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立方不误焉(清·杨乘六《临证验舌法》) 1419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立方不误焉。(清·杨乘六《临证验舌法》)舌诊不仅对临床辨证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遣方用药也有重要价值。以舌辨别虚实:凡舌质坚敛苍老,舌色浓深,舌苔垢腻或堆积,病属实证;凡舌浮胖娇嫩,其色浅淡,舌苔剥... 继续阅读
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清·陈念祖《医医偶录·望闻问切论》) 1420 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论。(清·陈念祖《医医偶录·望闻问切论》)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脉象变化可反映脏腑气血的情况,为判断疾病性质提供依据。但对于脉诊的价值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随意夸大它的临床意义。那种认为病家不用开口,单凭切脉便可诊病的说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只有望、闻、... 继续阅读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素问·热论》) 1169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素问·热论》)巨阳,指太阳经脉。在三阳经中,太阳经位于最表层,为人身之藩篱。若感寒,太阳经首当其冲。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连风府穴,与督脉相通。督脉总督全身的阳气,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而诸阳经皆归其统摄。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 继续阅读
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清·高世栻《医学真传·六淫外感》) 0109 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清·高世栻《医学真传·六淫外感》)所谓六气,是指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所谓六淫,是指风、热、湿、火、燥、寒。六气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六淫则指自然界的六种能够致人于病的气候。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淫是相感应的。高氏认为,天有... 继续阅读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脏别论》) 0460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脏别论》)患病者如果拘泥于巫术、鬼神,那就难以同他们谈论高明的医学理论;对厌恶针灸一类疗法的人,就难以同他们谈论精巧的医疗技术。《内经》此语闪耀着光辉的无神论思想,强调医学技术的实践性、先进性,不能与落后的陈腐观念相调和。... 继续阅读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清·叶桂《温热论》) 2470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清·叶桂《温热论》)治疗温病的救阴、通阳与杂病有所不同。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于滋补阴血,而在于生津清热,以防汗出过多或热灼伤津;通阳的目的不在于温补阳气,而在于通利小便,以宣达气机,使病邪从小便而出。这两种治法的使用,前者尚易,后者颇难... 继续阅读
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2246 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而新血不生,则旧血亦不能自去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吐血一证,多由胃络受损,血溢胃内,以致胃气上逆,血随气逆,经口吐出。血出之后,若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留积体内,而为瘀血,则会妨碍该处气血的正常运行,以致局部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滋养,即所谓“新血不生”... 继续阅读
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2247 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血行脉中,周流全身。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便会导致血瘀。出血之后,多有瘀血留于经隧内外,阻碍正常血液对病变部位的滋养和复生。虽用补血之品,却于新血无所裨益,徒使瘀血留而不去,出血亦难遏止。因此,对于瘀血及癥瘕所致出血,往... 继续阅读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0550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适量地饮酒可以舒筋活血,于人无害,但饮酒过量,则会出现不能自制的失控现象,如胡言乱语,神志昏乱等。喜乐是人的七情之一,适度的喜于人身心有益,但喜之过度,也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出现一些反常的精神情志变化,如惊狂、悲泣等。所谓... 继续阅读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南朝宋·陈延之《小品方》) 1235 灸不三分,是谓徒冤。(南朝宋·陈延之《小品方》)用于灸法的艾炷如果不到三分直径的大小,灸了作用不大,那可说是徒受灸灼之苦。这是指古代常用的直接灸法,艾炷不能小于三分。灸后要达到灸疮化脓,才能起良好的防病治病作用。《明堂灸经》就说:“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说的都是... 继续阅读
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 1152 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得散。(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针刺的深度,除决定于所刺穴位的解剖学特点外,也要考虑到病程的久近这个因素。如久病可在可刺深度范围内予以适当深刺和久留针,以祛除隐伏之邪。留针是指将针刺入穴位行针施术后,再留置一段时间。... 继续阅读
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邵新甫按) 1902 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邵新甫按)虚、损、劳均指元气虚弱、脏腑亏损所致多种慢性疾病。古人云“虚者可补,损者难复”,提示虚者尚属病轻,损者便为病重。《内经》有“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治法,说明损与劳有一定的区别。按此条所云,机体亏损程度由轻至重,... 继续阅读
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衰(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 1469 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衰。(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久泻属虚,其中尤以脾肾虚衰为主。一般久泻者先必脾气虚,渐而脾阳衰,最终损及脾阳之根肾阳,遂成脾肾阳虚之证。肾阳虚损则温煦无力,命门之火不足,故不仅不能助脾胃之运化,相反阴寒更盛。以致五更时分,脐腹作痛,肠鸣泄泻,并见形寒、肢冷、... 继续阅读
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心腹痛》) 1904 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心腹痛》)就疼痛的虚实而言,一般久痛者多正气虚,而暴痛者多邪气实。以腹痛为例,病程长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或发作有时,痛时喜按,或得食、得温则减的,多为脾阳不振,脉络失于温养,或中气不足,水谷运化迟缓所致。而病程较短,腹痛急暴之症,或由... 继续阅读
久嗽之人未有不伤肾者,以肺金不能生肾水而肾气自伤也(清·陈士铎《辨证奇闻·喘证门》) 1470 久嗽之人未有不伤肾者,以肺金不能生肾水而肾气自伤也。(清·陈士铎《辨证奇闻·喘证门》)张介宾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因他脏病变累及于肺。一般来说,病在肺者,症情较轻,但若调治失宜,则病必自上而下,日渐影响及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继续阅读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 03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目得血而能视,故久视伤血;久卧则气机不伸,故伤气;久坐则脾不健运,故伤肉;久立则骨惫,故伤骨;久行则筋疲,故伤筋。此即《素问·宣明五气》所谓“五劳所伤”。凡此五劳,实际上包括了过劳和过逸两个方面。久立、久行、久视等... 继续阅读
久痢身热脉虚者,正虚可治;久痢身热脉大者,邪盛难治(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痢疾》) 1903 久痢身热脉虚者,正虚可治;久痢身热脉大者,邪盛难治。(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痢疾》)久病多虚,脉自应虚。下痢日久伤阴,阴虚则内热,故久痢身热脉虚,皆是虚证的病机表现,脉证相符,病情单纯。但扶其正,养阴养肠而可治。久痢当虚,脉不虚而反大,是邪热内盛的表现。身热亦由邪热所致,病属正虚邪盛。... 继续阅读
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明·李梴《医学入门·咳嗽》) 1901 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明·李梴《医学入门·咳嗽》)久咳而有痰者,其咳多由痰湿阻肺,肺气失于宣降所致。故有“治咳先治痰”之说。而痰湿形成的病源,又多缘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损,健运失司,酿湿成痰。所以对久咳有痰的治疗,当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久咳而无痰者,其咳每由... 继续阅读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468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之脏,所以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味入既久,则能增强脏气,这是物质生化的一般规律。若长久地增补脏气,则可使脏气偏盛,乃是导致灾祸的原因。五味本身未必致病,但一旦蓄积... 继续阅读
久病之人,胃气虚弱者,忽思荤茹,亦当少少与之,图浆水谷气入胃,此权变之道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不必忌而忌之述》) 0317 久病之人,胃气虚弱者,忽思荤茹,亦当少少与之,图浆水谷气入胃,此权变之道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不必忌而忌之述》)久病之人,胃气虚弱已甚的,应注意必要的忌口,尤其是荤腥油腻之品。因其滋腻碍胃,不易消化吸收,对于胃气虚甚之人,非其所宜。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若患者忽思荤食,可以稍... 继续阅读
九死之病,可以试医(清·魏源《默觚·治篇》) 0185 九死之病,可以试医。(清·魏源《默觚·治篇》)轻浅之疾,一般医生都能治愈,难以衡量医道高低。只有面对九死一生之危重疾病,方能显出良医本色。历代名医出奇制胜、化险为夷之治案,不胜枚举。如宋代名医史载之以一味紫菀治愈众多太医束手无策的便秘;张锐治中寒大泄而上热喉痹不能进食的患者,以紫雪丹包... 继续阅读
九窍者,脏腑之门户也;五脏者,又六腑之根源也(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0839 九窍者,脏腑之门户也;五脏者,又六腑之根源也。(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九窍”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与后阴肛门。九窍是脏腑的门户,如肾开窍于耳,耳就是肾的门户;肝开窍于目,目就是肝的门户;肺开窍于鼻,鼻就是肺的门户。心肝脾肺肾五脏又与胃、大肠、小肠、三焦... 继续阅读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金·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0838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金·李杲《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人身有眼、耳、鼻、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九个孔窍与外界相接。作为五脏的外候,与五脏有特定的联系。肺开窍于鼻,肺气和则呼吸利,嗅觉灵敏;肝开窍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脾开窍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肾开窍于耳... 继续阅读
究明三因,内外不滥,参同脉证,尽美尽善(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科凡例》) 1367 究明三因,内外不滥,参同脉证,尽美尽善。(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科凡例》)对于病因的研究,自《内经》以降,代有发展,但明确提出“三因”说者,是南宋医家陈言。所谓“三因”,即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金创、劳倦、跌仆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 继续阅读
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素问·举痛论》) 1705 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素问·举痛论》)这是对同篇“炅则气泄”一语的串讲。炅,火热之意。火热之气能使人腠理开张,营卫通畅,汗液大量排出,致使气随津泄。津能载气,热盛而致大汗外泄,伤津耗气,乃临床常见的病理现象。处于发热或内热中后期阶段的患者,随着津液的耗损,气也随之而流... 继续阅读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生气通天论》) 0602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生气通天论》)人的精神应当经常保持宁静、恬淡,而切忌躁扰、妄动。神、魂、魄、意、志五志分归五脏,而又统属于心。精神宁静可使宝贵的元神固密、潜藏,五脏功能协调、正常,而健康少病。反之,精神躁扰则会耗伤元神,使五脏失和,而百病丛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 继续阅读
静以养身,俭以养性(《南史·陆慧晓传》) 0601 静以养身,俭以养性。(《南史·陆慧晓传》)古人养生的根本之道,在于调养精神。静与俭,就是调养精神的两个重要方面。静指思想清静。体内正气充聚而不散乱,虽然外界有各种致病因素,也难以侵害人体。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静养心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它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使人体生理功... 继续阅读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 0603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清·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古人所提出的“精神极欲静”的静养思想,并非是不思不想、整日枯坐的绝对的静,而是认为将神用于某些方面的思考,专而不乱,用而不过,动而不妄,即所谓“正思虑以养神”,也同样具有静的含义。如以书画琴棋以养性怡神,专心寄情于学问的研... 继续阅读
静然可以补病,眦可以休老(《庄子·外物》) 0604 静然可以补病,眦可以休老。(《庄子·外物》)思想清静、少思寡言是古代静神养生的一种方法。其积极作用是能够舒畅情志,调养精神,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思想清静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之后,疾病的发生率都有所增加。反之,保持... 继续阅读
静而得之为伤阴暑,动而得之为伤阳暑(清·雷丰《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 2135 静而得之为伤阴暑,动而得之为伤阳暑。(清·雷丰《时病论·夏伤于暑大意》)伤暑之病,有阴暑、阳暑之分。阴暑为病,多因于炎热之夏贪凉过度,或露宿于室外过久,或纳凉于深堂吹风,故谓“静而得之”。其发病后多见脉浮而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热甚而无汗。此为阴寒所迫,周身阳气不... 继续阅读
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痉证》) 1776 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痉证》)痉病以项背强急、角弓反张、四肢抽搐为临床特点。痉病之作,原因众多。风寒湿外邪侵袭,壅滞于筋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致拘急反张;精血亏损,阴虚液耗,不能营养筋脉,可致筋脉拘... 继续阅读
痉病,虚为本,风为标(清·程文囿《医述·痉》) 1777 痉病,虚为本,风为标。(清·程文囿《医述·痉》)痉,指以筋脉拘急,如角弓反张、摇头口噤、项强、四肢拘急等以动风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痉病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痉”作“痓”,为传写之误。仲景指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 继续阅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素问·平人气象论》) 1429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素问·平人气象论》)颈脉,唐代王冰认为是指足阳明胃经的人迎脉,后世医家皆从其说。其实人迎脉(即今称作颈动脉者)本身是跳动不息的,故以其之跳动作为水肿之特征实无多大意义。《黄帝内经太素》作“颈脉动急喘咳”,则颈脉作人迎脉解可通。其实临... 继续阅读
精浊者,盖因损伤肝肾而致,有精瘀、精滑之分(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邵新甫按:“~精瘀当先理其离宫腐浊,继与补肾之治;精滑者,用固补敛摄,倘如不应,当从真气调之”) 2139 精浊者,盖因损伤肝肾而致,有精瘀、精滑之分。(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邵新甫按:“~精瘀当先理其离宫腐浊,继与补肾之治;精滑者,用固补敛摄,倘如不应,当从真气调之。”)精浊之病,起因多由酒色无度,损伤肝肾所致。初起时,或相火妄动,或湿热流注精室,致败精挟火瘀阻精窍而茎中或痒或痛。... 继续阅读
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清·程文囿《医述·遗精》) 0609 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清·程文囿《医述·遗精》)精,此处指生殖之精。人的生殖之精藏于肾。情欲冲动,阴阳相合,精随之而出,精去而复生,此乃自然之理。若清心寡欲,则精藏而不动。正常情况下,肾中之精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犹井中之水,日... 继续阅读
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遗精》) 1134 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遗精》)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然而肾精蓄泄又由乎心。心主藏神,属火;肾主藏精,属水。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心有所动,肾必应之。若情欲妄动,所欲不遂,心神摇荡,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 继续阅读
精者体之神,明者神之宝劳多则精散,营竟则明消(清·尤乘《寿世青编·疗心法言》) 0613 精者体之神,明者神之宝。劳多则精散,营竟则明消。(清·尤乘《寿世青编·疗心法言》)此条告诫世人乐生需节制、适度。“神”的含义很多,通常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身的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精气为基... 继续阅读
精者,滋于身者也;气者,运于身者也;神者,主宰一身者也(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 0823 精者,滋于身者也;气者,运于身者也;神者,主宰一身者也。(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离不开精,它是滋养生命的有形的精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运行于全身的无形的精微物质;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和生命活动的主宰力量。精、气、神是生命的基础。历代医... 继续阅读
精者,一身之至宝,原于先天而成于后天者也,五脏俱有而属于肾(清·何梦瑶《医碥·遗精》) 0819 精者,一身之至宝,原于先天而成于后天者也,五脏俱有而属于肾。(清·何梦瑶《医碥·遗精》)精,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可以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生成的水... 继续阅读
精者,血之粹者也(明·龚居中《红炉点雪·梦遗滑精》) 0820 精者,血之粹者也。(明·龚居中《红炉点雪·梦遗滑精》)精和血二者之间能相互化生。血的精微物质能生精。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由于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临床上每见血虚之候往往有肾精亏损之征。精能化血。肾精和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础。《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 继续阅读
精者,神依之,如鱼倚水盖鱼借水养,神借精滋也(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 0822 精者,神依之,如鱼倚水。盖鱼借水养,神借精滋也。(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精,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神,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神,其与精的关系,好比鱼和水。鱼依赖水而生存,水涸则... 继续阅读
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0821 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是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后天之精由水谷所化生,是滋养形体、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精藏于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如肾中精气不足,可导致肾阴虚或肾阳虚,甚至引起其他脏腑的失调... 继续阅读
精与神皆气之动静所生也(清·王燕昌《王氏医存·精气神伤一易治伤二难治》) 0812 精与神皆气之动静所生也。(清·王燕昌《王氏医存·精气神伤一易治伤二难治》)精与神的生成,皆离不开气。“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神寓于气,气动则神生,气盛则神旺,气衰则神病,气绝则神亡。临床上,正气不足,则每见心悸怔忡,神思不清。气静则积而生精,“精乃气之子……积气以... 继续阅读
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0817 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前一个“精”字,指广义之精,主要指有形的精微物质。有形的精微物质概括起来有四种:一为肾所藏之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二为血,循脉道周流全身,有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三为津,是质地清稀、流动性较大的水液,... 继续阅读
精也,气也,人身之一阴一阳也;神者,又贯乎阴阳之中,相为交纽者也(清·石芾南《医原·内伤大要论》) 0813 精也,气也,人身之一阴一阳也;神者,又贯乎阴阳之中,相为交纽者也。(清·石芾南《医原·内伤大要论》)人身中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以阴阳分,即阴精与阳气。精与气,二者互依互存互资生,无阴精,即无以化生阳气,而阴精的生成,又是阳气作用的结果。阴精阳气的相互化生,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保... 继续阅读
精血乃化育之源,情欲是伐生之斧(清·叶其蓁《女科指掌·女科指掌赋》) 0612 精血乃化育之源,情欲是伐生之斧。(清·叶其蓁《女科指掌·女科指掌赋》)精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主要由肾脏所化生。人的生殖功能、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全过程,主要由肾精肾气主宰。血主要由脾脏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人体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全赖血的濡养。精血之间又有相互化生的关... 继续阅读
精血即形,形即精血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治形论》) 0818 精血即形,形即精血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治形论》)精血是构成形体和维护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形指人的形体,包括脏腑、经络、皮肉筋骨等。人的形体赖精血以充养,精血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形体的强弱。从这一意义上讲,精血即形,形即精血,临床可通过观察形体的变化,来分析精血的盛衰。景岳治病主张着... 继续阅读
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虚劳入房,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此皆~”) 1877 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虚劳入房,或病后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此皆~”)胎儿的正常孕育,小儿的生长发育,与肾精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构成胚胎,出生后对小儿的生长仍具有重要的促进... 继续阅读
精脱者,耳聋(《灵枢·决气》) 1878 精脱者,耳聋。(《灵枢·决气》)脱,耗竭。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肾精充盛,脑髓盈满,听觉才能灵敏,故有“耳为肾窍”之说。肾中精气不足,脑髓空虚,耳就会失其所养,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等症。老年人由于肾中精气虚衰,故多见耳聋失聪。临床上常以听觉的变化为判断肾中精气盛衰... 继续阅读
精脱失聪,治在肾;气逆闭窍,治在胆(清·林珮琴《类证治裁·耳证》:“~凡耳聋以及耳鸣,治法悉准乎此”) 2140 精脱失聪,治在肾;气逆闭窍,治在胆。(清·林珮琴《类证治裁·耳证》:“~凡耳聋以及耳鸣,治法悉准乎此。”)此条概言耳聋、耳鸣的证治原则。肾藏精,开窍于耳。如精气脱失,则耳窍失于濡养,可见耳聋、耳鸣等症,当以补肾益精法治疗,如耳聋左慈丸、大补阴丸等。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耳,如风热侵袭胆经,壅... 继续阅读
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 0816 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人体之气充盛而不散脱,人体之精则自然充盈。《灵枢·本神》谓“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故形体强健,精气充沛,人体之魄则自然安泰。验之于临床,气虚、气脱,则必见精亏、神衰,精亏、精竭,则... 继续阅读
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淮南子·原道训》) 0615 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淮南子·原道训》)《素问·痹论》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神以精、气、形为基础,思虑过度,或神志不宁,会耗伤精气。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引起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脏器损伤。再则,情志不宁者,或好动而多劳,劳则气伤,或... 继续阅读
精神气血,后天所出,赖胃气以生长,又藉肾火为之辅助(清·马文植《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吐血论》) 0825 精神气血,后天所出,赖胃气以生长,又藉肾火为之辅助。(清·马文植《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吐血论》)精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体现,包括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气血既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又是精神的物质基础,故说“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 继续阅读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道也,~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0614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道也,~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针刺的治疗效应是通过患者的正气发挥作用,当患者的神气已经散越,神志、意识低沉以后,纵然有好的治疗方法,也难达到治疗目... 继续阅读
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清·汪文绮《杂症会心录·头痛》) 0815 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清·汪文绮《杂症会心录·头痛》)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精为生之本,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输注于肾中储藏,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肾中精气充盈,可充养骨髓,并促进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 继续阅读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素问·宣明五气》) 1876 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素问·宣明五气》)由于五脏中某一脏精气虚弱,他脏精气即乘虚向该脏侵入相并,其气反实而为病,使得该脏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因而可出现各种情志变化。如并入于心,则使心气实而表现为大喜;并入于肺,则使肺气实而表现为悲哀;并入于... 继续阅读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1438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精明,指目的神气。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两目的神气和面部的五色,是机体脏腑精气的外在反映。脏腑精气充足,则目光炯炯有神,肤色明润含蓄;反之,脏腑精气不足,则目光无神、呆滞,肤色枯槁晦暗。因此,通过望眼神和皮肤色泽,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继续阅读
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求子》) 0611 精成于血,不独房室之交损吾之精,凡日用损血之事皆当深戒。(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胎前门·求子》)精血相互化生,不仅仅房事会损及精血,但凡伤精耗血的行为都应该引以为戒。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二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一方面,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另一方面,血以后天水... 继续阅读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汪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0610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汪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由脾胃等脏腑所化生。肾为藏精之所,肾精充盈与否同人体状况关系密切,此处的精,就是指肾精。气所赅极广,包括肾中精气、脾胃转输的... 继续阅读
精,食气之精华也(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 0824 精,食气之精华也。(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这里所言之“精”,是指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为“谷气”“水谷之精”。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 继续阅读
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内伤形》) 2489 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内伤形》)“惊者平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原谓悸动不安一类病证的治疗原则为采用镇惊定志类药物以平之。张氏变其意而用之。认为惊恐是由于忽然遇之,如能使其习见习闻,视之为平常,便可提高适应能力。张氏巧妙地把致病原因转化成治... 继续阅读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举痛论》) 1810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举痛论》)惊为内伤七情之一。突然感受惊吓,致使心中悸动不安,无所依附,神志恍惚不宁,无所归宿,思虑难以集中,缺乏定见,导致气机逆乱。这便是对“惊则气乱”之论的病机阐释。临床表现症状多为心中悸乱,神色呆滞,表情惊慌,心烦气短,甚至神志... 继续阅读
惊则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劳伤》) 1809 惊则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劳伤》)惊为内伤七情之一。真阳、真阴,又称肾阳、肾阴。是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全身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旦真阴亏损,阳气失去真阴的制约,便会浮越于外。《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 继续阅读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清·李鉩《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1811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健忘,血少忧郁而成。(清·李鉩《医学传心录·病因赋》)惊悸,是指易于惊慌而心中悸动不安。惊悸多缘胆郁痰扰所致。胆为中精之府,具有疏泄功能而主决断。若因情志不遂,或恐惧过度,令胆失疏泄,使气机郁滞而生痰化火。痰火内扰,将使胆气不宁而决断不行,出现胆怯惊慌,心中悸动等症... 继续阅读
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行而吐溢矣(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1731 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行而吐溢矣。(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经隧,指人体深层的经络,为气血运行的通路。由于内外致病因素而致血液阻滞于经隧,即为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盘踞经脉,必然影响正常血液的运行和生化,即“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所谓“... 继续阅读
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1729 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经水过多,即月经过多,指月经周期正常,而经量明显超过正常者。产生原因,以阴虚血热及气虚不能摄血为多。如果症见经来量多、色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结,舌红,脉细数者,多属阴虚血热、虚火迫血妄行所致。此证治宜滋阴清热... 继续阅读
经水出诸肾(明·傅山《傅青主女科·经水先后无定期》) 1049 经水出诸肾。(明·傅山《傅青主女科·经水先后无定期》)经水指妇女月经。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经水的生成,除与肝、脾、胃的作用有关外,最终使之按时而下的,则主要是肾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 继续阅读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宝命全形论》) 1250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宝命全形论》)医生给患者针刺治病,取效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得气。若感到经气已至,则应谨慎地把握住,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手法。针刺的深浅度,完全应根据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判断而灵活掌握。无论取穴的部位远在四肢,... 继续阅读
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1256 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组织器官的主要干线。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实现的。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犹如脏腑的枝叶布散... 继续阅读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1253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经脉,泛指经脉和络脉。阴阳,指人体内外脏腑组织器官等。经络系统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十二经脉互相衔接,由阳入阴,由阴入阳,由表走里,由里出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继续阅读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灵枢·经脉》) 1254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灵枢·经脉》)经脉维系内外上下,通行血气,滋养全身脏腑器官组织,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脉生理功能一旦丧失,则生命活动也将不复存在。经脉有病,亦将影响全身而产生各种或虚或实的病证。如经脉受邪而为实证,不仅经脉本身受病,还可通过... 继续阅读
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经水》) 1255 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经水》)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各部分的主要通道。经脉通过循行路线,把人体所有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脉这一重要功能的实现,须以气血为其物质基础,故说经脉受纳血液以营运于周身。反之,血虚则经脉乏其营养,营运受障,就容易发生病... 继续阅读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1251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经脉直行深伏,故在里而难见。络脉支横而浅,故在表而易见。络之别出者为孙脉。孙,是言其小。孙脉是遍及人体内外的最为细小的脉络。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之“经”,有路径、途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之“络”... 继续阅读
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灵枢·痈疽》) 0110 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灵枢·痈疽》)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天体的运动规律大体是相应的。度,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纪,法度,此可引申为规律。人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自然界的天度地纪变化息息相关。以经脉为例,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环流... 继续阅读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灵枢·经筋》) 1730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灵枢·经筋》)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束骨而利机关”(《素问·痿论》)《素问·五脏生成》所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则概括了经筋的结构特点。经筋附着于骨关节,对骨关节起到约束和连缀作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与运动功能。十二经筋是附属于... 继续阅读
经不调有三:一脾虚,二冲任损伤,三痰脂凝塞(清·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 1728 经不调有三:一脾虚,二冲任损伤,三痰脂凝塞。(清·沈金鳌《妇科玉尺·月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有统血摄血之功能。脾虚气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故可见血海不能满盈而令月经后期、量少、闭经等。如果中气虚弱,脾失统摄,则可见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 继续阅读
经闭有血隔血枯之不同隔者病发于暂,通之则愈;枯者其来也渐,补养乃充(清·沈金鳌《沈氏女科辑要·月事不来》) 2423 经闭有血隔血枯之不同。隔者病发于暂,通之则愈;枯者其来也渐,补养乃充。(清·沈金鳌《沈氏女科辑要·月事不来》)妇女月经不行,不外乎血隔、血枯二端。血隔为有余之证,是由邪气阻滞,血有所逆,以致不能下达,临床多有腹胀腹痛等症,治疗但去其病邪,通其阻滞之血,则经血可行。此证病程较短,收效较快... 继续阅读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灵枢·刺节真邪》) 0990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灵枢·刺节真邪》)茎垂,指男子阴茎,又称前阴,为宗筋之所聚。其生理功能有三:一主生殖繁衍,故为人身之枢机。二为阴精之候。此阴精即指生殖之精液。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成熟,而有精气溢泻,前阴为泄精之外候。三作津液之道,此津液指尿液。寥寥数言,即将... 继续阅读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1872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内经》“病机十九条”是分析病机的典范。此条提示探求病机的基本方法。首先要仔细审察病机与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种病症各有其所属病源。若由外邪所致者,则应辨别感受何... 继续阅读
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灵枢·卫气行》) 1290 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灵枢·卫气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体经气的往来随昼夜阴阳的消长而变化。例如卫气的运行,昼日行于阳,夜则行于阴,临床则可根据昼夜的长短来判断卫气的出入情况,作为针刺候气的标准。若病在三阳经,必须等候气在阳分时进行针刺,病在三阴经,则必须等候气在阴分时针刺,如此则... 继续阅读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0600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五味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五脏精气的资生有赖于饮食五味,但过用五味却又会损害五脏。如咸走肾,过咸则伤肾,肾伤则骨不正;酸走肝,过酸则伤肝,肝伤则筋不柔;苦走心,过苦则伤心,心伤则血不... 继续阅读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2533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使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而造成的。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均可以阴阳作为... 继续阅读
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 0416 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曲运神机,意为费尽心机。意外致思,即无端多虑。预事,参预其事。矜持,约束。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以脏腑气血为基础,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当喜而喜,当怒而怒,... 继续阅读
筋者,周布四肢,百节络联而束缚之(明·王纶《明医杂著·风症》) 1105 筋者,周布四肢,百节络联而束缚之。(明·王纶《明医杂著·风症》)筋,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韧带、肌腱、筋膜等致密结缔组织,遍布于四肢,起着连接骨头与骨头、肌肉与骨头的作用,能够加强关节的稳定性,辅助四肢合理的运动,限制过度运动。《灵枢·经脉》言:“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 继续阅读
筋有缓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总由精血败伤而然(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非风》) 1823 筋有缓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总由精血败伤而然。(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非风》)缓急即弛缓和拘急,痿弱即痿软虚弱。筋骨为形体的组成部分,其正常功能有赖脏腑化生的精微物质滋养。筋为肝所主,肝藏血,为罢极之本;骨乃肾所主,肾藏精,为作强之官。精血充盛,则筋骨坚强,活动自如。若因体虚病久,阴精... 继续阅读
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非风》) 1824 筋缓者当责其无气,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非风》)筋俗称筋脉,亦称筋膜,大体相当于现代所称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组织。筋为肝所主,赖肝气肝血以濡养,方能行使其约束骨节、主持关节运动等功能。筋的病证主要表现为弛缓或拘急。张氏认为,筋缓由于气不足,因为气主动,肝气虚则筋... 继续阅读
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 0777 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津液泛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汗、涕、泪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般来说,津相对清稀,流动性较大,可布散于... 继续阅读
津液者,血之余,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洼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清·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中风》) 0779 津液者,血之余,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洼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清·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中风》)洼露,指自然界中的雾露水液。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中的一部分液体,若渗出脉外,就成为津液,故云“津液者,血之余”。津液循行于脉外,以三焦为通道,依靠脾的转... 继续阅读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五癃津液别》) 0778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灵枢·五癃津液别》)流,《甲乙》《太素》作“留”,即停留之意。津液通过三焦气化,输布至机体不同的部位。一般来说,津的质地较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液的质地较稠厚,流动... 继续阅读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 2072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决气》)津乃作汗之源。“腠理开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决气》)。如由于卫气失固或邪热内盛等原因,使腠理发泄太过,以致汗泄如漏者,是为津脱之象。津脱与大汗之间往往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大汗不止易致津气两脱;气随汗泄,气不摄津,又可加重汗液外泄。就临... 继续阅读
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清·程文囿《医述·喑》) 1706 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清·程文囿《医述·喑》)金,此处指钟。金钟鸣响浑厚沉雄,是因为它中空无物。若将其填实,则其声不扬。当然,黄钟毁弃,也就无鸣可言。肺属金,其生理病理的变化亦有类似现象。人的声音是由肺气通过发音器官产生的,肺窍通畅,气行顺达,则声音清亮。一旦肺气有病,发音就会受到影... 继续阅读
今之医者,唯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疾;~是犹舍本求末,不澄其源而塞其流”) 2216 今之医者,唯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古之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于有疾;~是犹舍本求末,不澄其源而塞其流。”)疗病须服药,理所当然。但有些病单是依靠服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某些由情志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诸如官场倾轧、情场失意、亲人亡故、志意不遂等,容易... 继续阅读
今人但云阳疸色明,阴疸色晦此不过气血之分,辨之不清,转足误人(清·喻昌《医门法律·黄疸门》) 1951 今人但云阳疸色明,阴疸色晦。此不过气血之分,辨之不清,转足误人。(清·喻昌《医门法律·黄疸门》)古今医家绝大多数都以肌肤黄色的明快和晦暗来区别黄疸之属阳属阴,认为色晦即是阴疸,虽然阴疸的病有寒湿和瘀阻之不同。喻氏不同意“阴疸色晦”之说,指出色晦大多由瘀所致,是属血分病,与寒湿内盛的阴黄... 继续阅读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素问·热论》) 1540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素问·热论》)“伤寒”有广义,有狭义,一切因外邪所致发热病证,都属广义伤寒之列。《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即是明证。无论寒邪或温热之邪,初袭人体,除邪正相争而发热外,由于邪在肌表,阻遏卫阳,不能外达而行温煦... 继续阅读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明·胡文焕《类修要诀·养生要诀》) 0425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明·胡文焕《类修要诀·养生要诀》)养生,有养内与养外之分。养内即养心,养外即养形。养内是养生的根本基础,养外是在养内基础上的补充。只有在养内的基础上兼以适宜的养外,才可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此... 继续阅读
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明·龚信《古今医鉴·闭结》) 2073 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明·龚信《古今医鉴·闭结》)结燥,指大便秘结。大便燥结不通的产生,总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亦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张景岳将便结不通分为阳结、阴结两类:阳结者多系阳热内结,胃家燥实所致;阴结者多因阳虚阴盛,阴寒内... 继续阅读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灵枢·九针十二原》) 1180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灵枢·九针十二原》)“节”是指经络气血流注出入的部位,习称“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意指细微的络脉分布于各穴位,渗灌气血,反映病痛,并... 继续阅读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明·胡文焕《类修要诀·养生要诀》) 0370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明·胡文焕《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汉书·郦食其传》云:“民以食为天。”饮食养生也就成为养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条指出饮食要有节制,不能过度,如此才能使脾气健运、神气安定。《内经》主张养生必须食饮有节,提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要适量,要有节制,有规律,不... 继续阅读
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0371 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门八法》)在疾病养护中,需注意饮食、精神心理以及用药等方面。具体而言,疾病的恢复期,胃肠功能偏低下,此时饮食需要有节制,摄入量不能过多,少食滋腻味厚的食物,以防加重胃肠负担,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样,精神心理对疾病的... 继续阅读
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南宋·张杲《医说·娄居中〈食不求饱〉》:“如能~长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 0372 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南宋·张杲《医说·娄居中〈食不求饱〉》:“如能~长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饮食不加节制,贪味过饱,胃肠最易受伤。所以节制饮食,勿贪厚味,为养生的要诀。一般人对中意的食物、可口的菜肴,最容易失去节制,对此如能有所节制,饮食适度,肠胃不至受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