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经典散文与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经典散文与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说明

本文记述了齐宣王和孟子的谈话,宣扬了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齐宣王一心想以武力争霸天下,故向孟子询问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孟子巧妙地以“臣未之闻”轻轻带过,将话题转移到王道上。孟子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并以此统领全部谈话。先通过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指出齐王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然后论述只要推广不忍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即“推恩足以保四海”。人君只有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方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推行王道于天下。

孟子善于论辩,这一风格在本文表现得透彻淋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是论辩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孟子提出“保民而王”之后,先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打消宣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哉”的疑问,初步坚定其行王道的信心。接着,指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原因是“百姓不见保”。而“百姓不见保”,是由于王“不为”,而不是“不能”。然后针对宣王欲争霸天下的野心,说道“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其后果将比缘木求鱼更为严重。在为宣王展示了不行仁政的严重后果的同时,孟子又描写了一幅“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的光明前途,鼓励宣王施行仁政。另外,孟子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例如在谈到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时,孟子说:“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使宣王大为得意,引孟子为知己,从而缩短了二人思想感情上的距离。

二是比喻生动贴切,深入浅出。孟子以百钧与一羽、秋毫与舆薪为喻,形象地指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又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清楚地指出“不为”与“不能”的差异。在论及齐国不可能以武力征服海内时,孟子又以“邹人与楚人战”为例,打消宣王争霸之心,乘势引出“发政施仁”能够取得的效果。

三是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语言犀利晓畅。文中多用排比句,如“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一泻而下,节奏分明,掷地有声。

集评

李贽曰:孟子经济,只是教养工夫,端在当时可以行之者,独有齐、魏二大国。然魏王根气大是骄浮,孟老每每拦截之。独于齐王反复接引,亦只为齐王老实耳。看他此处问答,何等老实。圣主,圣主!

——《四书评》

徐儆弦曰:孟子略道几句,便能使王笑,又使王悦,又使王笑而不答,又使王曰“吾惛,不能进是”,皆精神鼓弄处,亦一篇中之机关也。心自有权度,然此间语意不重在权度,而重权度者之心,所以下说“王请度之”。若不分劈清伶,总满纸如花,只看苍蝇儿还在纸窗内。

——《四书遇》

何焯曰:推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所以保民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正是照应“保”字。先说得推不忍之心一半。自“反其本”以下,又破齐王不能推之由,然后告以行不忍之政一半。章末“然而不王者”二句,直缴“保民而王”。

——《义门读书记》卷五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