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主要事迹简介
连横
连横(1878—1936年),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原名允斌,后改名横,字武公,少时自号葛陶,后改号雅堂,晚号剑花。斋名剑花室、大遁山房。父连永昌,累世儒商,熟谙文史,民族意识浓厚。连氏家族明亡时自闽迁台,至永昌已第六代。连横为永昌四子。
幼承庭训,嗜读史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三百万台胞顿为弃民,时值父丧。越一年,宁南坊马兵营(郑成功驻师处)老宅复为日寇掠夺,宗族星散,国耻家恨萃于一身,曾手抄杜少陵全集,以寄难言之痛。后有诗云:“文物台南是我乡,归来何处问行藏。奇愁缱绻莺江柳,大泪滂沱哭海桑。卅载弟兄犹异宅,一家儿女各他方。夜深细共荆妻语,青史青山尚未忘。”(《台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首次赴大陆,游历沪宁一带,并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习俄文,不久还台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本地望族沈德墨长女沈璈(少云)结婚。婚后任《台澎日报》汉文部记者,并与陈瘦云、李少青等结“浪吟诗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赴大陆,在厦门主持《福建日日新报》,鼓吹反满,旋即加入同盟会。南洋同盟会林竹痴来厦,改该报为同盟会机关报。不久,为当局查封。返台后主持《台南新报》(《台湾日报》所改)汉文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赵云石等创立台湾“南社”,又与林痴仙等结“栎社”。不久赴台中,任台中《台湾新闻》汉文部主笔。
辛亥革命后,第3次至大陆,游历南京、杭州等地。在致夫人函中有诗云:“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后以南洋同盟会会长陈楚楠之介,任上海华侨联合会机关刊物《华侨杂志》主编。1913年赴北京,以华侨身份选举国会议员。事后游历张家口、汉口、芜湖、奉天、吉林。在吉林,为《新吉林报》撰时评,该报被查禁后,又与日人合办《边声》,在袁世凯政府压迫下,旋亦停刊。曾赴巴尔虎门外熊成基烈士流血处凭吊,赋诗云:“千金谩学屠龙技,两臂空弯射虎弓。生就奇才天亦妒,死能杀贼鬼犹雄。血痕浪籍土花碧,泪雨空蒙寒草红。九世之仇今已报,九京含笑陋沙虫。”在吉半载,下榻谢(幼安)、王梦痴(香禅)夫妇处,朝夕相聚。后有《再寄香禅》:“名山绝业足千年,犹有人间未了缘。听水听风还听月,论诗论画复论禅。家居鹿耳鲲身畔,春在寒梅弱柳边。如此绮怀消不得,一箫一剑且流连。”1914年春返回北京,应赵尔巽请,任清史馆名誉协修,曾建言编纂《清史拓殖志》,以彰海外华侨创业之艰难。在京与章炳麟相过从。10月回台奔母丧,行前章炳麟赋诗送别:“葺墙葺屋小于巢,胡地平居渐二毛;松柏岂容生部娄,年年重九不登高。”
返台后,仍供职于《台南新报》,并着手着述《台湾通史》。又将3年纪游诗126首编为《大陆诗草》。章炳麟阅后叹为“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1918年《台湾通史》完稿。1919年迁居台北,以“大遁山房”为其斋名。1921年《台湾通史》上、中、下3集出齐。全书分开辟、建国、经营、独立4纪,疆域、职官、户役、田赋、度支、典礼、教育、刑法等24志,60列传,共88篇,60万字。记录隋大业元年(605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间1290年台湾史事。《自序》中称“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曰:‘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又称:“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沈璈在《后序》中说:“台自开辟以来,300余载,无人能为此书;而今日300余万人,又无人肯为此书。”以翔明史事证实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即中国领土,为本书价值所在。后又编《台湾诗乘》6卷。1962年,台湾教育当局曾选录《台湾通史》21篇,编入台湾大学中文系《大学国文》教科书。
1924年,在台北创办《台湾诗荟》月刊。自称台湾今日“汉文废坠已极,非借高尚之文字,鼓舞活泼之精神,民族前途何堪设想”。发刊目的即在于发扬民族精神,振兴汉文。
1926年春,偕夫人至杭州,寄寓西湖玛瑙山庄,啸傲于湖光山色之间,并编《大陆诗草》后作品为《宁南诗草》。不久,北伐战起,时局动荡,遂返台北,开设“雅堂书局”,专售汉文书籍。又办“汉学研究会”,聚徒授课,以抵制日帝严禁汉文、台语的奴化教育。苦撑两年后,终在当局迫害下停办。此后,遂倾全力研究台语,着《台湾语典》4卷,1176条,认为“台湾文字传自中国,而语言多沿漳泉。顾其中既多古义,又有古音。”1932年,子震东从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毕业返回台湾。为震东补习中文,诫之日:“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汝母继汝而往。”并致函国民党元老张继:“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是以托诸左右。昔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况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所幸国光远被,惠及海隅,弃地遗民,亦沾雨露,则此有生之年,犹有复旦之日也。”张读后为之动容,遂留震东大陆供职。
1933年第5次至大陆,蛰居沪上,矢志终老祖国。1935年曾偕夫人游中华民族发祥地陕西,有《关中纪游》诗27首。
1936年6月28日,以肝病逝世于上海,弥留之际对后人言:“今寇焰逼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连雅堂先生家传》)抗战胜利后,遗骨由嫡孙连战奉迎还台,厝凌云寺。1950年6月,台北文化界曾隆重举行“连横逝世15周年纪念会。”1954年卜葬于台北县泰山乡。夫人沈璈1939年在西安去世。有一男三女。子连震东(1904—1986年。日本庆应大学毕业。曾任台湾“交通部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女夏甸、春台、秋汉。孙连战(1936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1996年曾当选为台湾“副总统”)。
连横着作繁富,有《台湾通史》3集(1920—1921年)、《剑花室诗集》(包括《大陆诗草》、《宁南诗草》、《剑花室外集之一》、《剑花室外集之二》,共收诗915首)、《雅堂文集》4卷、《台湾诗乘》6卷、《台湾语典》(1957年)、《雅言》、《雅堂先生余集》(1974年)。总集有《雅堂全书》2种(1957年),又校订台湾着作38种为《雅堂丛刊》。
传记、年谱有:《连雅堂先生家传》、曾西硕着《连横传》、郑喜夫编《连雅堂先生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