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李清照传记/李清照传记:空梦长安

李清照传记:空梦长安

空梦长安往事只堪哀,身为大宋的子民,面对国仇家恨,终究无能为力,有志者会在危难中奋起,而大多数人,都只能在变幻的尘世浪涛中沦陷。南宋的建立,是所有人的希望。他们以为,大宋千秋万世,总有一天,会让施恶者加倍偿还民族血泪的代价。清照则用笔去书写她的民族气节和雄伟的气概,我们能看到她慷慨豪迈、刚烈率真的另一面。胡仔在《苕溪渔隐后集》引《诗说隽永》里道:“今代妇人能...

空梦长安

往事只堪哀,身为大宋的子民,面对国仇家恨,终究无能为力,有志者会在危难中奋起,而大多数人,都只能在变幻的尘世浪涛中沦陷。南宋的建立,是所有人的希望。他们以为,大宋千秋万世,总有一天,会让施恶者加倍偿还民族血泪的代价。

清照则用笔去书写她的民族气节和雄伟的气概,我们能看到她慷慨豪迈、刚烈率真的另一面。胡仔在《苕溪渔隐后集》引《诗说隽永》里道:“今代妇人能诗者,前又曾夫人魏,后有易安李,李再赵氏时,建炎初从秘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宋高宗一路南渡江南,仓皇狼狈,却还是自由身,不需受人凌辱,如此尚感受到江南吴淞江水的寒冷,可怜被俘虏北去的徽宗、钦宗等人,不仅要承受苦寒之地恶劣的环境,还要忍受金人百般的折磨。这一句实际上是嘲讽宋高宗等人懦弱胆怯,偏安一隅,罔顾父兄和族人的生死安危,还有收复河山的重任,无所作为。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宰相,西晋灭亡后,贵室士民亦是纷纷南渡,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各南渡而来的名士,逢天气晴朗之时,都会相约来到新亭饮酒对诗。周侯在座中慨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风景与往常一样,山河却已变换易了主。大家想起故国情景,不禁相对落泪。王导见此情形,愀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他说,大家应当共同合力,辅助效忠王室,北伐收复故土,何需像楚囚那般垂泪相对?王导这番言辞慷慨激昂,是想一扫南渡士人那种失败主义的情绪,振奋人心。不气馁,是成大事的首要条件,若是行动前已经败给了自己,更别谈完成收复故国的大志了。

刘琨则是与王导同时代的东晋名将,著名的“闻鸡起舞”说的就是刘琨与祖逖二人满怀义愤,有志报国,每听到鸡鸣,便起床练武,刻苦发奋,自强不息。西晋灭亡后,刘琨积极参与了复国的战争,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发展生产,加强防御,成为晋朝在中原仅有的几个存留抵抗势力之一。唐代诗人杜牧曾赞其曰:“晋阳十年公走日,神州陆沉分南北。玉树著土何人哉!空对汗青仰风留。”

清照引此两句诗是在呼吁南渡而来的大宋士人,不要一味沉浸在丧国的失败情绪中,妄自菲薄,胆小怕事,要像王导一样奋起抗争,而留在北方的宋朝残余势力,也要坚持下去,像刘琨一样忠贞守节,一起为收复国土而战。

当时的形势到底如何?清照何以表现出这样的不安与焦虑?

宋高宗即位后,不听众官的劝谏,不愿返回故都开封。他起先还雄心勃勃,要北上伐金、收复故土,所以任用李纲等主战派,召集军队,整顿军容,欲要即有一番作为。可惜宋廷的君臣似乎习惯性对金军有所惧怕,特别是经历过靖康之难的人们,总抵不过金人炽烈的气焰,不战而败。宋高宗撤去主战派的权职,开始重蹈父兄覆辙,一味退避妥协,一心求和偏安。

清照身在江宁,亲见高宗的政治态度,心有愤愤难平。此时,赵家却踏上了青云之路,赵氏三兄弟相继复官,明诚被起任为江宁知府,拜四品。本依古制,母亲死后三年,子女需堂前守孝,是不得任官的。可是当时南宋刚刚建立,根基尚不稳,而大量有用之才或牺牲于靖康之变,或被俘虏北上,朝廷急需大量的官员办事。江宁是南北对峙的第一线重镇,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任明诚为江宁知府,也可见高宗对他的信任。

在江宁,明诚与清照夫妇二人度过了短暂的一段安定的生活。只是,清照心里明白,一切已经不复以往了,经历过家国破碎、仓皇逃难的种种变故,颠沛辗转,前尘的往事如千年裂帛,书写的诗赋渗着点点泪痕,叹息低回。她不再是那个天真纯粹的姑娘,也不再是一心盼君归的思妇,现在的她,心怀着国事,融了满眼悲伤的风尘。

宋人周煇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卷八中有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清照每当大雪纷飞的时候,都会头顶着斗笠,身披着蓑衣,登上城楼举目远望,寻觅作诗填词的灵感。每得一好句,都会邀请夫君明诚一同唱和。此时的明诚,身负朝廷重任,公务繁忙,实在也没有太多闲时,再是他的文采远不及清照,费尽心思也对答不上。明诚每每苦恼于此。

在文客士人中,登高觅诗,是雅士之兴,心有闲情所为。也许清照本意亦是如此,觅诗以遣愁,奈何登高眺望,眼中尽是北方沦陷的故土,所以笔下也只有忧国之思了。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

此篇在《花草粹编》等籍中题为“上巳召亲族”。《后汉书·礼仪志上》把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定为“上巳”,魏晋之后改定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会到水边洗濯,以祈去灾得福,《周礼》中道:“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清照的这首《蝶恋花》正是写在建炎二年(1128)三月上巳之日,明诚刚任江宁知府,许多一同南渡而来的亲友闻讯纷纷前来道贺。明诚与清照便设宴款待众人,席间,竟没有把酒欢畅的感觉,反倒郁郁的情绪浓重。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夜漫漫,思情恹恹,她的心中沉郁苍凉。如此的深夜,绾不起那些无法言说的忧伤。梦里,依然是那个繁华富饶的地方,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她看见自己笑意盈盈地站在那个安乐太平的年代,掬一把月光,默默把万丈桃花织成华丽的词篇。那些日子,真好……

“长安”本指的是汉唐的京城,今陕西西安,多泛指为“国都”,清照此处便说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恍惚间,缎缎红绸剪成一叶叶无依的浮萍,在水中影影绰绰,仿见流光碎影的痕迹。细细辨认,却仍是物景全非。前朝的烟云,已经不起一丝轻风,留下满怀的怅惘和悲痛,犹如一把利刃,插在每一个宋人的心上,血迹斑斑。

清照起笔便点明了思国的情怀,空梦成忆,再见故国十里桃红,青山未老,江水未竭,却一任金人践踏。南宋君臣一味避敌退让,偏安江左,包括清照在内的众宋民回乡之日遥遥无期,更让人痛心不已。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今年的春依然明媚,陌上芳华盎然,大自然的扉页上描摹着锦绣之色,浮光掠影,张扬如旧。此时此刻,花月应该相互映衬,方不负这浓烈的春光。所以,清照与明诚才作了主,设下家宴,希望能借节日里的团聚,暂去众人心中阴霾,稍得欢颜。

上阕末句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阕一入手,便具体到宴会的场面。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这是为掩心里惆怅所道出的话吧?并不隆重铺张的家宴,简单朴素的菜食。上巳之日,没有杯盘狼藉的喧闹,也没有曲水流觞的雅兴,不过草草而宴。但是席间酒酿醇美,梅子酸甜,也正恰合了大家的口味,此处也都没有外人,皆是南渡而来的北宋遗民,不妨举杯畅饮,一解离乡的愁怀。“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便好……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关于插花,欧阳修在《洛阳风俗记》中有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插花是北宋的风俗,此时清照已是酒过几分醉,却劝告自己莫要像过去在故乡那样“醉里插花”以讨趣,徒增伤悲。而且,自己芳华已去,明显看到岁月在鬓间的痕迹,再去插花,恐要遭花的嘲笑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春也阑珊,人又老了一岁,不知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家乡去插花赏春?清照思及此,不禁惋叹……

一阕离歌,唱了千千遍,遗落了满地的哀伤。

故国的一山一河、一日一月,随着流年蹒跚而去。刻在心上的模样,竟然越来越清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