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红楼梦/红楼梦:青云何处待宝钗

红楼梦:青云何处待宝钗

第四五四问青云何处待宝钗前面说了薛宝钗咏絮词的显义,现在来说它的隐义。所谓隐义是否如一些学者所论,预示了她后来与宝玉结合,结合之后宝玉又弃她而去?如果这样,倒是很解气。因为许多人都认为薛宝钗太阴险,鸠占鹊巢,让她守一辈子活寡,活该。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便上了续书作者的当。续书作者正是利用这样的处理,为全书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从而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第四五四问

青云何处待宝钗

前面说了薛宝钗咏絮词的显义,现在来说它的隐义。所谓隐义是否如一些学者所论,预示了她后来与宝玉结合,结合之后宝玉又弃她而去?如果这样,倒是很解气。因为许多人都认为薛宝钗太阴险,鸠占鹊巢,让她守一辈子活寡,活该。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便上了续书作者的当。续书作者正是利用这样的处理,为全书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从而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存状态作了全面的肯定,彻底阉割了曹雪芹全书的革命精神。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不辨。

若欲略窥作者之本意,须首先搞清楚词中“青云”一词的确切含义。“青云”一词,最早可能出现在屈原的《楚辞》之中,其《九歌·东君》有句谓:“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对此句,王逸注曰:“言日神来下,青云为上衣,白为下裳也。日出东方入西方,故用其方色以为饰也。”按照古代五行家的说法,东方属木而色青,西方属金而色白,故日神取其方位之色以为衣。可见这个词最早出现与神仙有关系。成书于北宋真宗时期的《云笈七签》第一〇七卷有《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是陶弘景的小传。其中有谓“明年五月,遂拜表解职,求托岩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陶弘景是中国道教著名人士,可以称为神仙的,这里的“青云之志”,是指他成仙了道之志。那么薛宝钗的“送我上青云”是不是与神仙有关系?

我们知道,书中屡以杨贵妃比薛宝钗,第二十七回的回目就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说得就是薛宝钗扑蝶之事。第三十回贾宝玉对薛宝钗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当杨妃,原也体丰怯热。”薛宝钗当时大怒,反唇相讥道:“我到像杨妃,只没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在全书中,这是宝钗唯一一次发怒,不可轻忽。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薛宝钗抓到的花名签子是一枝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个签子也不可小看,与杨贵妃大有关系。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载:“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文中“木芍药”即牡丹。成书于元初的《诗林广记》另有一条记载:

《李白集后序》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名擅一时,捧檀板将前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何用旧乐辞?’遽命持金花笺赐翰林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白欣然承诏,援笔赋之。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促龟年歌之。太真妃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也。上因调玉笛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矣。”

李白的这三首《清平调》词非常有名,其词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三首词中李白不仅把牡丹比杨贵妃,而且把杨贵妃与赵飞燕相比拟。赵飞燕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汉平帝宫人,后立为后,哀帝立,废为庶人,自杀。据传后来高力士就是以李白的这个比喻进谮言于杨贵妃,导致李白被黜。可是曹雪芹却把这个比喻接受下来,用以分喻林黛玉和薛宝钗。言外之意,她们的生活态度虽不相同,最终结局却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死。这与《金陵十二钗册子》中俩人判词相一致。

杨贵妃被缢马嵬坡后,是做了神仙的。唐·陈鸿著《长恨歌传》有如下记载:

适有道士自蜀来,知上心念杨妃如是,自言有李少君之术。玄宗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术以索之,不至。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又旁求四虚上下,东极天海,跨蓬壶。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阙,西厢下有洞户,东向,阖其门,署曰“玉妃太真院”。方士抽簪扣扉,有双鬟童女,出应其门。方士造次未及言,而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又至,诘其所从。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于时云海沈沈,洞天日晓,琼户重阖,悄然无声。方士展息敛足,拱手门下。久之,而碧衣延入,且曰:“玉妃出。”见一人冠金莲,披紫绡,佩红玉,曳凤舄,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问“皇帝安否”,次问天宝十四载以还事。言讫,悯然。

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采用了这个传说。但是引起我兴趣的倒是杨贵妃死于何处。宋·乐史撰《杨太真外传》记载:

上乃出驿门劳军。六军不解围,上顾左右责其故。高力士对曰:“国忠负罪,诸将讨之。贵妃即国忠之妹,犹在陛下左右,群臣能无忧怖?伏乞圣虑裁断。”上回入驿,驿门内旁有小巷,上不忍归行宫,于巷中倚杖欹首而立。圣情昏默,久而不进。京兆司录韦锷进曰:“乞陛下割恩忍断,以宁国家。”逡巡,上入行宫。抚妃子出于厅门,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之梨树下。

这个将贵妃缢死于佛堂梨树之下的说法,可能源自唐·李肇撰《国史补》,也是其来有自,后来清·洪昇创作《长生殿》时采用了这个说法。《长生殿》第二十五出:

(旦)唉,罢、罢,这一株梨树,是我杨玉环结果之处了。

【红绣鞋】当年貌比桃花,桃花,(丑)今朝命绝梨花,梨花。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薛宝钗所吃的“冷香丸”就出自杨贵妃酒后喜饮花露的记载,而这个“冷香丸”藏于何处?就藏于薛宝钗所居住的梨香院的梨树下面。冷香丸是薛宝钗护体养身必备之药,须臾不可离,又是她性格的象征,“冷香”者,“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曹雪芹把这样重要的东西埋在梨香院的梨树之下,分明是暗喻薛宝钗的最终结局也和杨贵妃一样,是一种很凄惨的死亡。

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悲剧性质长久以来被人忽视,她实在是一个与林黛玉同等重要的人物,所谓“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悲剧典型。她与林黛玉一个是主流人物,一个是反主流人物,所选择的人生态度截然相反,结果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里面的悲剧意味实在耐人寻味。林黛玉死后当然会回到她的离恨天上,三生石畔。薛宝钗的前生书中没有交代,但是她必然会回到警幻身边,说不好也会成为一位女神,因为连晴雯都成为芙蓉花神了么。

因此我说词中“青云”一词的隐义非指俗世之高官显爵,更非金玉婚姻,而是指成仙,说白了就是死亡,就不是无根游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