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主要事迹简介
钱穆
钱穆(1895—1990年),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后易名穆,字宾四。自号未学斋主,又号强学室主、素书楼主。笔名有公沙、梁隐、与忘、孤云等。斋名有:未学斋、还读我书楼、素书楼等。父钱承沛(1866—1906年),中秀才后,即绝意仕进,尽心力于宗族及乡间公益事务。
7岁入私塾,10岁入荡口镇果育小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入常州府中学堂,师从史学家吕思勉,与刘半农同窗。翌年,因学潮自动退学。宣统三年(1911年),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不久,武昌,被迫辍学。1912年春至1922年秋,在无锡三兼小学、私立鸿模(即果育)学校、县立第4高小、泰伯市立第一初小等校担任小学教师、校长。1917年回乡结婚。1918年,出版第一部学术着作《论语文解》。
1922年秋,经施之勉推荐,在厦门集美学校任教。与施及蒋锡金相知。1923年秋,经钱基博介绍,至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与钱基博、钟书父子过从甚密,后于《师友杂忆》一书中称“集美、无锡、苏州三处积八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基博字)”。并曾数度谒见经学家唐文治。1927年,赴苏州,任教于第四中山大学区苏州中学(1929年改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同时任教者有陈去病、吴梅、吕叔湘等。并与蒙文通、顾颉刚、胡适等相识。1928年夏秋之交,妻殁。1929年春,在苏州续娶。
1930年春,《先秦诸子系年》粗就,蒙文通初读之下即许为“体大思精”,“乾嘉以来,少真匹矣”。同年又发表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力辟刘歆伪造群经之说,辨证审密,确当可依,时人评为“颇足关康有为辈之口”,“学术界上大快事”。秋,经郭绍虞介绍,赴北平,任燕京大学国文讲师。1931年,经顾颉刚介绍,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教授,并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兼课。在北京大学先后开设中国上古史、秦汉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通史等课程。1932年,题斋名曰“未学斋”。居平初期,对《先秦诸子系年》旧稿复行增芟修订,积4卷30万言,考辨孔子、老子、墨子、子思、孟子、荀子等163篇,使200年间学术流变之迹,秩然就绪。推阐尽致,多为前人所未道。是书断言公传《老子》在孔子之后,作者或为楚人詹何;又考订古本《竹书纪年》,发明其记秦考公前史实,远胜《史记》,均引人注目。学术界评为“划时代的巨着”。书成后交上海印书馆,又亲任校对,至1935年12月始告面世,后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自1932年秋,致力于撰写巨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书近50万言,共14章,有清一代学术,不为章炳麟、梁启超等人旧说所囿,直溯其渊源于两宋经世明道之学,故又于各家政见多所阐述,颇具卓识。
1935年,日寇觊觎华北,遂与姚从吾、顾颉刚、钱玄同等百余名大学教授致电国府,敦促早定抗日大计。1937年,日寇进犯宛平,出席北大教授会议,拥护全民抗战。10月底,与汤用彤、贺麟随校南迁。北平八年,获交当代学界名流,如:冯友兰、张星烺、顾颉刚、钱玄同、胡适、傅斯年、孟森、汤用彤、熊十力、蒙文通、林宰平、梁漱溟、陈寅恪、吴宓、贺麟、张荫麟、张孟劬、陈垣、吴承仕、杨树达、闻一多、余嘉锡、向达、毛子水、吴世昌等,晚年于《师友杂忆》中,一一缕述,犹不胜其情。
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3校于长沙组成临时大学,翌年又迁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4月,赴文学院所在地蒙自,后又卜居宜良泉下寺。
在陈梦家力劝下,撰写《国史大纲》,至1939年6月定稿。暑假,经河内赴香港,将书稿交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秋,变姓名潜赴苏州,与母亲及妻儿相聚,决心侍母一载,居耦园,题斋名曰“还读我书楼”。撰成《史记地名考》80万言。1940年6月,《国史大纲》出版。是书8篇46章40余万言,叙述中国历史中“世道兴衰”与“人物贤奸”,以及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经济,尤为重视中国历史之独特性,认为欧洲史每常于斗争中着精神,而中华民族文化则本于和平中得进展。并指出形成中国文化核心之学术思想、观念,大体奠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思想综合以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转成为一和平、大一统国家,以绵延真悠久文化之国民性。夏,辞别老母,由港飞成都。自此,至1943年秋,继顾颉刚之后,在成都主持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0年秋,在嘉定武汉大学兼课,并撰《中国文化史导论》。后又应马一浮约,在乐山复性书院讲学。1943年春应张其昀约在遵义浙江大学讲学1月。嗣后,返成都,撰《清儒学案》60万字,原稿后遗落长江,未及梓行。其间,1942年2月,母逝于苏州,以在川未能奔丧,遂题斋名为“思亲学室”。春,蒋介石召见,面劝蒋于抗战胜利后下野,功成身退。次日,蒋又召见,专谈宋明理学,尤重在顾黄诸家。后多次去中央训练团演讲,迭获蒋介石召宴。1943年春,撰《中国文化史导论》,开始注目于文化问题,自言为“思想与撰述上之一新转变”。秋,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停办,乃应罗忠恕约,至华西大学文学院任教。1944年10月,国民政府号召10万知识青年从军,撰《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抗战胜利后,至上海。
1945年秋,应于乃仁约,赴昆明,任五华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并在云南大学兼课。1948年春,应荣德生约,返回无锡,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秋,应张其昀约,赴香港,与崔书琴、唐君毅创办亚洲文商夜校,后改为新亚书院,任院长,赵冰任董事长。教员有吴俊升、罗香林、刘百闽、卫挺生、张维翰等。办学方针为:“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并旁采西欧导师制度,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10月,赴台北。蒋介石召见午宴。后蒋以其办公费救济新亚,直至数年后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援助为止。1955年7月,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是年,曾赴日本,在京都大学讲学。1956年1月,与胡美琦结婚。自撰联云:“劲草不为风偃去,枯桐欣有凤来仪。”1960年1月,赴美国,在耶鲁大学讲学,开设“国学概论”、“先秦诸子”、“国学座谈”。同年6月,耶鲁大学授予名誉人文学博士学位。颂辞称:“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后赴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梵蒂冈等地访问、游览,10月返回香港。新亚书院与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为公立香港中文大学,遂于1965年6月辞去新亚书院院长职务。7月,至吉隆坡,在马来亚大学讲学一年。1966年1月,在吉度春节,自撰春联:“晚学得新知,汇百川以归海;忘年为述古,综六艺以尊朱。”10月,台湾中华学术院授予哲士称号。
1967年10月,迁居台北。翌年,蒋介石以公帑为其筑外双溪庭院洋楼,以幼年曾居五世同堂大宅素书楼侧,故亦命名新居为“素书楼”。1969年11月,《朱子新学案》脱稿。是书58章,约百万言,“就朱子原书叙述朱子,而于文集语录称引最详”,称“(朱熹将)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学。至其直接先秦,以《孟子》、《学》、《庸》羽翼孔门《论语》之传,而使当时儒学达于理想的新颠峰”。断定朱熹“性理之学也就是心学”,“朱子于二程,固所崇重,亦非株守,程朱间亦有异”。《新学案》成书后,应张其昀约,在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后改为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研究所任教。获“华冈教授”名义。又得蒋复璁之邀,以特聘名义为台湾“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后又任台湾中国历史学会监事。1970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4年,80岁,作《八十忆双亲》,蒋介石颁“寿”字立轴,新亚研究所出版《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
1977年夏,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1978年10月,赴香港主持第一届讲座,并以《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为题,作第一讲。1980年夏,86岁,夫妇再赴香港,与分别32年之大陆三子(钱哲、钱行、钱荪)、幼女(钱辉)相聚七天。翌年,夫妇在港与长女(钱易)、长侄(钱伟长)晤聚半月。1982年3月,在香港与朱光潜重逢。1984年3月,与牟宗三同获“行政院”1983年度文化奖。7月7日,为九十大寿,张其昀(时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书赠“一代儒宗”,门人余英时献七言古诗寿屏。1986年2月,发表《丙寅新春看时局》一文,认为“和平统一是国家的出路”,而“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的民族性,是中国走向统一的基础。”6月9日,为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班讲课,是75年教学生涯之最后一课。12月,蒋经国聘为“总统府”资政。1988年,长女钱易由荷兰赴台探望,为第一位获准入台之大陆同胞。1989年9月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40周年纪念活动。
1990年5月,以96岁高龄口述《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预言“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此文之成,距其辞世仅百余日,不啻一篇学术遗嘱。
1990年8月30日晨,在台北杭州南路素书楼寓所平静逝世。李登辉、蒋彦士、李焕、宋楚瑜及故友门生多人前往致吊。9月26日在台北举行祭礼,钱伟长挽曰:“生我者父母,幼我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余英时挽曰:“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9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教育文化会、新亚校友会举行追悼仪式。家人决定将骨灰运回无锡老家,以遂其生前心愿。台北“市政府”在素书楼原址设“钱穆纪念馆”。台湾还曾发行钱穆纪念邮票。1995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行“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
遗有三子二女,长子钱哲(?—1983年),曾在江苏师范学院任教。长女钱易(1938年—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并任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环境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其它子女亦在大陆教育界任职,为教育世家。侄钱伟长(1912年—),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着有:《论语文解》(1918年)、《论语要略》(1926年)、《孟子要略》(1926年)、《墨子》(1930年)、《王守仁》(1930年)、《国学概论》(1931年)、《惠施公孙龙》(1931年)、《老子辨》(1932年)、《先秦诸子系年》(1935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38年)、《国史大纲》(194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1943年)、《文化与教育》(1944年)、《清儒学案》(未刊)《政学私言》(1945年)、《中国文化史导论》(1947年)、《孟子研究》(1948年)、《中国人之宗教及人生观》(1949年)《中国传统政治》(1950年)、《中国社会演变》(1950年)、《庄子纂义》(1951年)、《文化学大义》(1952年)、《中国历史精神》(1952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中国思想史》(1952年)、《国史新论》(1953年)、《宋明理学概述》(1953年)、《四书释义》(1953年)、《中国思想通俗讲话》(1955年)、《人生十论》(1955年)、《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1956年)、《秦汉史》(1957年)、《庄老通辨》(1957年)、《学论》(1958年)、《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1958年)、《湖上闻思录》(1960年)、《民族与文化》(1960年)、《中国历史研究法》(1961年)、《史记地名考》(1962年)、《中国文学讲演集》(1963年)、《论语新解》(1963年)、《中国文化十二讲》(1968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1968年)、《中国文化十讲》(1968年)、《明代政治》(1968年)、《中国文化丛谈》(1969年)、《史学导论》(1969年)、《史学导言》(1970年)、《朱子学提纲》(1971年)、《中国史学名着》(1973年)、《人生之两面》(1974年)、《理学六家诗钞》(1974年)、《中国学术通义》(1975年)、《孔子传》(1975年)、《孔子传略·论语新编》(1975年)、《孔子与论语》(1975年)、《八十忆双亲》(1975年)、《灵魂与心》(1976年)、《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至(8)(1976年6月—1977年7月)、《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1977年)、《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1979年)、《历史与文化论丛》(1979年)、《中国通史参考材料》(1980年)、《中国哲学史》(1980年)、《双溪独语》(1981年)、《朱子四书集义精要随札》(1981年)、《古史地理论丛》(1982年)、《师友杂忆》(1982年)、《宋代理学三书随》(1983年)、《中国文学论丛》(1930年)、《现代学术论衡》(1984年)、《晚学盲言》(1987年)、《孔子与世界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观》、《中国学术之传统与现代》、《稊稗集》、《桴楼间话》、《国史漫谈》、《研朱余渖》。
着作目录有:钱胡美琦着《钱宾四先生着作(专书)目录》等。
纪念集有:香港新亚研究所编《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1974年)、《钱穆悼念专辑》(香港版,1990年)、江苏省无锡县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1992年)等。
年谱、传记、回忆录有:朱传誉主编《钱穆传记资料》(台湾版,1981年)、罗义俊着《钱宾四先生简谱》、罗义俊着《钱穆先生传略》(1987)、严耕望着《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1990年)、郭齐勇、汪学群着《钱穆评传》(1995年)、(美)邓尔麟着、蓝桦译《钱穆与七房桥世界》(1996年)、李振声编《钱穆印象》(1997年)、王家群着《钱穆学术思想评传》(1998年)等。
研究着作有:余英时着《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中国学术》(台湾版,1991年)、严耕望着《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台湾版,1992年)、余英时着《钱穆与中国文化》(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