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星期六
首页/经典文章/苏 轼《日 喻》原文、注释、赏析

苏 轼《日 喻》原文、注释、赏析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①,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①生而眇(miǎo)者:先天的盲人。眇,瞎一只眼的人。这里泛指盲人。②揣龠(yuè):抚摸龠(这种乐器)。龠,一种笛状管乐器,有三、六、七孔。③转而相之:辗转相比。④既:尽。⑤致:导致,自然领悟。求,强求。⑥“善战”一句:语出《孙子·谋攻》,意谓善战者敌人被我控制,而我则不为敌人所控制。⑦语出《孔子·子张》,意思是说长期勤学和实践。就能领悟其中道理。⑧没人:潜泳者。⑨此二句言北宋前期承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学人追求声律杂学而轻视事物内在规律的探求。⑩此二句言自宋神宗熙宁四年改以经术取士后,又使学人注重义理,崇尚空谈,而轻视实学。⑪渤海:郡名,治所在今山东信阳市。⑫求举:参加科举考试。

【赏析】

这是一篇说理小品文,作者通过“盲人识日”和“北人学没”两种平凡的生活现象,阐明了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能把握其基本规律的道理。同时还强调,只有重视实践,协调好实践与学习之间的平衡关系,方能既“务学”又“务道”,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

全文明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二自然段,主要是通过“盲人识日”的譬喻,告诉人们,认识事物既不能以偏概全,落入片面的窠臼,也不能主观臆测,盲目猜想。否则,必将四处碰壁,错误百出,贻笑大方。

第二部分即第三、四自然段,重在探讨怎样才能避免片面与主观的错误呢?作者并没有直接发议论,而是举出一个“北人学没”的譬喻,进一步深入探讨认识现象与把握规律,学习钻研与实践躬行的辩证关系。在作者看来,偏废于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害的。因此,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克服片面,清除臆测,注重实践,勤于学习是完美人生、完善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文在艺术上一是寓理于事、设喻巧妙,使深刻的哲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二是言辞精辟,简洁而不失其全面,整个阐发完整、严密,令人信服。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