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红楼梦/红楼梦:薛宝钗为何不笑

红楼梦:薛宝钗为何不笑

第二六〇问薛宝钗为何不笑上文说到贾府众人的一场开怀大笑,几乎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都已写到,可谓曲尽其妙。可是读者如果再认真阅读一下,数一数里面写到的人,就会发现,有两个人没有写,一个是李纨,一个是薛宝钗。这一席早餐没有李纨和王熙凤的席位,李纨必然要和王熙凤一样在贾母身边伺候着,可是书中却没有写她的反应。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的身份是寡妇,不宜像众人那样笑得顾头...
第二六〇问

薛宝钗为何不笑

上文说到贾府众人的一场开怀大笑,几乎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都已写到,可谓曲尽其妙。可是读者如果再认真阅读一下,数一数里面写到的人,就会发现,有两个人没有写,一个是李纨,一个是薛宝钗。

这一席早餐没有李纨和王熙凤的席位,李纨必然要和王熙凤一样在贾母身边伺候着,可是书中却没有写她的反应。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她的身份是寡妇,不宜像众人那样笑得顾头不顾脑。二者她为人厚道,反对王熙凤、鸳鸯如此戏耍刘姥姥,当俩人商量如何拿刘姥姥取乐儿时,她就说:“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小孩子,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因此她不笑自在情理之中。

可是薛宝钗为何不笑?虽然书中没有明写她没有笑,可是如果她确实笑了,哪怕是莞尔微笑,曹雪芹也定会写到,只有她确实没笑,曹雪芹才会略而不写。若说是因为她平素就端庄稳重,不苟言笑,可是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哪一个不是端庄稳重之人?她们都笑得那个样儿,宝钗为何掌得住?何况她平时虽然端庄稳重,却并不是不苟言笑之人,而是极随和的,与谁都有说有笑。唯一的解释是她觉得那并不可笑,这在后面的第四十二回可以找到注脚,在那里面她说:“所以昨日那些笑话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没味”也就是“没意思”,既然没意思,还笑个什么。以薛宝钗的冰雪聪明,不会看不出这是王熙凤、鸳鸯的主意,不会看不出刘姥姥这样做无非是要取悦贾母,取悦贾母的目的无非是要多得些银子东西而已。她因而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可问题是如果她没笑,曹雪芹就明写唯独薛宝钗没有笑岂不极好,省得再让人去猜她为何不笑。

大家印象中,曹雪芹用笔工细至极,每一事件,几乎都要把在场人物一一写到。可是稍微细看就会发现,在这种工细描写中,自有严格的取舍标准,该写的写,不该写的一笔不写,这是曹雪芹用笔的一大特点。这样用笔一来是避难就易,可以省却许多笔墨;二来也可为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工细不等于板滞,曹雪芹用笔在工细之中正有许多变化、灵动之处,这种灵动变化便要到这种细微之处去寻找。众多《红楼梦》续书的作者都无法达到曹雪芹的水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曹雪芹这种变化莫测、灵动异常的用笔之法。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看一下曹雪芹的这种用笔之法。

一个是金钏儿之死,曹雪芹着重写了薛宝钗的善体人意,写了她圆熟的处世技巧,可是却没有写林黛玉。金钏儿之死是一件大事,贾府上下皆知,林黛玉岂能不知道?既然知道,必然会有所反应。可是我们替作者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何来写林黛玉的反应?写她同情金钏儿,指责王夫人?这与她的身份地位绝不相符。试想一个外甥女儿怎么会去指责舅母虐死侍婢?那么让她也来安慰王夫人几句,甚至替王夫人办理一些善后事宜?那她岂不成了薛宝钗第二?她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别就消失了。所以,曹雪芹干脆就一笔也不写林黛玉的反应,让读者自己去猜。

第二个例子是宝玉挨打之后,曹雪芹详写了林、薛二人的不同表现,正式揭开了宝、黛、钗之间的恋爱关系,同时描写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等人探望贾宝玉,对于李纨和贾氏三春,则只用“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向怡红院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一句话轻轻带过。这里面只有一个人没有写,就是史湘云。按说史湘云对贾宝玉的关切不亚于林、薛二人,宝玉挨了打,她自然应该也有一番迥非常态的表现。可是书中只在宝玉挨打之后,抬到贾母之处,写道“此时薛姨妈同宝钗、香菱、袭人、史湘云等也都在这里”,只在这里提了一下史湘云,以后就再也没提她。更让人奇怪的是,当贾母众人看罢贾宝玉要出园子时,却看见了史湘云:“忽见史湘云、平儿、香菱等在山石边摘凤仙花呢。见了他们走来,都迎上来了。”然后就是史湘云跟了她们一起去吃饭。

贾宝玉被打到这个份儿上,林黛玉当时就哭得“两个眼精肿的桃儿一般”,当天晚上又一夜未睡。薛宝钗也因贾宝玉和哥哥怄气“整哭了一夜”,史湘云居然像没事人一样在园子里面摘凤仙花儿?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林、薛二人是单独来探望贾宝玉,贾氏三春是和李宫裁一同探望贾宝玉,那么史湘云也必会单独来探望贾宝玉,她绝不会不来,也定会有一番表现。可是曹雪芹却偏偏一字未提。其实这是一种“不写之写”,好比书法、绘画中的“计白当黑”。曹雪芹本意是想利用探望贾宝玉正式揭出宝、黛、钗的三角恋爱关系,如果让史湘云掺和进来,就会搅乱主线。更重要的是,一些论者根据旧日传闻,主张史湘云后来是和贾宝玉结为贫贱夫妻,仅就这一段“不写之写”,我们就大有理由怀疑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如果史湘云果真与贾宝玉有着今世姻缘,曹雪芹不会不利用这个事件描上一笔。再结合金陵十二钗册子中史湘云的判词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红楼梦曲子》中写她是:“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她的最终结局应该是短命而死。这个“不写之写”居然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内容。

由此看来,此一回中不写薛宝钗的反应,也属于这种“不写之写”“计白当黑”的惯用手法,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大发明,贯穿于书法、美术和小说当中,在当今的小说创作中,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