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星期三
首页/人物传记/《黄婉秋》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黄婉秋》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一 小刘三姐1942年阴历十二月廿四日,黄婉秋生于桂林市。“桂林山水甲天下”。家乡秀丽的风景,陶冶了婉秋的幼小心灵。黄婉秋在一篇追溯她艺术生涯的文章《艺术与生活》 中,曾这样记述她那爱美的天性:桂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风景秀丽,誉满天下,不少古人对它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一千一百年前唐代着名诗人、散文家韩愈的名句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一 小刘三姐


1942年阴历十二月廿四日,黄婉秋生于桂林市。
“桂林山水甲天下”。家乡秀丽的风景,陶冶了婉秋的幼小心灵。黄婉秋在一篇追溯她艺术生涯的文章《艺术与生活》 中,曾这样记述她那爱美的天性:
桂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风景秀丽,誉满天下,不少古人对它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一千一百年前唐代着名诗人、散文家韩愈的名句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更是逼真的写照。我家祖祖辈辈就繁衍在这绮丽多姿的山城里。我从小喝着清甜的漓江水长大。大概由于桂林到处是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的缘故吧,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便有着美的憧憬,长大了便形成了对艺术的强烈向往。

黄婉秋在桂林山水的养育下,爱美,爱笑,好唱,好跳。在大街上,或跟小伙伴们边玩边唱,或自玩自唱,她那满是奶气奶声的悦耳歌声,她那天真、活泼的舞姿,常引游人止步,听她唱,看她跳,人们禁不住啧啧连声地赞叹她似歌仙。
歌仙,是桂林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刘三姐》的主人公。传说中的刘三姐,美如天仙,聪明能干,能歌善舞,温柔多情,急公好义,她到处传歌,桂林山水间,到处都回旋荡漾着她那美妙动听的歌声。
婉秋从小就听过《刘三姐》的故事,刘三姐的形象,深深地铭刻在她的心坎上,她敬慕刘三姐,爱慕歌仙传下来的山歌,她崇拜刘三姐好抱打不平的斗争精神,崇敬歌仙四方传歌的志气。她想长大后要作刘三姐那样的人,象她那样去传歌,把美好的歌声传遍五洲四海,天涯海角。有时跟小伙伴们到漓江畔去玩儿,她爱装扮成刘三姐。她先在江畔萋萋芳草中采一束五颜六色的野花,然后坐在江边浅水中的鹅卵石上,把碧透澄清的江水当镜子化妆。小伙伴们坐在绿草如茵的江畔上,等候着。当婉秋走进伙伴围坐的圈圈中央时,他们便欢呼: “歌仙下凡喽! 歌仙下凡喽!”小婉秋觉得自己真的变成了刘三姐了,她按想象中刘三姐传歌的样子,唱起了刘三姐为惜别情人而唱的情歌:
少陪了,
日头落岭在西天,
天各一方心一个,
我俩交情水流长。

风吹云动天不动,
河里水流石不流,
刀切莲藕丝不断,
我俩明无暗不无。

婉秋的童年时代,有一段时间跟阿爸住在桂林新三友公司里。阿爸是公司的职员。小婉秋常常跑到公司来玩儿。有的店员一见“小刘三姐”来了,就高兴地打扮起她来,这个给她涂胭脂,那个给她擦口红,又插花儿,又系彩带儿,小歌仙又下凡啦,她站在公司的露天大院中央,外边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许多店员和顾客。小婉秋放声唱了起来:
山歌一唱起春风,
春风过处绿茸茸,
唱得一禾生九穗,
唱得黑夜太阳红。

小婉秋甜美的歌声,吸引来越来越多围观的人,连着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尹羲也被吸引来了。她见小婉秋唱得这么动听,不禁为之叫好,她走到婉秋前,端详着这小歌仙那天真可爱的模样,为自己巧遇这棵艺术的好苗子而高兴,她爱抚地摸着小婉秋脸,亲切地夸赞说:
“唱得真好呀!打扮得真俊哟!又涂胭脂又擦口红,真是一个小摩登!”
大名鼎鼎的 “桂剧皇后”夸奖了小婉秋,又称她为“小摩登”,这下子小婉秋可出了名,人们见了她,要么叫她“小刘三姐”,要么称她为“小摩登”。邻居、亲朋家结婚请沙童,都争着抢着请她去。在小婉秋心里,做沙童可是个美差,不光能得到赠送的一身漂亮的花衣服,还要电头发。妈妈、姐姐也以自己的女儿、妹妹当沙童而感到荣耀,都尽心尽力地打扮她。“小摩登”在花轿前,格外引人注目,人们都赞叹道:
“能请到 ‘小歌仙’、‘小摩登’ 做沙童,可真是吉祥如意哟,有这么个能歌善舞的比天仙还美的沙童,给婚事增添了多少喜气哟! 这 ‘小刘三姐’,真是百里挑一的乖孩子!”

二 茁壮成长


黄婉秋是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新中国成立那年,那才七岁。小婉秋生性好动,好淘气,嘴也够馋的,妈妈常爱怜地点着她的脑门儿,笑骂她是“小淘气包”、“小馋猫”。那时,父亲一人养活全家六口人,经济上较为拮据。一个星期只加一次菜,牛肉煮水豆腐,还有肉饼; 谁有病可以优待,吃牛肉粥饭。那牛肉粥饭,香味扑鼻,可好吃哩。有一次,小婉秋见哥哥吃牛肉粥饭,馋坏了,她灵机一动,她捂住腮帮子,说牙痛,妈妈信以为真,立刻也给她盛来一碗香喷喷的牛肉粥饭。小婉秋吃得解了馋。此后一想吃牛肉粥饭了,她就装病。开始几次还能蒙混过去,后来就被妈妈识破了,不光吃不上牛肉粥饭,还挨妈妈数落一番。有一回,小婉秋真的生了病,妈妈也不相信,直到大姐发现小妹妹发着高烧,妈妈才慌了手脚,急忙抱着她去医院看病。妈妈搂着小婉秋,又是心痛又是气恼地说:“怪妈妈粗心大意,也怪你撒谎嘴馋,要不,怎么会真病假病也看不出呢。咳,都怪咱家日子过得紧巴,不然的话,妈妈天天给你做牛肉粥饭。”
说小婉秋淘气,主要是指她唱歌、跳舞有瘾,不管在哪里,只要一表演节目,就越唱越爱唱,越跳越来劲,有时连吃饭都忘了。有一天放学,她没回家,到一个同学家演起节目来了,她尽情地唱啊,跳啊,吃晚饭的时间也早过去了,家里可急坏了妈妈、姐姐、哥哥。全家人四处寻找也不见她的踪影。妈妈以为她被坏人拐走了,她想:闺女长得很俊,又是个有名的“小歌仙”、“小摩登”,拐骗贩子当然看着眼热了,没准真被拐走了。想到此,她不禁痛哭起来,边哭边呼喊着:“我那女儿啊!……”小婉秋哼着歌,欢蹦着回来,一见全家人着急、难过的样子,也吓坏了。她咕咚一声,跪在妈妈面前,对妈妈发誓道:“妈妈,从今往后,我再也不贪玩了!”妈妈一把将女儿搂进怀里,就象抓住了失而复得的宝贝,破涕为笑,不住声地叫着:“我的女儿啊,我的女儿啊! ……”
桂林,是桂剧之乡,也是黄婉秋的艺术摇篮。黄婉秋家住在市中心,隔壁不远就有一个桂剧院。黄婉秋常等到快散戏时,溜进去看尾戏。看门的伯伯、阿姨被这个小观众小戏迷在门口眼巴巴等着看尾戏的精神感动了,只要一见小婉秋来了,就笑着说:“进去吧! 小戏迷!”小婉秋连声道谢,飞快地跑进剧场,迷恋地看完尾戏才最后退出剧场。她身离剧场,心却还留在剧场,剧中优美的唱腔和舞姿,仍在她的脑际萦绕。回到家中,她就摹仿剧中演员的样子演唱。她曲不离口,哪里有她的身影,哪里就有她的歌声。不是唱桂剧,就是唱山歌,那百唱不厌的劲头,真酷似传说中的刘三姐传歌的样子。
8岁时,小婉秋随家迁居永福县,进县里的一所小学读书。当时,县里正兴起土地革命的高潮。学校组织了土改宣传队,小婉秋成了骨干分子。她人小,个儿矮,总是站在秧歌队或花鼓队的前头,头上两个对称的髻,一边挂一个花环,扭起秧歌来,特别出色; 打起腰鼓来,明快欢乐的舞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土改宣传队常常到农村去演出,有时坐牛车去,有时乘船去,还经常徒步去,爬山涉水,十分辛苦。小婉秋作为“小主演”,几乎每个节目都参加演出。她想起歌仙刘三姐传歌时 “唱出穷人一片心”的感人事迹,她不怕腰酸腿痛,不怕饥饿干渴,她也带着对地主恶霸的仇恨、走街串乡,到处演唱。在贫苦农民斗争地主恶霸的大会上,她学刘三姐唱的山歌,怒指着地主老财唱道:
狗肺狼心莫怀仁,
你的罪恶数不清,
血海深仇硬要报,
剥你皮来抽你筋!

在千万贫苦农民奋起斗地主,分田地,闹翻身的革命怒涛中,小婉秋经了风雨,见了世面,长了见识。
1954年,12岁的黄婉秋进桂林师范学校附小读五年级。她不光以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而且,更以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华引人注目、很快就成学校文艺骨干,参加了桂林市红领巾歌舞团。她参加排演了很多节目,其中她主演的《喜鹊与寒鸟》,成了团里的保留剧目。桂林师范学校文体活动搞得较为活跃,在一次全校的歌咏比赛中,黄婉秋荣获了第一名;不久,在全市的歌咏比赛中又获得了第三名。从此,她成了全市闻名的小歌星。

二 壮志凌云


1956年春初的一天,小婉秋正在菜园子里浇水,同学黄幼璋飞奔而来,边跑边喊着:“婉秋姐,婉秋姐,好消息,好消息呀!”
黄婉秋立刻放下喷壶,迎了过去。黄幼璋兴冲冲地告诉她:街上贴出招收桂剧学员的广告。这真是个天大喜讯,黄婉秋和黄幼璋,都酷爱桂剧,连作梦都想当桂剧演员。两个人立刻象两只小鸟一样,飞跑到报考场去报考。谁知她俩的年龄都差一岁,不能报考。这下可把两个小姑娘急坏了,两个小姑娘抓耳挠腮,苦苦想了一天一夜,第二天,终于想出了一个谎报年龄的办法。两个小姑娘怀着忐忐忑忑的心情,硬说自己年龄够了,不信,你看我们俩长得个头多高啊! 但是,经主考的老师三查两问,谎报年龄的事就露馅了。当主考老师宣布“差一岁不行”时,两个小姑娘象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身心都凉透了。小婉秋眼泪汪汪地乞求道: “请您先看看我们俩的演唱,然后再说行不行好吗?”
心诚则灵。主考老师被两个小姑娘立志学艺的赤诚之情感动了,他点头表示同意说:“好吧!试试看!我看不行时,可不能再缠人啦!”
于是,婉秋和幼璋在考场上就一个接一个跳起舞来,唱起歌来。主考老师和围观的人,一下子被这两个小姑娘的优美舞姿和甜美歌声吸引住了,不禁啧啧地称赞起来。两个小姑娘听有人夸奖她们,跳得更欢了,唱得更起劲了。最后又表演了拿手好戏《喜鹊与寒鸟》,观众热烈地为两个小姑娘鼓起掌来。主考老师惊喜地发现了婉秋、幼璋是两块璞玉,两棵好苗苗,没考其它题目,就破格录取了。
要当桂剧学员喽,她们恨不得一步飞回家中,向父母、姊姊、哥哥、弟弟报喜,向老师、同学、朋友报喜。万万没想到,她们父母一听她们考中了的消息,连连摇头反对。老人们都盼望她们考上大学,光耀门庭。当戏子,没出息,挨白眼,受人欺。两个小姑娘磨破了嘴,父母却毫不动心。幼璋软泡硬磨,终于拿着户口本去报到了。小婉秋急得要死,父母却软硬不吃。婉秋呢,最后采取了绝食加哭泣的绝招。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见女儿学艺心切志坚,只好作了让步: 同意写信去问上大学的哥哥。信写好了,婉秋眼看着爸爸把信装入信封,封上了口。她感到自己的希望、理想和命运也被封进了信封里。信寄走了,她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千万次默默祈祷哥哥支持他。有一天夜里作梦,梦见哥哥同意了她的要求,她一下子笑醒了,竟在床上手舞足蹈起来,咯咯地笑个不住,直到把妈妈吵醒了,才知道自己作了一个美梦! 这时,桂剧学员班已经开学了,小婉秋每天一有空,就跑到学员班的门口去看老师教十几个学员练功,练唱。站在门口,越看越羡慕,越急燥,真如百爪挠心,又痒又痛。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被录取,却不能入学,禁不住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回信,终于来了! 哥哥同意啦!
现在解放了,时代不同了,艺人的政治地位不同了,党和人民对艺人非常重视,因为艺人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更主要的是起了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既然小妹妹那么喜欢艺术,就让她去吧!

这封信,帮她冲破了樊篱,她如雏凤凌空一般,振翅飞向广阔的艺术天空! 第二天清早,13岁的小婉秋早早起了床,跨进了桂剧学员训练学校,正式开始了她的学艺生涯。
“我从今以后,要勤学苦练,做一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艺术家,作一名新时代的刘三姐!”小婉秋立下了凌云壮志,她勇敢地踏上了攀登艺术高峰的征途。

三 勤学苦练


那时的桂剧学员班,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的剧团,生活、学习条件都是较为艰苦的。每月六元伙食费,一元零花钱。大家一起吃大锅饭。那时粮食紧张,常有学员吃不饱饭,特别是女孩子。有一回,一个女学员只吃了一碗,就没饭了,饿得直哭鼻子。因为男学生吃得又多又快。女学员也学乖了,每次吃饭,第一碗打少少的,快快吃完,再赶快盛第二碗,盛得凸一点,压得实实的,吃得饱饱的,练起功来也就有劲了。
婉秋练功、练唱,都异常刻苦。清早起床,老师不让他们小便,说这样练容易出功夫,婉秋就按老师的话去做,不练完功,决不去厕所。练起做功、唱功来,常常是汗水湿透了衣服,还是练个不停。起先,她的手的软度较差,为了练手,每天晚上休息时,总把两只手用毛巾绑起来睡觉,清晨早早起床,用热水泡手,然后,请老师折手,折得她钻心疼,豆大汗珠直流,老师不忍心再折,可是她还是咬着牙,一个劲地叫老师:“折!”就这样苦练,硬是把手练得软如藤条。
上、下午连续练功,已经够累的了,浑身都酸溜溜的,痛丝丝的。老师心疼学生,要他们晚上早点儿睡,可婉秋和几个姐妹却不肯停息,她们把床连成大连铺,拼成“舞台”,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自导自演起来。所学的戏演完了,还是比着劲练功,这个练腰功,那个练“一”字,有的咕噜咕噜地翻跟头,有的噼叭噼叭地打棍子,宿舍简直被这群生龙活虎的小姑娘闹腾得抬了起来。老师来制止,他们也不听,直到老师真的生气了,他们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婉秋学艺的科班叫 “艺”字班。入学不久,剧团要给每个学员起艺名,这是一桩大事。命名仪式十分隆重,除了老师外,还把家长请来。老师、家长边吃糖果,边看学员奉祀桂剧鼻祖“老郎神”。把学员分成生、旦、花、净四个行当,艺名用三个香炉装起来,学员按自己选定的行当去拿,摸到哪个艺名,就算鼻祖老郎神赐予的艺名。学员们都巴望图个吉利,希望自己拈一个好听的艺名,最好是名演员曾用过的。
学员们一个个走近那香烟缭绕的香炉跟前,在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中拈艺名,拈完后,有的兴高采烈,有的悲观失望。轮到婉秋了,她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简直要跳到嗓子眼了,手也有点发抖,屏住呼吸,拈出一个,一看是个“群”字,心里就凉了半截。“群”字,她觉得念起来老气,不响亮,更重要的是,她谙熟于心的前辈名艺人中,没有一个人曾用过这个艺名的。真倒霉!她垂头丧气,咳声叹气。一位老师走过来,见她手中的“群”字,欣喜地说: “我们起艺名时,老师们就都祝愿你能拈到这个 ‘群’字,真巧,就让你拈上了! 你真是吉星高照啊!”接着,又指着“群”字解释道: “这个 ‘群’ 字,就是 ‘超群’ 之意,希望你今后在艺术上能出类拔萃。这么好的艺字,你怎么还不喜欢?”婉秋听了,喜笑颜开。回到宿舍,婉秋和几个学员又一块儿抓阄儿,把“红”字与 “黑”字,写在纸上,团成团儿。“红”字预示将来是“红台”; “黑”字预示今后是 “黑台”。学员们分头来拈。婉秋碰巧又拈着个 “红”字,她喜上加喜,高兴得手舞足蹈。
业精于勤。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婉秋的演唱技艺突飞猛进,很快成了学员中的尖子。在考核中,她的基本功,得了全优。考唱功,她自选唱段《重台别》,她唱得字正腔圆,把那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们都赞不绝口。
考完后,学员们就被调到剧团跑龙套。作戏认真,扮相俊秀的小婉秋,很快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婉秋在扮演丫头、书童的配角时,暗中学主角戏,记台词,学表演,取诸家之长,提高自己。她学会了很多主角戏,到台下,她自排自演,一个人,演一台戏,客串多种角色。同时,她更刻苦地学艺练功。练压腿时,吊上沙包,踢腿时,绑上沙袋,沙包沙袋的重量与日俱增,腿脚越练越有劲儿,解去沙包沙袋,轻盈如飞; 走台步,跑圆场,脚上夹着筷子,使两脚有收紧之功。学戏时,没剧本,老师说戏,学员心记。婉秋聪慧过人,学得比人快,记得比人牢,往往老师刚讲完,她就背熟了。桂林有句俗话: “头大有宝”。婉秋的头比一般人稍大,同学们都戏称她为“大头”。婉秋学艺中有一个志向:凡是前辈的“绝招”,别的同学的长处,她都非得学到手不可。着名桂剧演员王芙蓉说过:“眼睛不要时时用,要用在点子上,一下子抓住观众。”婉秋记住了这句话,她就特别注意练眼功,每天都要练千百遍,练就了她表演注重和善用眼睛传情的一大特点。
功夫不负苦心人。婉秋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艺术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先后参加排演了 《水淹金山》、《西厢记》、《斩三妖》、《打金枝》、《梨花斩子》等剧目,分别在这些剧目饰演主角白娘子、红娘、苏妲已、金枝、梨花。第一次登台演打炮戏《斩三妖》,她唱、做、念俱佳,获得了满堂彩。第一炮打响了,她越唱越红,崭露头角,成了观众喜爱欢迎的桂剧新秀。
婉秋对自己一向是高标准,严要求,总是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毅力。她在自己的床头贴了两个座右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困难是懦夫回头的便桥,困难也是勇士前进的阶梯。”在学艺过程中,她遇到过许多困难,她从没有在难关面前怯步不前,而是迎着困难闯。有一次下乡演出,因天寒地冻,劳累过度,双脚关节发炎,肿得老粗,一走路,就一剜一剜地痛,但她却瞒着老师,忍着巨痛,坚持演出。每天半夜,她一个人偷偷用自己的口水擦抹红肿的双脚。这是老师教过的一种消肿方法。她连着擦了十来天,果然消肿了。老师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感动地夸奖道:“婉秋学艺,志坚如钢。常言道: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这么不怕苦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必然能成为一名超群的艺术家!”

四 魂系刘三姐


1960年的仲春,南宁市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广西全区彩调《刘三姐》会演正在这里举行。几十台不同演出方案、不同演出风格的《刘三姐》,宛如万紫千红的盛开百花一样,争芳斗艳,使南宁这个素有“粉调窝”之称的美丽城市,成了歌山曲海。数十个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在闹市区摆开擂台,各显神通,真是人靓,景靓,歌也靓,南宁市到处是歌声笑语,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令人陶醉,留连忘返。
桂林代表队遴选了黄婉秋主演《刘三姐》,来参加全区的比赛。从小要做刘三姐的夙愿真的实现了,黄婉秋是那样地振奋、激动、喜悦,16岁的黄婉秋,一炮打响,在百花丛中,以她蓓蕾初放的艳姿光采,蜚声剧坛,成了彩调剧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以前,婉秋演的多是折子戏。演大型多幕剧,她只演过《西厢记》。《刘三姐》是她要演的第二个大型多幕剧。彩调,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表演时,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它跟桂剧的演唱的唱调、表演、风格,都不一样。《刘三姐》中,光唱段就多达百余首,没有过硬的唱功,没有精湛的技艺,是很难演好这出戏的。刘三姐是真、善、美的化身。为了在舞台上塑造好刘三姐的光辉形象,黄婉秋进行了极为刻苦地排练,她一段一首地练唱,一招一式地练舞,不辞辛劳,到处拜访彩调老艺人,向他们求教,同时注意虚心吸收其他扮演三姐的演员的长处; 每次排练,她都如正式演出一样,放声唱、放开动,一丝不苟,从不用假动作代替,导演对她这种认真精神十分满意。婉秋身体偏胖,为了使舞台上的刘三姐形象更加俏丽动人,她硬是少吃饭,饿极了,喝几口水充充饥。时间长了,身体是饿瘦了,却患了胃下垂9公分的胃病。但婉秋却仍坚持最大运动量的排练。轮到她献艺那天,她的舞台型象受到了观众极为热烈地欢迎。
婉秋演出那天,台下有一位独具慧眼的电影导演,他一眼就看中了台上这个16岁的青年演员。当即选中婉秋参加电影《刘三姐》的拍摄。这位导演,就是婉秋视为恩师的苏里同志。
接到去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刘三姐》的通知时,婉秋激动得喜泪横流。第一次走向银幕,她怎能不心潮澎湃?团里为了让她出门象个样子,专门为她做了一套毛料衣服。当市文工团、剧团领导和亲朋到车站为她送行时,婉秋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淌,她怀着依依惜别之情,背负着亲人的嘱托,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她暗暗发誓:“再见吧,亲人们,我一定为你们争光,为甲天下的家乡山水增光!”
从舞台到银幕,对婉秋来说,真是困难重重,但是婉秋却毫不气馁,她象一展翅飞翔的海燕,勇敢地冲向重重巨波险浪的艺术海洋。
到长影的第一件事,就是试镜头。婉秋拿到分镜头剧本、导演阐述等,她感到就如同小学生刚入学时拿到新课本一样又新奇,又兴奋,打开分镜头剧本,在一句话的后面,写着中、近、远,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舞台上,她早已习惯于连贯性的表演,而在摄影棚里,却要一个镜头、两个镜头地分着拍摄,感情能连接起来吗? 婉秋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她很快就了解了电影表演艺术的特点,开始能适应摄影棚的拍摄要求了。
开始分派角色时,因婉秋年龄稍小,让她扮演剧中主要人物舟妹。主人公由比她大的四个演员扮演,准备通过试镜头之后,再择优选定一人。在一次次试拍过程中,婉秋对四位大姐姐分配主演刘三姐,真是倾慕之极,既使没有舟妹的镜头,她也要站在摄影棚里,全神贯注地看大姐姐们的演唱,她为她们的成功的镜头而高兴; 为她们失败的镜头而悲伤; 导演讲戏时,她象个旁听生一样,一句不漏地听着。她觉得苏里导演,循循善诱,艺术造诣精深,真是一位良师益友。她觉得从自己扮演舟妹时所受到的启迪,在旁听旁观时所受到的教益,都吸收了许多艺术营养。她庆幸在自己学艺道路上,遇到这么一位好导演。每次看完了大姐姐们试完镜头,她就暗暗按导演的意图,把刘三姐的戏也表演一番。不少演员,在没戏时就去观赏北国风光、名胜。但婉秋却悉心学艺,钻研剧本和导演阐述,体验角色的心理。什么机会,她都可以放过,唯有学艺的机会她从不放过一次。婉秋学艺之认真,演唱之传神,很快引起导演和摄影师的注目。
被选中主演 《刘三姐》的演员试拍的拷贝,送往广西区委审查时,未能获得通过。苏里想到了黄婉秋,他通知她到摄影棚,把所有的刘三姐的片断表演了一次。她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地演唱着,她那纯熟自如的表演,使导演和摄影师都满意得喜不自禁。苏里笑着问: “让你拍三姐,你愿意吗?”婉秋眼里盈满了泪花,欢快而幸福地回答:“当然愿意呀! 只要导演信任我。”苏里说:“我当然信任你啦!我们相信你会在银幕上把刘三姐演活的!”黄婉秋点着头,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
正式开始拍摄试镜头的正片了,几个片断的镜头,几乎都是一次成功。把拷贝送到广西区委审查,大家都满意地喝起采来。一个光彩照人的刘三姐的艺术形象诞生了!

五 真刘三姐


刘三姐,是黄婉秋塑造的银幕形象的代表作,是她艺术上开始进入黄金时代的标志,也是她艺术上的一个高峰。从开始拍摄到影片放映,亿万观众都把黄婉秋看作是真刘三姐,人们都说:黄婉秋就是刘三姐,刘三姐就是黄婉秋。对此,黄婉秋曾经很谦虚地说:
有人说,黄婉秋就是刘三姐,刘三姐就是黄婉秋,这是对我的过誉。我想大家这样称呼我,实际上是把对刘三姐的爱集中到了我的身上,误认为我就是刘三姐的化身。我17岁拍摄《刘三姐》时,确实是个学唱的“画眉鸟”,是个普通演员,一个凡人,哪敢和歌仙刘三姐相提并论呢?如果三姐在天有灵,还要请她不要怪罪于我呢!

这段话,是黄婉秋的谦辞,也正是她成功塑造刘三姐形象的一大秘诀。在拍摄过程中,婉秋与编剧、导演、配角演员、摄影师、化装师、灯光组的同志、道具组的同志,都能亲密配合,她象一个热心肠的小妹妹那样体贴剧组的每一位同志。美的大眼睛里,总是燃烧着旺盛的求知欲地热,她从没有一丝一毫“主角”和“新星”的傲气、娇气。影片放映时,轰动影坛,记者来访问她,她只是说导演如何如何高明,其他演员如何如何出色,剧组同志如何如何努力。《中国青年报》发了一篇专访文章《艺苑新花黄婉秋》,那全是领导和别的同志向记者介绍的。无怪乎一位记者发出这样的惊叹: “黄婉秋真是个罕见的虚怀若谷的明星!”
在我国,尤其在广西,刘三姐的传说是源远流长的,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刘三姐一直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人们对刘三姐,熟悉而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刘三姐的故事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说陌生,是因为谁也不可能在现实中见过她,她到底是啥模样,每个人都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去虚构。想象中的刘三姐,无疑都是近似完美的,但毕竟是很抽象的,虚无缥缈的。黄婉秋正是把千千万万人民想象中的刘三姐活灵活现地塑造了出来,使这位年青美貌、聪明活泼、纯真善良、勇敢正直的传说的歌仙成为直观的形象。传说中的刘三姐,与现实中的黄婉秋,从外形到精神、感情、气质都融为一体,合二而一了。她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光采照人,人们称黄婉秋就是真刘三姐。
黄婉秋能塑造出 “真刘三姐”来,不是偶然的,黄婉秋曾回顾说:
我是在秀丽的风光水色中长大的,流传于民间的质朴而动人的民歌早在我孩提时代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刘三姐那似神似仙又似人的美丽形象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这大概是我能扮演刘三姐的基础吧。”

黄婉秋塑造的刘三姐,不光是传说中的歌仙的化身,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中千百个刘三姐式人物的缩影,就是说,她塑造的刘三姐形象,也是有充足的现实根据的。令黄婉秋最着迷的,是家乡盛行的青年男女的对歌。每当年节假日,在郁郁葱葱的山岗,在洒满银色月光的草坪上,在苍松翠柏中错落差参的竹楼村寨中,盛装淡抹的青年男女,在悠扬悦耳的芦笙、马鼓胡的乐声中,纵情放声歌唱。那艳容丰姿的对歌姑娘,那清新明快,充满生活气息的民族韵味的山歌,常使黄婉秋迷恋陶醉。黄婉秋曾深情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说实在的,生活中就有不少刘三姐,不用说已经消逝的朝代,就是今天,在一弯碧水的漓江两岸,在秀峰如林的山庄,哪个村寨没有会唱山歌的姑娘? 她们的丰姿娇娆并不亚于刘三姐!你若不信,欢迎你到桂林来,假如你不畏惧崎岖的山间小路,那么你一定会在桂花芬芳的月夜里,听到从神话般的美景中传来让你心醉的歌儿。这不是梦境,而是现实啊!”

黄婉秋正是从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良辰美景中摄取了刘三姐的原型,成为她艺术地塑造“真刘三姐”的 “模特儿”。
有了天赋的条件,又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模特儿”,只是为黄婉秋的艺术创作打下天然的、现实的基础。要把刘三姐的艺术形象活生生地在银幕上再现出来,还必须经过演员呕心沥血地的再创造。黄婉秋以自己精湛闲熟的演技、圆润甜美的歌唱、鲜明细腻的感情、复杂丰富的心理、朴实秀美的扮相,塑造了刘三姐这个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光辉形象,在总结她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她深有体会地说:
两山之间,一桥飞架,便可跨跃鸿沟,把天堑变成通途。演员与观众之间,也要搭成这么一道“桥”,这便是真实。听艺术界的老前辈说,从前的戏台,常挂有这么一幅对联: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这寥寥十个字很有哲理,它揭示出戏剧与生活的相依关系。戏剧就是编导、演员把“天地大舞台” 的各种人物、事件,经过艺术的加工之后,在 “舞台小天地” 中再现出来,而演员的真实感则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再现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没有这道“桥”,很难设想你的表演会动人,不能拨动观众的心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学作青山一道桥,对每个演员是多么重要啊!

黄婉秋把自己的青春,化作刘三姐形象的艺术生命力。在千姿百态的中国银幕形象的画廊中,刘三姐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她是黄婉秋心血的结晶,她是黄婉秋生命的一部分。
黄婉秋是一位善于扮演古装戏的旦角演员,开始拍片时,她不敢开口大笑,老象演秀阁小姐似的,笑不露齿,走路不自然,动不动就用兰花手,她也觉着别扭。导演启发她说,刘三姐是山野姑娘,不是大家闺秀,你放声笑吧!黄婉秋听了这话,茅塞顿开。她想:对极了,三姐是个活泼可爱、性格豪爽明快的山野姑娘,我要抓住她山野性格特点,才能把三姐演活。黄婉秋就以此为基调,精心塑造三姐的形象。她慢慢进入了角色,她大胆放开地笑了,导演满意地赞扬说:“很对。这样笑才好,才美,才是真的刘三姐的笑模样儿。”在《对歌》一场时,黄婉秋就用这种“笑”表现了刘三姐对财主、狗腿、秀才们的讽刺、蔑视与仇恨,表现了以三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完全压倒地主阶级的气概。她那鄙视对手的冷笑,配上那如匕首、投枪的一首首山歌,把地主、狗腿和酸秀才,打得一败涂地,狼狈不堪,丑态百出。人们都说:“三姐的笑,真厉害,穷人看了开心,财主看了胆寒哪!”
善于运用眼神来表达爱憎感情,也是黄婉秋塑造三姐形象一个特点。她把舞台运用眼睛的功夫,恰如其分地运用于生活化的电影中来,这是她在电影表演手法上的一个创新。在三姐与阿牛《定情》这一幕中,除了用山歌来表达刘三姐对阿牛的爱情之外,主要是用眼神来表现的。阿牛把三姐从莫家救出来后,在碧澄的流水中,沐浴着满天的彩霞,他们双双划着小船,逃脱虎口,转危为安的一对情人,有多少话要说啊,但又无从说起。这时阿牛忽然想起三姐被抢时丢下的绣球还揣在怀里,可又不好意思还给三姐,甚至不敢正眼望一下三姐,只腼腆地轻轻说了声“给”。三姐觉得阿牛真傻。她了解阿牛,更爱此情此景显得越发朴实憨厚的阿牛,假生气地把绣球接过来,在这时,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婉秋的多情的眼睛只 “一飞”,好象说“傻瓜”,阿牛转身拿起浆没有节奏地乱划,三姐便甜甜的一笑。他们来到盘根错节枝叶繁茂的千年古榕树下。三姐站在树下,真情地唱道:
山中只有藤缠树,
世上那有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阿牛唱完“从小爱姐到如今”后,她又更明朗地唱道:
竹子当收你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
绣球当拣你不拣,
空留两手拣忧愁。

用歌来暗示阿牛该是表白爱情的时候了,三姐脉脉含情的眼光看着阿牛,只见阿牛会意地一笑,三姐逗耍着阿牛,飞地一抛、绣球正落在阿牛手中,两个人山盟海誓,要“结交订百年”。这段唱,黄婉秋是用眼睛向阿牛挑逗的,用眼睛来倾吐爱情的,用眼睛来抒发自己与阿牛永结百年之好的欢快的,那炽热的秋波,火辣辣,情切切,带着山野姑娘特有的“山野味”、“热辣劲”。难怪人们开玩笑说“刘三姐的秋波可真厉害,就是铁石心肠的男子汉也得被软化了,也得坠入情网。”
拍摄外景时,黄婉秋他们也历尽艰难。六七月的桂林、阳朔一带,正值酷暑,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婉秋除了紧张拍摄外景之外,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学划竹排,织网、砍柴,她感到疲乏得要命。但是,当她看到照明组和活道具组的同志劳碌奔波的样子,看到那些北方人不习惯酷热,浑身晒起了水泡,仍汗流浃背地日以继夜地工作,看到剧组同志宿在露天,被可恶的蚊虫咬得浑身搔痒仍乐呵呵地打闹时,她深受感动,也很受鼓舞,觉得他们都是无名英雄,自己应向他们学习。因此,黄婉秋在拍摄中,始终是不辞劳苦,不怕艰险。有一次,在兴坪拍三姐和阿牛划船场面时,汽轮拖着一条大货船,上面放着摄影机,再用一根绳子拉着三姐与阿牛划的小船,刚拍完一个镜头,要掉转船头往回走,谁知汽轮舵手用力过猛,使船尾掀起滔天巨浪,眼看着小船就要被打翻,阿牛敏捷地往大船上一跳,顺手拉起三姐。当婉秋一只脚刚踏上大船时,小船已被打翻在水底了。全剧组的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导演有点后怕地说:“好险哪!差一点要开追悼会了!”小船刚一浮出水面,导演又指挥开拍,三姐又愉快地划着小船,自如地演唱着,好象刚才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又有一次,婉秋的船被江流冲翻,她被救起后,大家都为她担心呢,可她清脆地笑着,欢笑着唱道: “哪有长河不流水,跌到江中爬起来!”逗得大家都大笑起来。人们不禁赞叹说:“真不愧是个山野姑娘,真不愧是个地地道道的真刘三姐!”

六 誉满海外


影片《刘三姐》在国内放映时,受到非常热烈的欢迎,得到了电影界高度的好评,在第一届全国电影百花奖评比中,荣获了三等奖。
《刘三姐》在海外放映所受到欢迎,可以说是空前的。1962年在香港首映,1964年重映,1978年第三次重映,一次比一次轰动,港九、新界十六家影戏院共映出三十五天,观众约八十万人次,创全港影片卖座最高纪录,超过了美国畅销片《飘》。在马来亚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在新加坡连映百日,越演越旺,影戏院欲罢不能。在日本上座率也是罕见的,《刘三姐》插曲一上市,便被一抢而光。
1978年,港澳的中外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得知《刘三姐》重映,竞相争看,蜂拥而至。有一个五口之家,一周内全家连看五场。不少观众连看几次、十几次。香港 《晶报》 以《谁是三姐冠军影迷?》为题,统计看《刘三姐》次数最多的人数,竟有几百名都看了十几次的影迷,看五、六次的人极为普遍。有一六十七岁的老人,前后共看了十九次,他给报社的信中,这样写道:
《刘三姐》如继续放映,我还要继续看,映到哪里,看到哪里,不怕风雨和辛苦。有一天 (星期日) 在球江戏院直落两场,仍想直落三场(七点半),可是今年六十七岁的我,恐精神支持不住,只好等待翌日再继续看。本人爱黄婉秋的表情和歌声,感人肺腑,日夜萦绕脑海中,寝食不安! 其中在茶山上和财主佬与秀才对歌,以及困在牢笼中所唱的那些歌,令我感动落泪。为了解决心情安慰,即购备三盒《刘三姐》录音带,晚上放在床前静听一次才就寝。将来本片停演,真不知如何处日?

这位被誉为《刘三姐》和黄婉秋的 “冠军影迷”的老人,对刘三姐黄婉秋迷恋到如此入醉入痴程度,恐怕在最受欢迎的影片观众中也是罕见的,而如此百看不厌,越看越迷的影片,在电影发展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作为《刘三姐》的主角,黄婉秋成为海内外观众最喜爱、最欢迎的演员之一。可贵的是,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她依然保持着不骄不躁、虚怀若谷的态度。她曾这样说过:
《刘三姐》在海外上映的盛况,海外广大华侨和港澳同港对我的关心和垂爱,真让人不知道讲些什么好。我收到了已无计数的从世界各地观众寄来的充满了友情的信件,其中有七岁的小朋友,也有六、七十岁的长辈,字字句句洋溢着温暖,温暖着我这颗青春的心。有的祝贺、有的表示要向我学习或在艺术上更加探讨,更多的则表示了爱慕。这对我这样一个青年演员来说,的确是个新课题,面对荣誉,我知道要时刻牢记不能骄傲,可面对爱慕,却叫我十分为难。”

《刘三姐》为什么能誉满海内外,黄婉秋又为什么能使观众如此为之倾倒呢?黄婉秋自认为海内外对她的称扬是“过誉了”,她认为过誉的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人们都很喜爱歌仙刘三姐,而这个传说人物在她身上找到了“替身”,而她自己却不能和刘三姐相提并论; 二是因为生活在海外的同胞,对祖辈居住过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寓有深厚的情意,远在海外的同胞看到《刘三姐》中的美丽风光,感到格外亲切,于是就把他们对祖国多娇山河的爱倾注在刘三姐身上了,倾注在她这个替身身上了。三是影片中的山歌是从无数民间歌手的创作中升华出来的,它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寄托,这些山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清新明快,亲切感人,观众被这优美的歌声所陶醉。这三个原因,不无道理。但是,从宏观上看,这三个原因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刘三姐》受到海内外如此欢迎,久映不衰,它确实应引起一切关心我国电影艺术发展的人们的深思,从中总结出有益于我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经验。《刘三姐》在以下四点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刘三姐》是中国气魄的、中国作风的、为中国老百姓、海外同胞所喜闻乐见的一部电影。它的题材,取材于中国的民间故事; 它的人物,是中国传说中的人物,它的山歌,都是来自中国民间歌手的创作。它的每一幅风景画面、每一个故事情节、每一首歌词曲调,都凝聚广西壮族人民的人情风味,都是散发着壮族人民勤劳勇敢、豪迈雄浑的光彩,都是富有鲜明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精彩画面。整部影片,从情节、人物、风景,都洋溢着桂林山水的乡土气息。那《对歌》的场面,那抛绣球《定情》的一幕,那重峦叠翠、嵯峨挺拔的奇山异岭,那翠竹依傍,流水清沏的漓江风貌,哪一场景不是广西的风土人情,不是壮族的民风民俗。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必须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这就是《刘三姐》给我们的启示。
(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刘三姐》堪称是“两结合”的典范,在整个影片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如水乳交融,山水、人物、生活、斗争、山歌,都是现实的,都是真实可信的,但又在现实的深厚基础上闪烁着浪漫的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寓于整个故事情节中的理想的闪光。贯穿全剧的正义压倒邪恶、人民群众压倒地主及其走狗的基调,表现了人们的理想愿望。其次表现在用山歌来抒发感情、叙述事物、歌颂劳动、歌颂爱情,甚至用山歌去斗争,整个生活场景就这样被山歌烘染成一片艺术上的浪漫。这样较完美的“两结合”,使人看了影片后,在娱乐之余,美感享受之余,也得到一种乐观向上的振奋力量。人民大众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
(三) 一要美,二要新。《刘三姐》是一美二新的艺术珍品。它情、景、人、歌,样样都美,海外把它誉为“人靓、景靓、歌好听”的“山歌片王”是当之无愧的。说它情美,是因为全片充满着人情味,开始老伯收留漂泊江中的刘三姐,阿牛下江捕鱼飨客,三姐与舟妹患难与共的姊妹情谊,乡亲们对三姐的热爱,三姐与阿牛之间真挚的爱情,无一不洋溢着熏染人心的人情味,这是人类美好感情的升华,这种丰富的浓郁的人情味,是令人感怀难忘的,如同喝了最醇厚的美酒一样,让人心醉。说它景美,是因为它的风景,全部是在桂林、阳朔一带拍摄的,展示了桂林山水千姿百态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让人一赞三叹,大饱眼福。而且,片中那些山水镜头,跟剧情结合得很紧密,或融情于景,或以景托情,使人在饱餐秀色之中又受到真情的感染。说它人美,刘三姐黄婉秋的样子长得耐看,越看越美,越看越甜,乌溜溜的大眼睛,简直会说话一样,极富魅力,粉唇一张,悦耳的山歌从嗓子里清甜地蹦出。人们都说黄婉秋长得美如天仙,称她为人人敬慕之青春偶象,是女性美的化身。说它的歌美,是因为该片山歌十分好听,极富韵味,又善用赋比兴和双关语,含意深刻,又通俗易懂,使人回味无穷。片中的山歌,多达一、二百首,它们质朴而不单调,瑰丽而又不雕切,明朗而又不浅露,含蓄而又不晦涩,而且又都充满生活气息,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听这些山歌,是一种美的享受。
新,象一条红线,贯穿全片。影片刚开始,富有诗意的歌调“山顶有花山脚香”飘在宁静柔美的漓江上,有先歌夺人之美。接着,美若天仙的三姐踩着藤蔓从远处漂逸而来,这个出场十分清新别致。三姐和阿牛的爱情故事,多么曲折,清奇。黄婉秋唱了一百多首山歌,每一句歌词,配上一个舞姿,一个表情、眼神,每一个镜头和画面,每一个表情和眼神,每一个舞姿和动作,都别有新意,各具风采。由于导演和演员都刻意求新,所以,使这部影片具有清新、新奇,创新的艺术特点。
(四)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这“三好”,不仅决定了一部影片的艺术水平,而且决定了一部影片的生命力。《刘三姐》就是这样一部好影片,它的剧本,是山歌片的佳作,它里面的山歌,都是从民间艺人的创作中收集来的,是艺术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导演苏里,艺术造诣精深,善于选取演员,善于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作性,演员黄婉秋主演刘三姐,真是人材难得,再合适不过了。她主演的刘三姐身上,集中了青年人向往的优点: 年轻美丽、正直勇敢、纯洁善良、活泼爽朗、热情坦率、聪明能干、温柔多情,威武不屈,成为人人喜爱,特别是广大青年崇拜的青春偶象。黄婉秋能深入体会角色的感情和内心世界,演得出神入化,极富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人们都称她为真刘三姐了。

六 火红的心


带着巨大的荣誉,黄婉秋回到了桂林。“刘三姐回来啦!”剧团领导和家乡人,都热烈地欢迎黄婉秋,盛赞她为桂林山水增添了光彩。
为了保留 《刘三姐》这个深受群众喜爱的节目,领导要婉秋留在市彩调剧团。剧团是解放后成立的,老艺人不多,年青人成了主力,全团平均年龄也只有二十岁。婉秋住在剧团,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演戏,就是练功; 有时半夜起来练功夫,有时跑到青山里练嗓子,连星期天也不例外。还常常练习毛笔字,写日记,摘抄一些名人语录、格言。她从不虚度一分钟,口袋里总是装着图书。演出前后,她总是热心地到后台帮助剧务组干杂事,还时常协助剧院守门口、查票; 对同台演员,亲热得象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婉秋对什么“艺术天才”、“影坛新秀”之类的桂冠毫不感兴趣,一门心思都扑在对艺术的探求上,都扑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决心做一名文艺战线上雷锋式的文艺工作者。她曾怀着美好记忆,回顾那时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时候,我总感到一切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幸福、愉快,生活充满了阳光,党哺育着我们茁壮成长,为我们创作了一切,青春的光辉、欢笑的声浪,未来的理想,哪里有什么艰难险阻、哪里有什么徘徊苦闷,只有一个信念: 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黄婉秋很快加入了共青团。团里的人们都夸她学雷锋学得好,做好事做得多,有人称她为 “雷锋式的刘三姐”!
在彩调剧团的四年中,婉秋先后演出了 《刘三姐》、《白毛女》、《金沙江畔》、《半把剪刀》、《桂花与石郎》、《三看亲》、《对子调》、《依菜汗》等,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有不少戏迷,只要是黄婉秋主演的戏,他们就自带小凳,每场必到,并坐在前排,为她喝彩。1962年冬,黄婉秋为来广西视察的朱老总演出《刘三姐》,朱老总亲切地接见了她,称赞婉秋把“刘三姐演活了”。婉秋本想与老总多说几句话,但因团里正公演《白毛女》,她为了按时开演,立刻赶到剧场。
1964年黄婉秋被调到桂林市歌舞团工作,开始新的艺术实践,从彩调演员到歌舞演员,她的唱法到基本功都要从头学起,但团里又无老师,又无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员,全靠她模仿、自学。1965年团里派她到广东省参加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这对婉秋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她正要深造呢! 听说《东方红》演出团纪律十分严明,她特意买了一块手表,以便按时集合排练。演出团一切活动都实行军事化。第一天并不是参加排练节目,而是搞军训,到野外去打靶。婉秋急得要死,有生以来,她只打过一次枪,还是吃了一个“烧饼”(零蛋)。若这次又吃“烧饼”,那该多丢人现眼啊!在靶场上,震耳的枪声、指挥员威严的令令声、弥漫刺鼻的火药味,都使黄婉秋紧张、慌乱。快轮到她上场时,又有一个女孩子被枪托震哭了,使她更慌神了。幸得一位教练员“三点成一线”的指点,使她如梦初醒,稳住了神,她连打五发,中了42环;接着又打了三发手枪子弹,中了21环。她喜出望外,庆幸自己没给桂林丢脸,也没给《东方红》抹黑。
军训纪律严,演出纪律更严,动作必须整齐化一,不能差一丝一毫,一分一秒,稍有差错,被舞台监督发现,也要记在本子上,在班会甚至全演出团会上公开批评,因此,人人都十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婉秋被编入表演唱连,在台边伴唱,多达三百余场,每场她都一丝不苟地伴唱。由于站立时间过长,天气又热,常有晕倒的队员。婉秋功底扎实,虽然累得难于支撑,但她却都硬挺了过来。在近百日的排演演出中,她始终热情澎湃,为《东方红》的演出成功争做贡献。多次受到连团的表扬,人们都称赞说:“黄婉秋这位刘三姐,有一颗火红的心,真不愧是党的文艺尖兵!”
近百日的《东方红》演出,给黄婉秋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她确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她觉得,《东方红》演出团,对她是一所政治大学,也是一所艺术大学。通过演出,她深切体会到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体验到团结的力量是无敌的。这里,汇集了许多剧团的艺术骨干,业务尖子,真如群芳争艳,百花齐放的花园一般。勤奋好学的黄婉秋,宛如一只在百花中采集花粉的蜜蜂一样,逢人便学,取各家之长,补己之短,使她的演唱艺术水平突飞猛进地得到了提高。当她满怀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开《东方红》演出团时,她觉着自己在政治上、艺术上都向前迈了一大步。
回到桂林歌舞团后,黄婉秋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工作,她不仅是个优秀的桂剧、彩调剧、歌舞剧、电影演员,而且也是个出色的话剧演员,成了多专多能的艺术多面手。她先后主演的剧目有歌剧 《江姐》、《霓虹灯下的哨兵》、《红松店》、《不准出生的人》、《自有后来人》、《迎春花》,彩调 《夺印》、话剧《南方来信》、《年青一代》等。每个剧目,都受到观众的好评。黄婉秋注意塑造好每一个角色,把自己的心血、生命化作艺术角色的感染力。她深切感受到:“对艺术,只有无休无止地追求,努力地去攀登,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她曾满怀激情地说:
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真想把整个宇宙热烈地拥抱,那怕是把青春的活力、理想的闪光、智慧的流泉奉献给亲爱的党、伟大的人民,也还诉不尽我的肺腑之言。

正当风华正茂的黄婉秋大展宏图,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之时,“文化大革命”的狂飚袭来,黄婉秋这颗刚刚升起在祖国艺术天地上的耀眼新星,也一下子被掩盖在重重乌云之中。

七 患难苦恋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黄婉秋年仅23岁,艺术生涯中的黄金时代刚刚到来。她从幸福、欢乐的顶峰一下子被狂风暴雪卷入了痛苦、悲愤的深渊。
在甚嚣尘上的、黑白颠倒的造反声浪中,在冤假错案的极左寒流席卷祖国大地的浩劫中,黄婉秋被戴上三顶帽子: “黑线人物”、“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修正主义的黑苗子”。天真烂漫的婉秋,一下子变成了 “罪人”,被四处游斗。
在一次屈辱的游斗中,婉秋险些被乱棍打死,幸亏一位叫何有才的小伙子向她伸出了救援的手,暗中保护,把她从死神的魔爪中夺了回来。那次游街前两天,婉秋悲痛之极,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一群红卫兵捆绑被游斗的几个名演员时,有的被捆得疼痛难忍,禁不住哭了起来。婉秋却咬紧牙关,没叫一声。但后来有人在她脖子上挂了一双破鞋,她却委屈地痛哭了。这对她,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婉秋在个人生活上,一向是很严肃的。
自从《刘三姐》驰誉中外后,婉秋接到了成千上万封信函,其中有不少男青年在信中向她倾诉了爱慕之情,大学生、工程师、演员、工人、战士、教师,都有钟情于她的,还有一些海外侨胞也接二连三地给她寄来情书。婉秋那时刚18岁,情窦初开。好多女友劝她选一位电影演员,或者是一名大学生。婉秋却总是摇头说不行。她觉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红似一团火,正是好好学习,打好基础的时候,不能过早恋爱,以免分心。有些女友不理解她,说她“眼角太高”。只因来信太多,每个月都多达二、三百封,她实在无暇一一回复。后来,市文化局指定一个 “秘书” 负责处理这些来信。谁知,这些“情书”在“文革”中却成了一些人诬陷她的“物证”,有个别有用心的人,过去曾盗用黄婉秋的名字,给海外一位倾慕婉秋的华侨青年回信,并寄去她的照片,又以她的名义骗取一台录音机和一架照相机,而黄婉秋本人却一直蒙在鼓里。但这个人反揭露黄婉秋“里通外国”是“潜伏特务”,真是卑劣之极,无耻之尤;还有两三个追求黄婉秋被拒绝的人,也怀恨在心,以那些婉秋连看都没看过的 “情书”为由,说她招蜂惹蝶,玩弄爱情,腐化堕落,向她头上大泼脏水。在被游斗时,往她脖子上挂破鞋。还有什么样的凌辱更刺伤婉秋那颗纯洁的心呢?她怎能忍受这种对她清白人格的侮辱呢?她又怎能不痛哭流泪呢?婉秋虽双手、双臂都被捆绑得生疼,她还是尽力挣扎着,甩头、扭腰,想把破鞋弄下来。这时,一个认识黄婉秋的人看见了她挣扎的样子,帮她把破鞋取了下来。脖子上只剩下一块长宽约80公分的大黑牌子,上写着“文艺黑线人物和地主阶级孝子贤孙”。她被扭上卡车后,被人撑着,站在前面,脚下被垫得高高的,十分显眼。桂林市的七里长街两旁,人群拥挤,万头攒聚。人们看到自己敬慕的刘三姐黄婉秋受到如此奇耻大辱,有的悲愤落泪,有的摇头叹息。
黄婉秋低着头,含着泪,咬住下唇。口号声、高音喇叭的呼喊声,她似乎都听不见了。她如万箭穿心,痛苦地思索着: 我怎么成了黑线人物了呢? 我家出身明明不是地主,怎么又成了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了呢? 我从小至今,从没做过任何见不得人和对不起人民群众的事,我怎么倒成了被游斗的罪人呢?我过去是那样为党的文艺事业献身,而今却是如此下场,今后会怎么样呢?我怎么办哪? ……正当她陷入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之时,突然,她被一支有力的手臂,猛地往后一拉,紧接着,“嘭”的一声巨响,她感到眼前掠过一股凉风,惊睁双眼,只见一根铁条打在她黑牌前的汽车帮的木栏上,木头上深深地打出了一个凹坑。持铁条者再举铁条要打时,两部对开的汽车已经错开了,持铁条者竟恶狠狠地咒骂刚才拉婉秋的那个青年。黄婉秋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这时,婉秋身后押撑她的青年人也不禁惊吓地喊出:“哎呀,好险哪!”黄婉秋当时不敢回头看他,但是她听那声音,是那么耳熟,她从心底里感激他,就是他,看不惯那些造反派对婉秋的折磨,时时在暗中保护着她、照顾着她。就是他,在婉秋被隔离审查的日子里,在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向她伸出了友谊之手。这个人,就是早已钟情于婉秋的青年演员何有才,他当时是合唱队的组织者和声乐练习的组织者,由于他出身好,业务也好,军宣队对他还比较信任。他淳朴、正直、忠厚,对品洁艺精的婉秋印象一直很好,一直很敬慕; 黄婉秋在文革中受到打骂、捆绑、游斗,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他名为“看守”,实则是尽力保护着婉秋,使她免遭更大的厄运。在这次游街时,若不是他不顾个人安危,眼明手快,把婉秋拉了一把,恐怕婉秋早已在铁条下被打死了,那一声“好险哪!”的惊呼中,传出了多少他对危难中的婉秋的挚情啊!
游斗、劳改、靠边站、写检查,成了婉秋的生活。对婉秋来说,最痛心的莫过于她年轻的艺术生命被扼杀的遭遇,她把艺术视若生命,离开心爱的这一行,她将怎样活下去呢?她愁肠百结,忧心如梦,日不进食,夜难成寐。在个人生活上,婉秋也受到一次巨大的冲击,由于她过分单纯、幼稚,经受不住一个本团转业军人的多次追求,在没有更多了解的情况下,就与他匆匆结合了。后来,此人因故调离了歌舞团,婉秋也深感他并不是自己理想的意中人,于是,从此与他一刀两断,分道扬镳了。
政治上的迫害,生活上的不幸,使婉秋曾发誓不再想个人问题。但是,何有才的真诚友情,温暖着她的心,融化着她心头积起的厚厚的冰块。有一天,她因连续进行繁重的劳动:扎拱门、爬架子、挑土筐、抬石块、帮演员们叠服装、大盆大盆地洗衣服……得了腰肌劳损病,站起来时,腰痛难忍,直不起来。婉秋咬紧牙关,扶着墙,慢慢地向上挺,腰骨椎痛得象断裂了一般,浑身无力,眼前一黑。正巧何有才在不远的地方“看守”着她,一看婉秋要跌倒的样子,他立刻飞跑过来,扶住婉秋的手,才使她免跌一跤。有才边扶边关切地说: “整天这样做,可要当心身体!”一句温暖的话,使婉秋心头一热,眼里涌满了泪水,她感激地看着有才,轻轻道了声“谢谢!”有才腼腆地一笑,低头说: “今后注意点!”说完,匆匆离开了。婉秋用泪眼,长久地看着他的背景,心里说:“他是一位多么好的青年哪!”
在影片 《刘三姐》受到 “大批判”的那些日子里,黄婉秋受到了“大围攻”。连篇累牍的文章,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都罗列了“大毒草”《刘三姐》和 “黑线人物”黄婉秋的种种罪状,什么宣扬 “山歌万能论”啦,什么 “不要阶级斗争”啦,什么 “反对只有枪杆才能出政权的论断”啦。造反派硬逼婉秋表态,让她写批判文章。婉秋对那些批判文章一向抵触情绪很大: 难道刘三姐和广大群众跟莫怀仁之间的斗争不是阶级斗争吗?难道只有枪杆子对枪杆子才算阶级斗争吗? 更何况刘三姐那个时代还没有枪杆子呀! 婉秋越想越不理解,她始终连一篇批判文章也没有写。造反派骂她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勒令她去参加更繁重的劳动!在过度的劳累中,她被打导致的腰伤病一天比一天重。夜里,躺在床上,腰部一剜一剜地疼痛,她只好坐起来,拿本书看,却怎么也看不下去,她抚摸着那被打伤的地方,思绪万千。她挪到窗前,望着那沉睡的万物,望着那闪烁的群星,不禁想起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看完《刘三姐》后高兴称赞的情景,她不觉泪如雨下,莫大的委屈情绪象滚烫的沸水一样煎熬着她的心,她不禁回头凝望着毛主席像,心里呼唤着:“毛主席啊,您老人家快来救救我吧!”
正当婉秋在肉体的、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之时,突然听到“呼——呼——”的敲门声,她赶紧擦干泪水,忐忑不安地问:“谁?”门外一个熟悉的声音回答:“我。”啊,是有才!此刻,她是多么想见见他啊! 哪怕只默默相对,不说一句话也好。婉秋怕有才被人发现,立刻开了门。有才站在门前,深情地望着她,一面把手里拿着的一瓶药水和一帖膏药递给她,一面亲昵地说:“大头(这是大家对婉秋的爱称),不要太悲伤,注意身体啊!这是我家的药,拿去试试吧!”他把药放进婉秋手中,转身便走了。婉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点了点头,用泪水模糊的双眼,望着他那被黑暗吞没了的高高的身影,心中默默地说:“谢谢你,有才!”
患难中的友情,是异常珍贵的。在婉秋被隔离审查,被“批倒批臭”的日子里,她深感人际关系变化之大,在文革中,各种人都在政治舞台上表演着,翻脸不认人,投石下井者有之; 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以攻击别人而显示自己一贯正确者有之; 以整人为癖,在大搞冤假错案中发迹者有之; 同时,也有许许多多善良的人和富有正义感的人,在偶遇婉秋时,向她投来或同情的、或慰问的、或鼓励的、或爱怜的一瞥,但因慑于“运动小组”的种种禁令,都不敢跟婉秋接触。而何有才,是唯一的一个敢于和婉秋接触并关心她的人,婉秋从有才冒着危险来给她送药物、送吃的、送书刊的行动中,看出了他有一颗金子般美丽的心。婉秋从有才的友情中得了安慰和鼓励,她开始在房子里偷偷地穿上练功鞋,一个人暗中练起功夫来。她企盼着有一天自己获得了 “解放”,重新登上艺术舞台。尽管这一天还很渺茫,象一颗被浓雾遮掩着的晨星,但是,她还是抓紧时间,坚持“地下练功”。
真是祸不单行。黄婉秋作为一个“顽固不化”的 “黑线人物”被审查还没结束,她又被宣布为“5·16分子”的嫌疑犯,受到更严重的政治迫害。一次次搞逼供信的“政策攻心”接踵而来,她岿然不动。“不作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任他们大轰大嗡,婉秋却始终如实回答: 跟5·16没关系。恐吓也好,审讯也好,她都不放在眼里。一有空儿,她就加倍努力练功。
有一天中午,婉秋等大家都午睡了,她悄悄地提上练功鞋,蹑手蹑脚地向练功房走去。从练功房附近的琴房中,传出了一阵雄浑、深沉的歌声:
黑云层层,不见天,
豺狼挡道风雨狂,
满腔悲愤向谁诉?
血海深仇何日偿?
何日偿? ……

这是婉秋主演过的歌剧《农奴戟》中的一段插曲。那熟悉的歌喉和琴声一下子吸引住了婉秋,她贴着玻璃窗往里看,只见有才一个人自弹自唱,那怨尤、悲愤的歌声、琴声,引起了婉秋的强烈共鸣,她真想进去与他同声歌唱。但又一想自己的处境,唯恐给有才惹出麻烦,就赶快离开了。不想有才发现了她,立刻赶出来,轻轻叫了一声: “大头!”婉秋假装没听见,快步走进练功房,随手关上了大门,她从门缝往外看,只见有才满脸失望的神情,悻悻回到琴房。婉秋感到又内疚,又后悔,她恨不得开开门去叫有才,可是理智告诫她: 不能啊! 她为了有才的安全,不使他受到株连,她必须压抑住自己的感情,她相信,有才是能理解她的心意的。
在那度日如年的被隔离的日子里,婉秋不能回家,体弱多病的老母不能探望,姐姐、妹妹更不能团聚。唯有有才,成了她的亲人。婉秋在回忆那充满辛酸的日子时,曾说:
古人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依我说: ‘人到难时倍思亲’在不许回家的日子里,我得到了有才多少帮助啊!得到他多么大的鼓励啊! 他的诚恳、朴实,慢慢地感化着我,推动着我。”

青年男女间患难中的真挚友情,常常会发展成相依为命的爱情。为了感谢有才的知己,报答他的恩情,婉秋那被冰封着的心田终于解冻了,有才那颗闪着金子般光芒的心,他那炽热的爱恋的目光,终于点燃起婉秋爱情的火焰。
端午节前一天傍晚,夜幕刚临,有才来到婉秋房间,盛情邀请她道:“明天是端午节,再过三天又正逢我22岁生日,我妈说,要杀一只鸡,全家人一起过个团圆节,妈妈还包了不少粽子。我想请你到我家中过节,怎么样?”黄婉秋看见团里的人纷纷回家过节,她触景生情,思念亲人的情愫,充溢心中,巴不得身生双翅,飞回家中看望亲人,与亲人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她被“软禁”着,不经批准,不能外出。她心里空空落落,孤孤零零。有才特意来约,她喜出望外。但又一想,自己身处逆境,会不会给有才及其父母带来祸患; 即便能去,军宣队会批准吗? 她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地回答说:“请我?这……”有才深怕婉秋拒绝,他似乎看透了她的心事,又解释说:“你的一切我曾向我父母讲过,他们也很同情你呢! 家里又没有其他人,你放心吧! 你是知道的,我是个独生子。”看着有才那双明亮、期待的眼睛,婉秋感到心发跳,脸发热。她差怯地、慌乱地点了点头。有才见婉秋答应,他喜笑颜开,他告诉她:“我家住北门,比较远,又是农村,到时你可别见笑啊。”有才又沉思片刻,他接着说: “我明天下午4点在十字街那儿等你,然后我俩一起坐车去。”婉秋想十字街人多眼杂,一旦被熟人发现,就会招来危难,她打断有才的话说:“不! 你在十字街过去一站等我!”有才赞同地点了点头,甜笑着说: “明天见!”
何有才对婉秋答应去他家过节的事,同样是喜出望外的。他想向自己的意中人诉肺腑,向婉秋倾吐自己对她的爱情。他选择五月端午节,约婉秋到自己家,一则过个团圆节。如果他只身回家,让婉秋一个人留在那间小房中,他俩都不能过个欢快的节日,特别是婉秋,会非常孤寂、冷清、忧闷、凄楚。婉秋到他家,跟他一起与父母欢度节日,会使婉秋在节日之喜、天伦之乐中得到一种安慰,使她长时间被压抑的心胸稍微松快一下; 二则,他要向婉秋表达定情之意,他觉得自己再也抑制不住对婉秋的爱慕之情了,这种感情,象岩浆一样,在他胸中奔突,象火山即将爆发一样,他已到了不吐不行的地步,他认为,五月端午节,正是他向婉秋倾诉衷肠的良辰美景。婉秋对此也似有预感,她觉得,她与有才之间患难友情的堤坝,已快被冲破,爱情的瀑布即将奔泻而来。但她毕竟比有才年长几岁,生活上的坎坷,使她更能用理智来约束住自己的感情。有才走后,她又激动、又害怕。作为一个文静而又多情的姑娘,她是多么渴望有才与自己定情的美好时刻快快来临啊! 但是身处逆境的她,一想到自己是个 “黑线人物”,漫长的审查尚未作结论,她又不禁心惊胆战,一种潜伏着的不详的预感,使她不得安宁,使得她坐卧不安。
端午节这天的中午,婉秋怀着侥幸心理,到运动办公室去请假。为了能使运动办公室的领导准假,她不得不编造了“姑母有病,要去探望”的谎言。平生第一次昧着良心说假话,她感到惶遽不安。万万没想到那个领导信以为真,他考虑了一下说:“一定要按时回来!”准假啦!婉秋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但外表上又得装出有些沉痛的样子。
下午三点半钟,婉秋悄悄离开剧院,匆匆向目的地走去,不想刚走出离剧院不远的地方,看见有才在等她,她喜在心中,却装作生气地说: “谁叫你在这里等我的! 快走! 走小路,你走前,我走后,相距十丈以外。否则,我就不去!”有才连连点头,顺从地照做了,他走在前面十丈远的地方,不时回头看看婉秋。婉秋生怕别人看见,埋头跟踪有才,注意保持十丈距离,心里又紧张、又兴奋、又好笑。好不容易来到车站,上了汽车,婉秋有意不理有才,装出压根儿就不认识他一样。下了车,又走了一里多地的田间小路,已到了郊外,两个人才互相靠近,肩并肩地往有才家走去。
五月的田野,庄稼长得蓬蓬勃勃。小路两边,芳草萋萋,鲜花盛开,彩蝶双飞,蜜蜂忙碌。杨花柳絮,把春意撒满天地间。婉秋和有才走在田间小路上,只有这时,两个人才松了一口气,才敢脉脉含情地对视。婉秋笑着向有才解释刚才“冷淡”他的原因。有才打断她的话,反安慰她说: “不必解释了,我全理解。现在,我们可以自由啦!”婉秋感激地深情地看着有才,有才那英俊的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
有才家座落在漓江边,木房周围,绿篱环绕,绿叶叠翠,枝条相缠,环境十分清静幽雅。堂屋墙上,挂着很多病人送的匾。原来有才爸爸是个很有名望的老中医。两位老人热诚欢迎婉秋的到来,他们那饱经风霜的经历,那淳朴、忠厚的感情,使婉秋肃然起敬。两位老人也很喜欢婉秋,夸奖她不光长得俊,人品也很好,对她受到的风风雨雨,深表同情,一再表示:“欢迎婉秋常到家里来玩儿。”婉秋过了一个难忘的欢乐的端午节,她觉得两位老人就象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可亲,她不光深深爱上了有才,也深深爱上了这个家。
回来的路上,婉秋和有才都沉浸在初恋的兴奋、甜蜜之中,两个人都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有才老是用脉脉含情的目光打量着婉秋,在灿烂的晚霞的映衬下,婉秋显得格外美。“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他心目中,经历了种种风霜考验的婉秋,比她主演《刘三姐》时更可爱了。他鼓足了勇气,红涨着脸,羞赧地说: “大头,请允许我跟你讲一件事。”他顿了一会儿,看了婉秋一眼,婉秋用眼睛鼓励他讲下去。他憋红了脸,对婉秋赤诚地说: “我想帮你找一个比你小几岁的伴侣,你愿意吗?”婉秋心里清楚,有才说的那个比自己小几岁的伴侣,就是他自己。她打心眼里喜爱这个诚实、正直而又标致的小伙子。在她饱受磨难之时,是他向她伸出了援救之手;在她横遭迫害,无人敢理的情况下,又是他向她伸出了友谊之手; 在她受审查,靠边站的处境中,又是他真诚地向她求爱,她不把自己爱情花朵献给这样的人还献给谁呢?婉秋愿意的话已涌到嘴边,但她还是理智地问道:“你所介绍的那位比我年轻的男朋友,他可曾知道我目前的处境? 他可曾晓得我在团内有 ‘情敌’,而且有个别人至今正在参与整我? 另外,他可曾想过我今后的出路怎么样?有什么结果?”有才专注地听完婉秋的问话,毫不迟疑地、憨厚坦诚地说:“这些,他都知道。通过多年的工作、学习、接触,他深信你是个朴素大方、谦虚好学的姑娘,他知道你是个坚贞不屈的姑娘,他很敬佩你,你确实是他学习的榜样,你确实值得他爱一辈子!”婉秋激动万分,她诚挚地说: “有才,我愿意他作我的终身伴侣!”有才情不自禁地一下子握住婉秋的双手。两个人四目相对,情爱绵绵。两颗涨满着纯真爱情之心,终于紧紧结合在一起了。

八 患难相从


在那盛行“假大空”的年代,“诚则得咎”是常见的事。婉秋一向把对组织和领导的诚实汇报作为自己恪守的一条纪律。她从有才家回来后,就将自己与何有才定情的事如实作了汇报。没想到领导刚一听完,就暴跳如雷,粗暴地训斥道:“你竟敢在运动中谈恋爱! 真不象话! 你这是对抗运动,对抗审查! 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领导如此大发雷霆,大扣帽子,对婉秋真是当头一棒,在震惊之余,她才恍然大悟。有的领导,前不久还三番五次给她作媒人,要给他的“战友”、“老同志”提亲,婉秋都一一拒绝了。而今,婉秋与有才自由恋爱,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了,这不是出尔反尔吗?婉秋当然很不服气,她对这种两面三刀的领导的训斥,不予理睬。
第二天,领导召集全团大会,当众宣布: 因为何有才和黄婉秋在运动之中谈恋爱,撤消他合唱队及声乐练习召集人的职务,并勒令他二人写出书面检查。婉秋眼见有才如雷轰顶般搭拉下头,沉默不语,她心如刀绞,她后悔自己告诉领导,她没想到会给有才造成这么大的灾难。
过了规定期限,婉秋和有才都没有交上书面检查,领导又分别找他们谈话,软硬兼施,挑拨离间,非要把他俩拆散不可。但是,两个矢志相爱的情人,他们象刘三姐和阿牛相爱时一样,“刀切莲藕丝不断,水推船移岸不移。”在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面前,什么大字报的围剿,什么大会小会地攻心,都一个个地破产了。于是,领导更变本加厉地对他们进行迫害,先强行命令何有才到食堂去劳改,不久,又把他下放到一轻局染织厂,逼他改行。这对婉秋和有才这一对志同道合的热爱艺术的情侣,是最沉重的打击。婉秋和有才到运动办公室,愤怒质问他们:“为什么把一个青年演员下放工厂去劳动?”运办的领导冷笑说: “这是你们自食恶果!”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婉秋和有才依偎在窗前,阵阵寒风吹打着窗帘。他们望着茫茫黑夜,望着楼下那盏忽明忽暗的街灯。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发出低声的呜咽声。婉秋满腹辛酸,满腔悲愤。她耳边又响起了领导的 “永远不准你再搞艺术,不准你们结婚”的威胁,一时有些心灰意冷,她想: 若是那些整人、害人的领导当政下去,她和有才,还有什么活路,还有什么奔头啊!这漫漫黑夜,何时才到天明啊! 艺术的路,被堵死了; 爱情也将被破坏,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她脑子里闪出了死的念头,她要用自杀来向黑暗的、邪恶势力抗争! 想到这儿,她见有才正呆呆地望着夜空,凝神思考着什么。她悄悄地搬来一张凳子,垫高了脚,看了一眼三楼下的柏油路,闭紧了双目。正要纵身往下一跳之时,有才突然发觉她要跳楼自杀,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抓住了她的双脚,他苦苦恳求着:“大头,你不能这样! 你千万不能这样啊! 你要非自杀不可,那好,咱们一起跳吧!”“不行!你父母可只有你一棵独苗啊!”“你要自杀,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多冤枉啊!大头,你不能走这条路!”婉秋泪如泉涌,有才紧紧握着她的手,她痛心地说:“有才,是我害了你,毁了你的前途!”有才断然否定说:“不,不是你!是那些专门整人、害人的人!大头,坚强些! 我们要好好活下去,要相信党,相信群众。我们看那些整人害人的人能横行到几时,看他们有什么下场!”婉秋也觉悟到刚才一时想不开,要用自杀来抗争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她坚定地说:“我们要顽强地活下去!今后不管再有多大的磨难,我们也要挺住它,熬过去。我们的爱情,是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的!”
何有才被下放到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他的心却还在剧团的舞台上。他一面学习生产技术,一面坚持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参加业余宣传队的演出活动。他所在的厂离市里较远,要坐火车,但他和婉秋却心心相印。运办的领导多次威胁他二人:“想继续相好下去,结婚,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他们听了,硬碰硬地说:“我俩自由恋爱,是天经地义的;谁想拆散我们,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黄婉秋的“5·16案”,终因查无实据而宣布是假案,她所受的精神压力稍微减轻了一点儿,于是,她练功练得更来劲了,更刻苦了。看见别的演员参加各种节目演出,而她只能给人家叠衣、洗衣、打杂儿,她心里很难受,她多么渴望重返舞台为群众献艺啊!但运办的领导人、军代表却依然让她靠边站,他们说:“我们就不信培养不出第二个黄婉秋来!”
作为一名深受千万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黄婉秋与观众是息息相通的,她想着观众,观众也想念她。本团里排挤她,但桂林曲艺队却借走了她,要她演出文场剧《送农药》。婉秋异常珍惜这次演出机会。她一丝不苟地进行排练,精心设计了许多动作,虽然胃下垂病又犯了,但她仍以顽强的毅力,继续排练,曲艺队的领导和群众,对她认真排练的精神,都赞不绝口。
到区里去汇演的日子快到了,一想与阔别多年的观众又要在剧场相会,婉秋的心简直笑开了花。她专程坐火车到有才的工厂,把喜讯告诉了他,让他与自己分享这一快乐和幸福。有才也感到欢欣鼓舞,祝愿未婚妻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火车开动了,他站在站台上向婉秋招手,大声喊道:“我期待着你胜利而归的佳音!”
婉秋回到曲艺队,又听说《送农药》被选为优秀剧目,要拍摄电影,收入《南疆舞台红烂熳》。她和同台演员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家日以继夜地排练着,婉秋拍过电影,其他演员围着她讨教,她兴致勃勃地跟同志们讲解着,好不容易准备好一切拍摄影片的工作。突然,文化局通知下来,因黄婉秋的问题尚未查清,她不能参加拍电影。婉秋一听,如同一下子掉进冰窟窿一般,从头顶凉到脚跟,她的心也一下子冷却下来。回剧团后,她立刻找有才商定,准备结婚。
婉秋找到军代表和运动小组领导,要求开结婚证明。军代表气哼哼地说: “不行! 想结婚,没门儿!”婉秋又气又恨,可是“县官不如现管”,她也没办法。有才找厂里开证明,厂里说,剧团的军代表事先已打过招呼,不让给他开证明。他们很同情他,建议他找二轻局。有才两次到二轻局恳求领导,领导向桂林市委请示汇报,并提出应给婉秋和有才开证明的意见,市里的几位领导同意了二轻局的意见,并给婉秋的剧团下了通知,要他们给出证明。军代表机关算尽,虽又拖延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不得不给婉秋开了证明。
胜利啦! 当婉秋和有才拿到带双喜字的结婚证时,他俩高兴得热泪盈眶,他们的父母、亲人也奔走相告,人们都为这一对坚贞相爱的情人祝福着。结婚那天,虽然军代表在全团大会上宣布:“任何人不准参加黄婉秋和何有才的婚礼!”但是,许多同志还是偷偷地来祝贺他们新婚幸福! 婉秋和有才怕连累同志,尽量少发请帖,只发出了六十多张,结果却来了二百多人。看着四方来的客人,听着热诚的贺词,婉秋不禁联想起刘三姐刚到老渔翁家的情景,她不禁忘情地欢唱道:
多谢了!
多谢四方众乡亲,
我家没有好茶饭,
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有才也在众人的热烈掌声,与婉秋同声欢唱:
清澈的漓江水哟,
源远流长。
美丽的奇峰哟,
挺拔清秀。
这是我俩的爱情哟,
象四季的桂花永吐芬芳。
连就连,
我俩结交定百年。
哪个就是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一曲曲悦耳的山歌,伴随客人们的欢声笑语,在圆月高悬的夜空、在丰收在望的田野、在景色秀丽的漓江边,回旋荡漾。有才的老父,虽年逾六旬,也禁不住表演了两路民间武术。婉秋的母亲、婆母也都不住地流着幸福、欢乐的眼泪。婉秋和有才尽情地唱啊,跳啊,完全沉醉在新婚之夜的欢乐、甜蜜之中了。
患难夫妻的婚后生活是很美满的,但是,迫害仍如影子一样跟着婉秋和有才,使他们的婚后生活笼罩着一重重不安定的阴影。有才家离市中心很远,坐完公共汽车后,还要走两里田间小路。上下班时,婉秋总是来去匆匆,特别是晚上,婉秋在服装组叠服装,要到深夜十点多,有才很不放心,每天晚上都来到剧场接妻子回家,不管风吹雨打,天寒地冻,他总是早早来剧院门口等着。有才家较偏僻,晚上时常有人作案,抢劫、强奸、斗殴一类事时有发生。夫妻二人提心吊胆,深怕碰上流氓歹徒。婉秋根据团里象她这样女同志都已解决房子的事实,她也向团里提出要间房子的要求。军代表却横不讲理,断然说:“不行!别人是别人,你是你!”婉秋又提出能否把厨房边一个年久失修、阴暗发霉、老鼠横行的小柴房给她,只要能放一张床就行。军代表冷笑着刁难道:“公用柴房怎能给你呢?”婉秋明知他是有意打击报复,在住房上卡自己,却又无可奈何。夫妻二人仍旧奔奔波波。一个深冬之夜,漆黑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有才来接婉秋的路上,衣服被雨水淋湿,他冻得直打哆嗦,想进到剧场后面避避风雨,管理剧场的同志却撵他出去,他颇难为情地悄悄告诉有才:“请你原谅!今天是军代表叫我们来撵你走的。”有才听了,肺简直都要气炸了。他为了不给管理人员造成麻烦,只好走出大门口,顶着凄风苦雨,躲在屋檐下等婉秋下班。当时,婉秋在许多老干部和团员的要求下,已能演一些配角。一等戏散场,她急忙脱下服装,一边匆匆忙忙走出剧场,一边用手绢儿擦脸上的油彩。见丈夫被雨淋得象落汤鸡一样,她又心疼又感动又难受,心里翻涌着苦辣酸甜的滋味。为了赶上10点钟的末班车,夫妻二人挤出散场的熙熙攘攘的观众,向车站飞奔。这时,雨下得更大了,车站上十分拥挤,有才好容易把婉秋刚推上车,汽车就开动了,透过车窗和蒙蒙雨幕,婉秋见有才向她招手,高声喊道: “下车等我!”婉秋心里一热,泪水模糊了视线。
婉秋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刚过了产假,就上班了。团里要她参加歌剧《海霞》的排练和演出。婉秋以深夜回家不安全,而团里又不给房子为由,拒绝接受任务。军代表十分震怒,声称要把婉秋调离剧团,只是由于老团长极力反对,市领导也不同意,军代表整人的算盘才没得逞。剧团创作组的一位同志很同情婉秋的境遇,很理解她如此“违抗”是万不得已的苦衷,主动提出把自己的住房让给婉秋。婉秋感动落泪,她决心排好戏来报答同志们的关怀。
在工宣队和军宣队撤走后,一些婉秋的老上级开始恢复工作,他们深知,婉秋是一个品洁艺精的表演艺术家,有才是一棵好苗干。他们很快为婉秋夫妻落实了政策,为他们平了反,为黄婉秋恢复了名誉,何有才回团的要求也得到了批准。夫妻二人,获得了解放与新生。经历了重重磨难,他们更坚强了,更成熟了。

九 重返人间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10年浩劫的祖国艺术园地,如枯木逢春,日日复苏,新枝鲜叶,蓬勃生长,香花重放,分外妖娆。
恢复了艺术青春的黄婉秋,日日夜夜都在内心深处呼唤着《刘三姐》的英灵,呼唤着“歌仙”刘三姐重返人间。无数热爱刘三姐的观众,也都在企盼着刘三姐重返人间。
有一天,黄婉秋在上班的路上,突然听到了梦魂萦绕的《刘三姐》的歌声:
你歌哪有我歌多,
我有十万八千箩,
只因那年涨大水,
五湖四海都是歌。

婉秋循声觅去,激动的心情,如春潮翻腾,泪水扑簌簌地涌流不止,刘三姐的形象在眼前浮现了出来,婉秋象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亲昵地呼唤着刘三姐的名字。啊,那歌声竟是从华侨居住区飘出来的。婉秋心有余悸地想:“这些侨胞真胆大呀?他们是从哪里找出一张《刘三姐》的唱片的呢?”侨胞们看见了婉秋,都欣喜地向她点头致意。
回到剧团,婉秋看见全团上下,一片欢腾,大家围在收音机旁,激动地听着,有不少人热泪盈眶,人们奔走相告:
“《刘三姐》解放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电影《刘三姐》的歌曲录音了!”
人们欢呼刘三姐重返人间,剧团沸腾了,不少与婉秋同台演出 《刘三姐》的演员,纷纷与婉秋热情握手、拥抱,有不少观众还燃放鞭炮,欢庆《刘三姐》的新生!
欢欣鼓舞的人们立刻找来剧本,连夜翻印、排练,只用了二十来天的时间,就重新上演了。
黄婉秋重演《刘三姐》的消息,成了桂林市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观众如潮水般地涌向剧场,售票处排着长长的队伍,许多人为了买一张票,排了几个小时。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也争先来看。当字幕上一打出黄婉秋的名字时,台下就爆发出长时间的雷鸣般的掌声,婉秋在幕后,听着那一阵阵震撼心灵的掌声,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为刘三姐重返人间而欢欣,为自己获得第二次艺术生命而欢欣。演出的情景,尤为动人,观众欢声雷动,掌声时起,群情沸腾,台前一个个的照相机的闪光灯不停地闪烁。演出刚一结束,许多外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争先上台来握手,签字,祝贺她演出“不减当年!胜似当年!”婉秋眼里涌满了幸福的泪水,谢幕八、九次,观众仍欢呼着她的名字,欢呼着刘三姐的名字,久久不愿离去。
一个演员的青春是有限的,但是,其艺术形象的青春却是无限的。黄婉秋用她青春的热血哺育了刘三姐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她的艺术青春与刘三姐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将永放光彩,将永远给人留下美好的记忆。电影《刘三姐》和歌舞剧《刘三姐》第一次在全国上演,在全国一时掀起了“刘三姐热”,贺信如雪片般从国内外飞来。来访的记者也络绎不绝。人民的演员人民爱,婉秋走到哪里,那里的男女老幼就亲昵地呼唤着她和“刘三姐”的名字,婉秋的心,完全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之中了。一部电影、一个戏剧,能象《刘三姐》那样使观众百看不厌的,是少见的。一个曾九十九次观看《刘三姐》的观众,每看过一遍,就写一篇观后感。这位“刘三姐迷”在第九十九篇观后感中激情满怀地写道:
今天是我第九十九次观看电影 《刘三姐》 了,尽管我已经背得下每一首曲子,每一句话。只要一闭上眼睛,黄婉秋所表演的感情、动作都历历在目,可仍觉得今天是第一次看一样,仍觉得电影的新鲜,这么动人,甚至常常把自己忘掉了是坐在电影院内的观众,而把自己当成了剧中人,与电影中的乡亲们一道唱起山歌来,以致周围的观众都奇怪地望着我,以为我是疯子。是的,我是疯子。我为中国有这样的艺术而疯,为中国有这样的山水、音乐、演员而疯。

象这样如醉如痴喜爱《刘三姐》的观众,真是成千上万,象这样为祖国有“这样的山水、音乐、演员而疯”的“刘三姐迷”,真是数不胜数,有守卫边防的解放军战士,有大兴安岭的伐木工人,有天山脚下的兄弟民族,有雪山脚下的藏族姐妹,有高原上的农民,有草原上的牧民,有人民教师,有祖国的花朵,……他们都同声称赞 《刘三姐》不愧是 “山歌片王”。
在香港、九龙、澳门和南洋各地上映的盛况更是空前热烈,许多影院都打破了售票纪录,有的影院还为《刘三姐》设制了免费旅游桂林的幸运奖: 每三天的影票中,有幸买到六个号码者,可免费赴桂林观光。黄婉秋亲自接待了不少的“幸运儿”。这些“幸运儿”都把拜访婉秋,和她合影留念看作终生的最大荣幸。一位香港同胞在来信中说:
我们全家看了六场《刘三姐》,深深地为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桂林山水所感动,也被你的演技所迷惑了,我们在想,这到底是你使山水更美?还是山水、歌声及人在一起美?另外,我们又想,“四人帮”横行祖国大地,糟塌了多少好演员的青春啊! 我们全家由衷地祝愿你早日登上舞台和银幕,使我们了解和看到你的今天。

在国外,特别在东南亚各国,《刘三姐》也都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在新加坡,第一次放映长达百日,上座率一直是爆满。时隔16年后,第二次同时在十家影院放映,46天盛况不减,打破了美国影片《飘》的卖座纪录。在马来西来、印尼、印度等国,均被誉为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有的国家选其为“世界十大名片”之一。在日本,《刘三姐》的唱片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日本前外相园田的夫人看了《刘三姐》,赞赏备至,她对许多日本朋友都说:“去中国一定要去桂林,去桂林一定要看《刘三姐》,看《刘三姐》一定要看黄婉秋。”
《刘三姐》在中外广大观众中享有的盛誉,说明了它的确不愧是“山歌片王”,是祖国艺术宝库的瑰宝。人民群众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也是文艺作品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最有权威的评判者。《刘三姐》在人民群众中扎了根,黄婉秋也在人民群众中扎了根。《刘三姐》艺术生命力是永久不衰的。黄婉秋的艺术青春将永放光华。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