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红楼梦/红楼梦:薛宝钗因何唱高调

红楼梦:薛宝钗因何唱高调

第四五三问薛宝钗因何唱高调大家填词咏柳絮,众人看罢林黛玉和薛宝琴的词后,薛宝钗说:“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于是便有她那一首极其著名的《柳絮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
第四五三问

薛宝钗因何唱高调

大家填词咏柳絮,众人看罢林黛玉和薛宝琴的词后,薛宝钗说:“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于是便有她那一首极其著名的《柳絮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一首词,已经有人指出,出自一首宋人咏风筝的词,其词如下: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里我不想讨论曹雪芹是否借鉴了这一首宋人的词,那根本无法讨论,因为古往今来那些意旨、词意相近的诗词简直太多了。不过这一回书写罢众人咏柳絮之后,就写众人放风筝。曹雪芹由此想到一首宋人咏风筝的词,加以改造升华,送给薛宝钗,也不是没有可能。我这里感兴趣的是,这一首词究竟含有什么意蕴,它表达了什么。

周汝昌先生在“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下加注说:“此宝钗结局之谶也。”另一位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其名著《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也这样分析这首词的含蕴:“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姻’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所以,宝钗最终仍不免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两位先生的意思相同,都以为这首词也和书中其他诗词一样,具有“谶语”的作用,它预示着薛宝钗最后的命运。而这个最后命运,两位先生的意思也相同,都是“随聚随分”。不过蔡义江先生进一步指出所谓“上青云”,乃指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我们说薛宝钗最终与宝玉结婚而又分离,这应该没有疑义,因为有第五回《红楼梦曲子》为证。可是他们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结合,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分离,则始终不得要领。

我觉得此词当有显、隐二义,显义在于写出了薛宝钗的当下心情,隐义则暗指薛宝钗的未来命运。

先说显义。

薛宝钗自己说得明白:“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她不是看不到柳絮的轻薄无根,而是故意要将它说好,为什么呢?这与她的当下心情有关。此时的薛宝钗,在贾府的地位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变化开始于薛宝琴进入贾府。薛宝琴一进贾府,贾母就命王夫人认了干女儿。薛宝琴本来是薛家女儿,与王夫人没有半点联系,这一认干女儿,就成为一家人,较之薛宝钗反更亲了一层。紧接着在第五十回,贾母就有了为贾宝玉提亲的意思,薛姨妈不得不告诉她已经许了梅翰林的儿子,王熙凤也凑趣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却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家,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是一位再精细不过的老太太,她此时未必当真想为贾宝玉提亲,她只是借此委婉地向王夫人、薛姨妈表示,在贾宝玉的婚事上,薛宝钗并非她属意之人。金玉姻缘,薛夫人已经向王夫人说过,薛宝钗也知道,贾母不会不风闻一星半点儿。但是林黛玉是她亲女儿遗下的孤女,她是林黛玉唯一的监护人,林黛玉将来嫁到谁家,都是没有家的孤女,如果受到欺凌,没有人为她说话。她只有嫁给贾宝玉才是最佳选择。在这个问题上贾母的立场是坚定的,因此她才会借薛宝琴进府,很及时很适时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因此在第六十六回小厮兴儿才会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却是再无不准的了。”那时贾府上下都已将宝、黛婚姻视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主其事者便是贾母。自此之后,薛宝钗的地位便有了微妙的变化。我们看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节,众人的座位就极有讲究:“贾母……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仍撤了放在他四人席上,算他四人是跟随贾母坐的,故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西边一路便是李纹、李绮、宝钗、岫烟、迎春姊妹等。”在这里宝、黛、湘、琴地位最高,与贾母一桌,薛宝钗则只能与其他姊妹一样看待。可是我们看第三十八回史湘云举办螃蟹宴时,“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不过虚设坐位。”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此前薛宝钗始终享受的是最高级待遇,可是到了第五十三回,贾母悄悄将薛宝琴顶替了薛宝钗,薛家姊妹反正有一个在老祖宗身边,谁也说不出什么,可是其中意味却惹人深思。于是就连薛宝钗自己也对薛宝琴说出了这样的话:“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这段福气,你到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我们知道,薛宝钗有“内热”之症,需要用“冷香丸”加以克制。“内热”即欲望,这位姑娘和其他任何花季少女一样,对于人生有许多美丽的憧憬,有许多梦幻,也许比其他人来得还更强烈一些。但是她又是一个封建礼教训练出来的典范淑女,她要时时用封建礼教的规条约束自己,那一种矛盾在心灵深处的交战,会比林黛玉等人来得更痛苦。林黛玉还可以尽情抒发女儿的悲苦,她连这个都不能。她明明对于贾宝玉有一种情愫在,可是却不敢明言,要施以克制。可是自己克制是一回事,被别人否定、漠视是另一回事,那不仅牵涉情感,也牵涉自尊。于是她的内心便也有着对于女儿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悲苦与渺茫。但是她毕竟是薛宝钗,不是林黛玉。林黛玉可以把这种悲苦直接说出来,她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偏要唱出一曲极其乐观向上的歌声,借以掩盖内心的愁苦,消弭无助的迷茫。所谓“送我上青云”,未必是指与贾宝玉的恋情,只不过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空茫而无奈的希冀而已。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