村一个贫农家庭。她刚生下来,父母因家里穷孩子多,就狠狠心把她放在村口,听天由命去。当她父亲往家走时,她似乎有些难舍爹娘,哇哇大哭起来。父亲走一步一回头,...

在河南省的豫南一带,申凤梅有“活孔明”之誉。凡是看过她主演的《诸葛亮吊孝》、《智取姜维》等戏曲艺术片的人,都会心悦诚服地称赞说:“果真名不虚传!”

一 科班的血泪


申凤梅,1928年1月14日生于河南省临颍县涂庄村一个贫农家庭。她刚生下来,父母因家里穷孩子多,就狠狠心把她放在村口,听天由命去。当她父亲往家走时,她似乎有些难舍爹娘,哇哇大哭起来。父亲走一步一回头,走了半里多路还能听到孩子的哭声,这个硬心肠的父亲被孩子哭得肝肠寸断,他擦了一把眼泪说:“咳!孩子是爹娘身上的肉啊!一家人饿死也要死在一块!”于是,他又走回去用竹篮把孩子(kuǎi)回家来。孩子不哭了。以后父母就给她取乳名叫“”。
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爹娘到处刮盐土,熬盐卖盐。后来申凤梅有了兄妹七人,熬盐土换来的一点粮食难以养活家口。于是在她11岁那年,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当童养媳和做家奴差不多,整天为婆家干活,受尽了折磨。她四姨看不下去,托人介绍她入了本县张潘村越调科班学戏。谁知她从一个火坑跳出来,又陷入了另一个人间地狱。科班班主是本地有名的大地主,一进科班就要先立卖身契约,规定三年学艺期间病、死一概不负责任,出科后要为班主效劳一年。
科班生活其实比当童养媳更惨,班主就是这个人间地狱的活阎王。科班里共有7个女孩子,她和5个女孩子晚上睡在一个铺麦草的地铺上,简直象狗窝。每到寒冬腊月,她们6个合盖一条千孔百洞的破被,称为“六女被”,再复盖一层麦稽取暖。因为她们住的屋子阴冷潮湿肮脏,不久,她们的身上、头上长满了疥癣。每天三顿小米粥,她们和班主家的两只大黄狗一同吃饭,狗可以管饱,她们却只能一顿饭两小碗稀粥,天天饿着肚子练功,个个小脸儿土黄削瘦,常常在练功时晕倒,还要挨师傅的打骂,有时用板子把她们打得死去活来。妈妈听说女儿在科班里受尽了折磨,心疼极了,去看望女儿,但班主却以影响练功为名拒绝了。妈妈只好偷偷在夜深人静时来看女儿一眼,简直象探监一样,母女相见抱头大哭,又怕让班主听见,只好堵住嘴呜咽着。 小搂着妈的脖子哭着说:“妈,你想法子把女儿赎出去吧! 俺死也不死在这里!”妈妈去苦苦央求班主,要求赎出女儿,班主把眼一瞪,拍着桌子说:“不行!你家是和我订了契约的,是你家自愿来的,那能想走就走!”无奈,妈妈只好安慰了女儿一番:“小,认命吧! 你一生下来就生在苦盐水里,你的命苦啊! 孩子,咬牙苦熬三年,出科后就会慢慢好起来的,听娘的话,忍下去吧!”小哭着送走了妈妈。
科班生活,每天早晨4点起床练功,一年四季不论风雨寒暑,天天要跑到野外去喊嗓子。早饭后开始练功,练台步,练跷功、武功,师傅拿着板子在背后监视着,发现练功有差错就用板子打,孩子们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有时打得皮烂化脓。每天晚上还要跟班演出,12点回来后再学一段戏。师傅说戏时她们累得直打盹儿,又免不了一顿板子打。学完戏就到深夜下半点了,倒在地铺上,浑身象散了架,腰酸腿疼,想睡也睡不着,辗转反侧地呻吟着,刚要朦胧入睡,又到鸡叫起床的时候了。这样的科班生活,不知有多少女孩幼童被活活地折磨死。死后班主连棺材都不给买,只是通知家长一声就用一片破席卷走了事。 小命大,总算苦熬了三年,硬拣了条命出来。
她在科班学戏期间,工旦角,登台演出的第一出戏是《卖豆腐》,她扮演戏中的彩旦,演得活泼逗乐,引起观众的注目。接着又演出了第二出戏《五遇路》,扮演戏中的主角姜玉环,由于她嗓子宏亮,做派好,颇受观众的赞赏,从此她唱红了。
她在旦行,不仅工花旦、青衣,同时也兼演老旦,如主演《牧羊圈》中的老旦她演得也很出色。三年的科班生活虽受尽皮肉之苦,但也练出了札实的基本功,为她以后广开戏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她14岁出科后,又随班为班主演戏效劳一年。

二 江湖卖艺生涯


申凤梅15岁的时候,给班主效劳演戏一年后,便和几个师兄姐妹一起搭江湖戏班,在河南颍河一带村镇演出。这时她感到自己虽然在科班打下了基础,但由于缺乏舞台实践的经验,戏路窄,戏目少,表演技艺也比较幼稚,便决心边演出边向同行的老艺人学习。在戏班里有位唱花脸的大师兄李大勋,他舞台经验丰富,表演技艺也较纯熟,凤梅便向他请教。李师兄帮她继续练功,给她说戏,她表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得到他的指点,受益很大。她不仅学会了很多戏,也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由于李大勋对凤梅在艺术和生活上帮助很大,他们之间逐渐建立了爱情,后来终成眷属。
在她闯江湖卖艺时期,虽然靠卖艺能独立生活了,但生活仍非常清苦,过着食不饱肚衣不暖体的流浪生活。为了谋取生活,她不得不一边演出,一边苦练技艺。在同行中她悉心学习各名角的演技之长,有时为了向名角偷学表演艺术,宁愿为名角扮演丫环使女,这样近在咫尺,名角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动作,她都看见,下戏后回到住处,把台上学的技艺再细细地品味消化,重演一遍。几年之后,她把旦角的戏几乎都学会了,并能纯熟地掌握了各类旦角以及小生的表演艺术。
后来她又拜老艺人姜高为师,专学老生戏。从此她戏路很宽了,生旦兼能。这时期她经常演出的剧目有:青衣花旦戏《赶花船》、《望儿楼》、《五遇路》、《一捧雪》等,刀马旦戏《刘金定下南唐》、《樊梨花》等,小生戏《二进士》、《潘荣贵》、《战洛阳》等,须生戏《一捧雪》、《战长沙》、《刘金定下南唐》等。由于她嗓子清亮动听,生旦俱佳,表演认真,赢得了台下满堂彩,这种“彩声”有时压倒了台上的锣鼓乐声,这个当年的“丫头”轰动了河南颍河一带。
她是穷苦人家出身,所以和这一带农民观众感情很深。在村镇为农民演戏,她总是全力以赴。有时她身体不适,但为不辜负观众远走十几里路来看她的戏,她甘愿带病为他们演出。她演完戏下装时,许多观众还挤到后台来看她卸装。回到住处,又有许多妇女姐妹们纷纷把自己头上戴着的金银珠宝首饰摘下来送给她作纪念,有的请她到家里吃饭,有的请她住在自己家里,她和她们象亲姐妹一样亲密无间。
日本投降后,申凤梅在豫中一带颇有名声,她搭江湖戏班常挂头牌,观众点她的戏也最多。班主为了多赚钱逼得她天天唱三场戏,累得她没有喘息的机会。每逢村镇的大庙会或节日,许多戏班为了“打地面”、挣声望,常在一起唱对台戏,一唱就是三四天,为了胜过对方,大家都比着唱,看谁唱得好,唱得多。申凤梅当时由于嗓子清亮悦耳,远传数里之外,表演也非常出色,所以颇能征服观众。有一次唱对台戏,她主演了《杀楼》(饰阎惜姣)、《五遇路》(饰姜玉环)、《宝童投亲》(饰姑娘)等戏,每天从下午一直唱到第二天东方发亮,有时唱连轴戏三天三夜不下台,风雨无阻,有时唱整本戏几乎一句白都没有,一唱到底,她终于把对台的戏班“压倒”了,对方只好收台。从此,她在豫南一带唱红了,在广大观众中有“铁嗓子申凤梅”之誉。

三 永葆艺术青春


1945年后,她逐渐由主演旦角戏转向主演老生戏。当时河南越调戏着名老艺人张秀清(艺名大宝贝),以演老生着称,特别是扮演《天水关》中的诸葛亮,更是拿手好戏。申凤梅非常钦赏她的表演艺术,但始终没有机会拜于门下,亲受其指教。后来她在同庆班时遇到一位擅演老生的李明德,他戏路很广,也很擅演《天水关》中的诸葛亮。于是申凤梅就向他学唱这出戏。她从小进科班学戏,没有文化,戏词都是靠师傅口传心受,对三国不熟,有时连人名都念错了。这次为了演好《天水关》这出戏,一边演出,一边向李明德学习。
1947年,她随剧团参加了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某部文工团。淮海战役时,她随团调河南第九军分区,不久,剧团又改名漯河市越调剧团。有一次,马连良的堂弟马宏良在漯河市演出京剧《失空斩》中的孔明,很有马连良的马派风格,申凤梅抓紧机会,请他指点如何演好孔明。他告诉她演技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演“活”。首先要了解孔明的性格特点,如机智、沉着,善于审时度势等。凤梅听后深得启迪。她为了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加深感性认识,便请一位老中医先生每天给她讲《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的章节,并反复研究他的思想、性格、风度等。
1956年,河南省举行第一届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申凤梅在大会上主演了《收姜维》中的诸葛亮,演出之前她对旧剧本《天水关》进行了改革,突出了诸葛亮在戏中的主导地位,改进了唱腔,并吸收了河南豫剧、河南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及京剧的表演艺术和唱腔特点,在唱、做、念等方面都很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个着名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荣获了大会演出一等奖、演员一等奖、剧本一等奖,从此被誉为“活孔明”。
1958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河南省商邱专区项城县越调剧团副团长。在此期间,她还主演了《周天榜私访》、《三哭殿》等剧。
1960年她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和河南分会。
1962年中国京剧院一团在河南鹤壁市演出时,曾专场观看了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一剧,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观看她扮演的诸葛亮时击节叫好,他高兴地说:“《天水关》这出传统剧各剧种都演过,但从没有见过象申凤梅同志这样把诸葛亮演活了!”他热情邀请申凤梅到北京演出。
1963年春,申凤梅应邀率领河南省商邱专区越调剧团来北京公演。在北京她主演了《收姜维》中的诸葛亮和《李天保吊孝》中的李天保,她的表演艺术一下子就轰动了北京剧坛,《戏剧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及北京电台等都纷纷对申凤梅的表演艺术进行了评介。申凤梅虽然已是有“活孔明”之誉的表演艺术家,但她认为艺无止境,为了精益求精,博采各家之长,于同年4月,由田汉、袁世海介绍在北京拜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为师。当然她拜师并不是改学京剧,而是向她仰慕已久的马连良学习表演艺术。她专心欣赏了马连良主演的马派名剧《借东风》、《群英会》以及《失空斩》等,细心揣摩了马连良塑造诸葛亮这个舞台形象,并从中学到很多如何表演孔明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在申凤梅演出前,马连良亲到后台为她化装。观看了她主演的《收姜维》一剧后,马连良非常高兴地握着申凤梅的手赞赏说:“你演的孔明很成功,形神兼备,你这个‘活孔明’真是名不虚传啊!”然而申凤梅并不满足于此,她把名师的肯定和观众的赞扬作为自己向艺术高峰攀登的鼓励和鞭策。
1965年她积极参加现代戏的演出活动,曾主演越调现代戏《扒瓜园》,后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1979年10月,她出席了全国第4次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1980年,由她主演的《诸葛亮吊孝》(原名《卧龙吊孝》)和由她任舞台艺术顾问的《李天保娶亲》(原名《李天保吊孝》)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影片。
198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她主演的《智取姜维》(原名《收姜维》)戏曲艺术片。
1982年春,申凤梅率领河南省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再次来北京公演,她除主演《诸葛亮吊孝》、《收姜维》、《李天保娶亲》等剧外,还演出了新排历史剧《舌战群儒》(饰孔明)、《明镜记》(饰唐太宗)等,再次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赞赏。首都各报刊都对她的演出发表了评论文章,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都先后播放了她的实况演出。
申凤梅现任河南省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团长。

四 精湛的唱腔艺术


申凤梅在唱腔艺术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无论在发音、咬字、行腔及韵味的掌握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她的嗓音清脆、洪亮,圆润而悠扬,被观众誉为“铁嗓子”。
有人问她的铁嗓子是怎样形成的? 她笑着说:“我的嗓子好不是天生的,而是唱出来的。”
是的,她这副“铁嗓子”是在长期舞台实践中磨炼出来的。
她从11岁学戏练嗓子,13岁随班演出,先工旦角,后改唱须生。她四十多年来一直没离开过舞台。越调非常重唱工,有的戏一板唱下来,往往是百八十句,并且男女角都用真嗓唱,所以越调演员没有一副好嗓子是唱不好的。可是说也怪,她从没有倒过嗓子。她的嗓子为什么会这样永葆青春呢?原来她有一套演唱的巧妙方法。
申凤梅根据多年的演唱经验认为,开始应先练张口音,练发音时,注意把声音甩开放远,不用扩音器也能远传数里之外。同时也要注意练气,因为唱腔是靠气来运送的,气足则腔宏,气足声腔才能甩开放远,气足唱工才能扎实,才能从容,不致于脖子上起青筋,声嘶力竭,费力不讨好,让人听着难受。为了练气,她总是先在腰里扎上皮带,把小腹内的气都集中起来,对着水塘、对着风喊嗓子。直到现在唱戏时她还仍在腰间扎带子,便于把气挤上来,然后用丹田之气去唱,这样唱词无论多长,唱工不论多重,并不感到吃力。
她在唱工上很善于用气。只有适当掌握气量的多少,在唱腔上才能分出轻重缓急,便于抒发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她在唱腔中也很注意换气,并且擅长交换着使用各种发音方法,如在用鼻音时,就省了喉音;用脑后音,就省了用鼻音;用上腭音时,就可以省用喉音。若老用一种音唱,自然会感到劳累的,如果分别使用不同的音区,就可以使它们得休息,持久不衰。她对大段的唱,开头并不用尽力气,要留有余地,宁前松后紧,不可前紧后松,越唱越有劲,才能有高潮,使观众越听越爱听,否则,越唱越松,效果就不好。她说唱工有一定的技巧,即先松后紧,愈唱愈稳;先紧后松,愈唱愈崩。只有留有余地地唱,才能运腔灵活自如。
申凤梅认为唱戏总要唱出韵味来。味在哪里?韵味就在感情的运用上。人总有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的,唱腔就是要抒发这种种不同感情,所以唱腔总是带有各种感情的色彩。唱有抑、扬、顿、挫,感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感情饱满,运腔才能婉转流畅。要把感情体会准确,唱腔才能自然地抒发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戏是一样的戏,不同的演员唱出来就有高低之分,这个高低实质上就要看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理解程度的高低。所以要唱出韵味,唱出真情实感来,演员必须先要吃透角色,深入体会角色的感情。
申凤梅的唱腔如大海中的波澜起伏,总是根据人物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在《明镜记》她演唐太宗的一段唱,当佞臣诬谄忠良魏征的真相大白后,李世民痛悔莫及,观众似乎看到他心灵的震颤,他内心的冲突空前激烈,这时她唱出 “霹雳一声当头震”,高亢而苍凉,气塞胸臆,赢得满堂彩声。当君臣相见后,李世民被魏征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所感动,此时申凤梅为了酣畅地抒发李世民和魏征此时此刻的心情,在她一波三折的唱腔中,将韵味、气口、咬字、运腔的演唱特长和人物如春潮滚滚的心情溶于一体,把君臣的肝胆相照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至。
她的唱腔变化多,并不是故意耍花梢;而是唱得俏又不离格。但有时出乎意料之外,让人惊讶她的唱技高超。如在《收姜维》中她在表达诸葛亮得意心情唱的那句 “想起来当年征渭南”时,唱到“南”字翻个高腔,好似乘只仙鹤,悠然凌空直上,这时也许你会觉得该落下来了,她却稍作回旋拔得更高,韵味更加深厚,非常自然。她在孔明派魏延诈城时唱的几句和收服姜维后叮咛几句的那两段快板,唱得如流星赶月,珠走玉盘,又清又脆,字字悦耳动听。她在孔明劝说赵云那句唱中,还夹着呵呵的爽朗的笑声,好象山中清泉淙淙流下,中间溅起几点水花,泉水又毫无阻碍地照常流去,就如平常与故友闲谈似的从容不迫,自然流畅。她在唱腔中垫字用得也很妙。例如在阵前孔明说服姜维时唱道 “劝将军你不必逞刚强”时,“刚”字后边垫上“昂昂……”两个音节,从而把这句唱腔润色得委婉舒贴,如同密友谈心倾诉衷肠。她的唱腔在曲折起伏里,语言的含意也表现得轻重分明。抚慰姜维用不着难过羞愧,她唱的那句 “一胜一败一败一胜古之平常” 中,“古之”两个字用半唱半念的行腔,特别吃重地唱出来,唱腔中的语气强调得很鲜明,含意十分突出,再接“平常”两字,行腔不折不断,衔接得不露痕迹,天衣无缝。
总之,她的行腔运气的唱作技巧完全是为了表演人物服务的,在《收姜维》、《诸葛亮吊孝》中,她用多变的唱腔,把这位雍容大度、以诚待人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声音笑貌和思想感情,都形神兼备地再现在舞台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 精心刻划 “活孔明”


申凤梅在《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舌战群儒》等戏中,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个舞台形象,被观众誉为“活诸葛亮”。那么,她是怎样把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演 “活” 的呢?
她早在解放前就主演《收姜维》等戏中的诸葛亮,很受观众欢迎。不过那时她还是按照旧的传统来演唱,当时演此戏都是以唱腔取胜,往往不注重表演人物的性格。后来她认为演戏不能只演行当,也不能只耍嗓子,重要的是要运用舞台上的一切行当和表演技艺把所表演的人物演 “活”,即演出人物活生生的性格来。但是要把诸葛亮这个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演 “活” 并不容易,因为首先要求演员必须把诸葛亮这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思想、感情、性格、气度、仪表等方面都活灵活现在舞台上,而且做到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达到形神兼备。
申凤梅在最初演诸葛亮的戏,虽然唱做俱佳,但她对自己所表演的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并不了解,也不熟悉孔明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按传统的演法至多不过达到形似而已。她为了求其神似,首先从感性上加深对诸葛亮的认识,她反复阅读了 《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章节,并且深入体会揣摩诸葛亮的思想、性格、气度。
在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通晓天书和阴阳八卦,能掐会算,会使法术,能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神通广大,赛如神仙。申凤梅通过学习并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逐步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什么“活神仙”,而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之所以在政治上、军事上有料事如神的预见性,并且屡操胜券,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切并非什么神助,他也不是因为神术魔法,而在于孔明善于对政治形势审时度势,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 在军事上对历代兵法韬略曾深广地研究,他熟知天文地理及各民族的生活民俗,并且善于集思广益,遇事谨慎,知人善用,因此他才能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稳操胜券,在当时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申凤梅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作了如此的全面了解和分析,所以她在戏中表演诸葛亮时,就能根据人物的性格和特点,灵活运用唱、做、念等表演技巧,把人物演 “活”了。
她演诸葛亮时,一出场亮相,就注意通过表演程式的细节来表现孔明的仪表风度,如用高抬近落、步履沉稳的台步,以表现其从容稳重、深沉静穆的仪态; 然后用眼睛远视,慢慢捋髯,轻摇羽扇,以表现其潇洒自然、落落大方的儒雅风度,一开始就把羽扇纶巾、气宇轩昂的政治家、军事家凸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她表演诸葛亮遇事沉着谨慎、冷静思考这一特点时,做戏繁简适当,恰到好处。如在《收姜维》 中,当孔明派马岱去探听天水关是谁的兵马还没回来时,她先是凝神思索一阵,接着又在台上来回踱了几步,这个神气一表而过,然后再唱出希望寻访良将的话,这样前后交代得清清楚楚,观众自然就会明白孔明此时心里想的是什么,这里简得合适。当马岱探听回来,并且拿着姜维的雁翎箭,这时孔明恍然大悟,原来是姜维战败老将赵云的。只见他立刻喜上眉梢,心里说这回可遇着了一员良将! 他略加沉吟了一会儿,把姜维的雁翎箭拿过来看了一遍,又看一遍,这时他眼珠一转有了主意,但又低头思索一番,若有所悟地抬起头来,似乎有了良策,这才吩咐升帐。这些细节表现了孔明行事之前总是这样深思熟虑,沉着谨慎,这里的细节表演繁得有必要,有内容,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再如当演到诸葛亮亲临天水关前观阵时,孔明高高地站在山头,先是环视四周,上观天气下观察地形,因势巧设计谋,为收服姜维做了妥善安排。这些观察天文地形的细节,都是依据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来表演的。
申凤梅不仅通过唱、做细节来表现人物,而且还善于运用舞台上的一切道具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她通过孔明手中的一把羽毛扇轻轻拂动,不但能表现孔明的仪表风采,而且还可以通过羽扇的不同动作,把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心理活动都表演得细腻生动。如在 《收姜维》一剧中,诸葛亮手中的这把羽扇可轻可重,说轻则轻如鸿毛,以表心意畅然;说重则重如泰山,以表其心事沉重。当孔明派老将赵云去攻打天水关,预料定能取胜,这时,孔明不住地夸赞赵云: “七十三岁打胜仗,不愧常胜将一员”的时候,她期待捷报的心情溢于言表,她把羽扇慢摇轻摆,仪态舒展自得。忽然听到探子报道: 赵云被天水关守将打败,马上派人去接应。这时孔明倒吸了一口气,感到惊讶,常胜将军怎么竟被天水关守将战败?他既担心老将赵云的安危,同时又想到军中缺少勇武忠诚、能征善战的大将,考虑到蜀汉江山社稷的重任,不由得忧虑重重,一边唱着“情不禁心腹事涌上胸膛”,一面把羽扇平举指着前胸,停住不动了。此时孔明的心事有多重,羽扇就有多重。这把羽扇的轻重的变化是紧紧扣住人物的感情变化和心理活动的,羽扇的轻重变化传达了人物心里的千言万语。
申凤梅不仅把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诸葛亮演得栩栩如生,还把他那雍容大度的胸怀,也表演得深刻动人。如在《收姜维》中,当赵云败阵回来受到魏延的嘲笑,羞愧难当立刻又要上阵去洗雪耻辱时,孔明一面用嗔怪的目光逼退了魏延,一面急忙走出座位,对赵云一边劝说一边安慰,把战败失利的过错揽到自己身上。更动人的是夹在唱腔中间的轻轻几声笑,笑得亲切自然,一片真诚,溢于言表。后来当将士们把姜维团团围住,孔明非常恳切地劝姜维归顺蜀国,姜维深受感动,终于吐露了久慕诸葛丞相声誉早想来拜望的话,申凤梅就在姜维唱的小空隙中,夹白一句:“你怎么不来呀!”再配上她那谦和诚挚神态的表演,就把孔明爱才如渴、宽宏大度的雅量,刻画得惟妙惟肖,姜维在这样雍容大度、谦诚待人的军师面前,怎能不折服? 这些小节之处,申凤梅却能一以当十、画龙点睛,使人物更加丰满。
申凤梅运用眼神表现人物的特点也很出色。如在《诸葛亮吊孝》一剧中,她演孔明在周瑜灵前,一面悲切痛哭,一面暗中观察东吴军情,并能见机行事,灵活多变,几次在虎口转危为安,终于完成了任务,使蜀吴重归于好。这一切表演都是靠眼神的灵活运用,表现出孔明的机智多谋的特点。
总之,申凤梅用唱、做、念等程式的表演,把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声音笑貌、思想感情、性格风度等,都演得恰到好处,深刻动人。大处有戏,小处也有戏,处处扣住人物的塑造,把诸葛亮这个舞台形象演得鲜明透亮,光彩照人。

六 朴实的作风


申凤梅对表演艺术的追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她是具有四十年舞台经验的老艺术家,然而,她在自己活动地区的戏剧界同行们树立了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她为了越调艺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传艺于后辈,她呕尽心血,诲人不倦,从来不摆“名角”、“表演艺术家” 的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经常和青年演员们同吃同住同演出,有时演员们因化装来不及吃饭时,她常常亲自到饭馆买来热包子给他们吃。因为她在旧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苦难和辛酸,因而她在生活上一直是艰苦朴素的,和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她总是争取一切机会,为广大农民,为矿工们多演戏,演好戏。她出身贫苦,解放前受尽了折磨,解放后才获得彻底解放,党和人民给了崇高的荣誉。因此,她倍加感到新社会的温暖和可爱,她忠心耿耿地维护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今后她将为越调艺术的繁盛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