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徘徊在规范之外》
五、徘徊在规范之外
——贾宝玉的心路
我所说的《红楼梦》表达了反思伦理型文化,向往审美型文化的朦胧意向,主要表现在贾宝玉的另类言行和痛苦体验之中。如果不计那些大量的考证性文字,那么关于贾宝玉的各种议论便是红学史中篇幅最多的了。这位一贯喜欢和女孩子厮混的怡红公子,或许真如贾母说的是投错了胎的丫头,因此可以任人打扮:索隐派以诗人想象猜测他是清初词人纳兰成德甚至是清世祖顺治皇帝;新红学以史家的严谨力图考证他就是作者本人;20世纪中叶以后,贾宝玉又被分配到阶级斗争的框架中,俨然成了反封建的斗士和先驱。从作者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文学人物的原型,在虚构想象中发现作者的自传成分,以现实需要推论古典形象的社会意义,这几乎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模式。在认可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今天,我们充分意识到,文学文本完全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实现方式,而没有一种阅读、一种诠释能穷尽其全部意义。由于每个读者都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充实文本的空白点,因此文本的意义是无穷开放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红学史上三大流派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可以也应当申论的是,现行的解释大多无视贾宝玉作为文学人物的完整存在和有机生命,或平面罗列几个特点而自相矛盾;或抓住一种倾向以偏概全;或是以阶级分析来论述他的思想;或是从政治态度来判断他的价值,总之是很少真正深入到贾宝玉的心灵世界,在其现实感性的具体遭遇中全面理解阐释这个人物。借用现代诠释学的术语,就是尚未实现解释者和文本之间“视野融合”。
有鉴于此,我这里试图对贾宝玉作一新的解释。首先是在审美感受的领悟中重建贾宝玉心理的结构模式,然后从具体的历史/生存条件追溯这种心理结构的所由成形,并用心理/逻辑的方法推导其发展转化,及其在特定时空中的当然归宿。希望这样能够比较清楚地呈现出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为表述方便,本书从发生学的角度把贾宝玉的心理分为四个相互渗透、融合推进的过程渐次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