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环境:假作真时真亦假》
环境:假作真时真亦假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人物与故事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二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的原则,善于为人物设置特定的环境气氛。在这两方面,作者都善于用环境变迁来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善于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深刻主题。
首先,作者精心构造了作为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大观园。这是与龌龊肮脏的现实社会保持距离的纯洁乐土,红楼女儿在此拥有了一个当时环境下相对自由的生存环境。进而,作者深入到每个主要人物的小环境,如贾宝玉的怡红院、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院、贾探春的秋爽斋、李纨的稻香村,等等,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布置,都直接衬托着人物的性格。像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这样清幽高雅的环境,不但是林黛玉诗人气质的外化,而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物因人而有生命、有特征,此举表达的正是对人的肯定。
其次,作者老老实实地叙述了贾府的衰败过程。从建筑格局到府内重要厅堂居室的陈设,从庭院内的曲廊甬道到大观园的规模风物,从频繁不断的家宴到花样百出的游艺,加上元妃省亲、灯谜谶语、清虚打醮、除夕祭祖、演戏唱文,等等,贾府的日常生活始终回荡着喜庆与悲凉,热闹与冷清,兴盛与衰败的双重基调。正是在贾府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最终走向“家散人亡各奔腾”“运终数尽”的过程中,红楼儿女体验了青春的烂漫和生存的痛苦,弹奏出一曲“末世”悲歌。这个大环境,既是贾府的各色人物的生活空间和命运归宿,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与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整体性衰败相对应。
最后,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贾府不但与薛、史、王一起构成“四大家族”,成为一个社会阶层,由此扩展,又与上至皇宫,下至市巷、乡野的整个社会发生关联。红学家李辰冬指出:贾府所代表的社会方面,以家庭体系论,则有祖母、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伯叔、婶嫂、兄弟、姊妹、姨妈、姨娘、表姐、表弟;以职业论,则有官僚、军人、吏卒、教士、尼姑、道婆、巫士、教师、学生、农夫、商人、田主、佃户、戏子、乐师、账房、管家、医生、流氓、盗贼、娼妓、歌女与放债者;以贵贱论,则上自皇妃、王族、公爵、侯妃、侍郎、县令,下至奴婢,丫头;以贫富论,则富自百万,贫至分毫,因地位的不同,贵贱的区分,贫富的差异,心理也随之而异。“中国的整个社会,差不多都有了。”小说因此提供了一幅传统中国的全息图景。《红楼梦》因此被认为是传统中国的“百科全书”。
三种环境的相互依存而又内在贯通,虽详略不同,但都相互配合,展开了一幅宏大繁复而又跌宕起伏的贵族之家的生活画卷。在这些现实环境之上,作者又构思了一个神秘隐约而又意义明确的神话世界,把贾府依然花团锦簇的繁盛景象笼罩在惴惴不安、气数将尽的氛围之下。不但直接指向着“红楼一梦”的宿命,也表明作者探究生命之谜的高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