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经典文章/《过秦论(上)》经典散文与赏析

《过秦论(上)》经典散文与赏析

过秦论(上)过秦论(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上)

过秦论(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

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

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

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俯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说明

“论”是议论文的体裁之一。议论文在先秦已初具规模,如庄、孟、荀、韩诸子之文,其中并出现了一些以“论”名篇之作,如庄子的《齐物论》、荀子的《天论》等。战国时,策士们的说辞往往也就是一篇篇的政论。汉代是议论文的成熟期,其标志便是贾谊之作。本文是一篇议论秦政过失的政论,它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注重经世致用的传统,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过秦论》共分三篇,这里所选的上篇侧重于叙述秦兴盛衰亡的过程,推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文章前半部分花大笔墨铺写了秦的兴盛,夸张渲染了秦“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勃勃雄心,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磅礴气势。与秦相抗衡的东方六国,虽兵多、地广、将良,却终于“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更显出了秦的赫赫声威。后半部分铺写了秦的严酷统治,以及陈涉初起兵时的微弱。文章中心是分析秦速亡的原因,但文章着重渲染的是秦不可一世的兴盛与威势,对秦亡的过程则一笔带过​‍‌‍​‍‌‍‌‍​‍​‍‌‍​‍‌‍​‍​‍‌‍​‍‌​‍​‍​‍‌‍​‍​‍​‍‌‍‌‍‌‍‌‍​‍‌‍​‍​​‍​‍​‍​‍​‍​‍​‍‌‍​‍‌‍​‍‌‍‌‍‌‍​。秦国统一天下后,“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真可谓“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力量远比与六国抗争时更为强大;以陈涉的“数百之众”与东方六国相比,才能、兵器、军力均不可比量。然而何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结论便顺势而出,引人作深长之思。

本文善用铺张渲染,多用排比、对偶,语言极富形象性,且气势盛大。语势犀利劲拔,节奏强烈,与秦勃兴速亡之势相协,读来酣畅淋漓。文中的铺排渲染,多用排偶,体现了散文的辞赋化倾向。

集评

归有光曰:行文开阖起伏,精深雄大,真名世之作。

——《名家圈点笺注批评古文辞类纂》卷一

金圣叹曰:“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

——《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五

林云铭曰:《过秦论》,乃论秦之过。三篇中而此篇最为警健。秦之过,止在结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二句。通篇全不提破,千回万转之后,方徐徐说出便住。从来古文无此作法。尤妙在论秦之强处,重重叠叠,说了无数,才转入陈涉;又将陈涉之弱处,重重叠叠,说了无数,再转入六国。然后以秦之能攻不能守处作一问难,迫出正意。段段看来,都是到水穷山尽之际得绝处逢生之妙。此等笔力,即求之西汉中,亦不易得也。

——《古文析义·初编》卷三

何焯曰:自首至尾,光焰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中,烛光耀海。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九

姚鼐曰:固是合后二篇义乃完,然首篇为特雄骏闳肆。

——《古文辞类纂》卷一

陈说岩曰:攻守异势,是言秦之所以暴兴;仁义不施,是言秦之所以速亡。全篇如许波澜,只以一语收住,关键最紧。

——《古文分编集评·二集下》卷一

浦起龙曰:俗解通篇四分之三,笼统说作秦强,全无曲势;末句“攻守”二字,又如赘疣。予自少疑之。岂知前要托高九国,与后捺低陈涉相照。托高则以一当九,难矣,而秦反远攻;捺低则以暴击弱,易矣,而秦惟恃守。恰将九国之众、陈涉之微,分头激射,两路拶逼。如此夹出后段,加倍精彩。藏曲于直,故得势。而结尾两言,更字字实落矣。神物无方,固未易识。

——《古文眉诠》卷三十二

方绩曰:势如长河巨浪汹汹,当其纡折停顿,又若回风生浪。文事之壮观也。

——《名家圈点笺注批评古文辞类纂》卷一

张裕钊曰:玮丽之辞,瑰放之气,挥斥而出之,而沛然其甚有余。惟盛汉之文乃有此耳。

——《名家圈点笺注批评古文辞类纂》卷一

林纾曰:《过秦论》三篇,合成只一篇耳。第一篇专讲气势。说得极高兴处,却露出败兴样子。着眼在“仁义不施,攻守势异”一语,为画龙之点睛。然初不说明,只说他前胜后败,一个闷葫芦中贮了无数机关,使人扪索不得。难在一层后又是一层,只不说秦之所以失天下之故,但言关中形胜如此,兵力如此,诸侯败衄又至于此。宜在万不可败之列,何以竟至一败涂地?及到“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语,在文势似成结穴;忽又振起“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句,似有百倍之神力,从积压在万钧之下,忽然以扛鼎之力打挺而起,真非贾生力量不及此也。

——《选评古文辞类纂》卷一

黄侃曰:覆焘无穷。

——《文选平点》

钱钟书曰:《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按晋后人当曰:“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倘“四海”、“八荒”词不俪妃,则句法无妨长短错落,今乃读之只觉横梗板障,折散语言眷属,对偶偏枯杌陧​‍‌‍​‍‌‍‌‍​‍​‍‌‍​‍‌‍​‍​‍‌‍​‍‌​‍​‍​‍‌‍​‍​‍​‍‌‍‌‍‌‍‌‍​‍‌‍​‍​​‍​‍​‍​‍​‍​‍​‍‌‍​‍‌‍​‍‌‍‌‍‌‍​。“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今乃堆叠成句,词肥义瘠……即对偶整齐,仍病合掌。在词赋中铺比如斯,亦属藻思窘俭所出下策。此论自是佳文,小眚不掩大好,谈者固毋庸代为饰非文过也。

——《管锥编》页八八七一八八八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