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管理模式:借力打力的管理策略》
管理模式:借力打力的管理策略
李纨的韬光养晦
关于李纨是否有管理才能的争论,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李纨是无能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李纨不是无能,是没有给她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实际上,李纨是藏拙,是韬光养晦。
认为李纨是无能的人,他们有来自文本中的确凿证据。书中在介绍李纨时多次提到她“女子无才便有德”、“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见第4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王夫人也亲口说过她这个大儿媳妇“尚德不尚才的”,似乎李纨在才气方面的确差一些。她虽然也认识几个字还能作几首诗,还会“打小算盘”,但她的实用才能也算是较差的。在《红楼梦》里,有两个人被作者直接或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间接“尊”为“菩萨”、“佛爷”,李纨就是其中之一。实实在在地讲,“菩萨”也好,“佛爷”也罢,它们是什么都不会做、不会干的,是些无用的“泥胎木偶”,再好也不过是个铁打铜铸的“像”而已。李纨在众人的眼里也差不多是个“菩萨”“佛爷”了,她的无能已经到了连孝敬都显得很笨拙的地步,如第50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
贾母便饮了一口,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贾母道:“这倒罢了,撕一两点腿子来。”李纨忙答应了,要水洗手,亲自来撕。贾母又道:“你们仍旧坐下说笑我听。”又命李纨:“你也坐下,就如同我没来的一样才好,不然我就去了。”众人听了,方依次坐下,这李纨便挪到尽下边。
她不能像斑衣戏彩、八面玲珑的凤姐那样讨贾母喜欢,反而让贾母有不自在、不舒服的感觉。她也不大领会尊长的意图,需要贾母多次重复命令。这也罢了,偏偏这位大奶奶也还是有些脾气的,众人都依次坐了,偏她就不依次坐,离老人家远远的,来一个弃而远之。这里作者只用了一个“挪”字,就把李纨当时的情绪写得淋漓尽致。
和王夫人一样,李纨是荣国府的正经主子。如果她有持家理事的能力,王夫人也许不会请贾琏和凤姐帮忙的,完全是因为无人可用,只能请琏凤主家了。与李纨比较,贾琏凤姐是“外人”,在无可奈何之际贾府“寡妇奶奶们不管事”的规矩就得改一改了。为了让读者坚信李纨不善持家,作者甚至还专门安排了凤姐生病的情节,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显示三丫头探春的才能,另一方面就是显示李纨的无能。在凤姐不能理事的时候,王夫人无奈之下请了一个姑娘(探春)、一个亲戚(宝钗)“出山”,李纨乍看上去是三个“镇山太岁”之一,其实充其量只是探春的助手。
那么,李纨是否真的无能呢?还是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首先,按照贾府的家规,“寡妇奶奶们不管事的”,李纨年轻守寡,不能管事。其次,与温顺平和的李纨相比,干练泼辣的王熙凤是她婆婆的亲侄女,与王夫人的关系更亲一层,姑侄俩轻轻松松地就将家政大权牢牢地控制在她们手中。再次,选择王熙凤理家,也好平衡贾赦邢夫人和贾政王夫人两兄弟两妯娌间的关系。基于以上多方考虑,贾母王夫人没有给李纨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
实际上,李纨是很精明的,她既不是无能,也不是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而是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藏拙。理由有六:其一,自古以来有“寡妇门前是非多”之说,在贾府里做大管家要上下打点、各府应酬。何况荣宁两府都是是非之地,自然免不了家长里短,李纨为了自证清白,索性远离是非之地。其二,李纨有了荣国府的长重孙、长孙,地位就不一样了。她的重任是安安心心地将贾兰这棵好苗苗培养好,如果让李纨管家,必然会牵扯大量的精力而无暇顾及贾兰的培养,同时管家会得罪人而遭人嫉恨,对贾兰的成长环境也是不利的。其三,李纨虽不主事,但她的收入是很高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与其像王熙凤那样吃力不讨好还要贴进去不少体己的忙碌,还不如退居二线坐拥一份收入颇丰又不劳心劳力的闲职。其四,李纨的权力欲不如王熙凤强,虽然同是出生于官宦之家,但李纨幼时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符合传统道德的贤淑女子,而王熙凤自幼是充当小子养的,两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导致了权力欲的差距很大。其五,在李纨嫁给贾珠后,贾府这个大家族正在走向衰落。这一副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连王夫人都不愿意管了,而是将它交给了贾琏和王熙凤,更何况她这样一个能力和威信都不及王夫人的年轻媳妇,就更不愿意接手。其六,李纨手里有三张牌,父亲李守中、丈夫贾珠、儿子贾兰,随着父亲的年龄见老,第一张父亲牌已经逐渐失去威力,第二张丈夫牌直接就废掉了,只剩一张儿子牌却仍是一个非常年幼的孩子,在当时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威力的,没有了丈夫作为坚强后盾的寡妇,在贾府要保得母子周全,就必须藏拙,必须韬光养晦。
李纨的借力策略
贾母说李纨“寡妇失业的”,这五个字是极传神的。在那个时代,丈夫就是妻子的事业,死了丈夫就等于是失业。没有谁再为她打算,她从珠大奶奶变成了未亡人、树立于荣国府里的“活贞节牌坊”,大家都很有耐心地等待这个大活人变成石头,这是她惟一的任务,也是惟一的生存价值。李纨和儿子贾兰在大观园里的处境,是非常边缘化的。按当时的常理,李纨这个年轻的少妇,不可能“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只是她又能如何呢?面对着虚伪的道德礼仪,以及她那当过国子监祭酒的父亲所赋予她的文化负荷,使她只能守着缓慢如抽丝般的光阴,等待一个没有幸福的未来。但李纨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做一个人见人怜的“苦瓜瓤子”,过一个没有前景的余生,她采取的是“借力策略”,来弥补她已经失去平衡的情感生活。
一是借儿子之力扬眉吐气。
李纨非常清楚,像荣国府这样的人家,人多嘴杂、勾心斗角,有时像企业,有时又像官场,惟独不像个家。薄情寡义如贾赦贾政之流,单只看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他们懒得见这个大老远投奔过来的外甥女,千方百计找了借口躲避,就可以想见这个家族的家长何等冷漠无情,自然更不会关心这个守活寡的儿媳妇。李纨深知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没有谁会给他们额外的帮助、真正地怜惜这孤儿寡母,他们一切都得靠自己。尽管贾兰遇到的漠视是令她心寒的,但她相信贾兰最终会让她扬眉吐气的,她最终也会像王夫人那样母凭子贵的。
在贾兰年幼时,贾琏无子,宝玉尚未娶亲,他是荣国府里第一个也是惟一的重孙,按说不知道有多金贵。然而红楼前80回里,竟全是宝玉出风头,这个可怜的孩子只能跟着贾环混,只有一次宝玉看他拿一支小箭飞奔过来,问他干什么,他说演习射箭,宝玉道,看跌掉了牙齿,你还演习不演习。这惟一的一点关心,也像是顺水人情。
大多热闹场合,都没有贾兰的身影,他的出镜率还赶不上尚在襁褓里的巧姐。试举一例,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真如凤姐形容的婆婆媳妇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答答的孙子都来了,连贾菱贾菖这些明显现诌出来的人物都提到了,惟独没有贾兰。放鞭炮时,贾母搂着黛玉,薛姨妈要抱湘云,真正最小堪怜的贾兰,却谁都想不起来。他是在家里温书呢?还是在其他场合厮混?总之,他不是贾母们最爱摩挲的孩子,在他们心中最可怜见的倒是老大不小的宝玉。
对贾兰的忽视既有贾兰自身性格敏感的原因,也是李纨教育他让他读书上进的结果,还有贾府上下对他们母子薄情寡义的因素。第22回全家大小聚在一起猜灯谜,贾政不见贾兰,就问“怎么不见兰哥儿?”老婆子去问李纨,李纨笑着答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叫他去,他不肯来。众人都笑这孩子天生的“牛心拐孤”,贾政赶紧叫人去把他喊来。
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了贾兰的敏感,寡母带大的孩子原就比较人心事重,比如李贺,比如许渭,在寡母落寞的身影之后成长,对人间世事自有一种体察,他们无法长成天真烂漫的孩子,无法做让人又爱又恨的淘气包。他们早熟的眼神,警觉地观察着世界,时刻准备闪躲,这样的性格,放在小户人家,或者更得至亲的怜爱。可是贾家太大了,子孙太多,长辈的疼爱成了稀缺资源,还会跟利益挂钩,子孙之间因此有了若隐若现的争夺。贾环为什么要推翻油灯,烫宝玉的脸?除了宝玉跟彩霞搭话,更因为他争宠争不过宝玉。贾母王夫人等有限的亲情就更分不到内向的贾兰头上,她们疼爱开朗活泼的宝玉凤姐还疼不过来呢。
贾珠死后,李纨凭借一双慧眼,看清楚了孤儿寡母在贾府处境,所以她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培养上,这是她自强不息精神的充分体现。她对贾兰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督促他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案头准备,还安排他习武。书里有一笔描写,就是在第26回,宝玉在大观园里闲逛,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应该是跟金鱼说了一回话。前面分析过宝玉,他脑子里绝无什么读书上进、谋取功名一类的杂质,他沉浸在诗意里面,他把生活当成一首纯净的诗在那里吟、那里赏。这时候,忽然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地跑了过来,打破了诗意,可爱的小鹿为什么这么惊慌失措?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面前,就站住了,跟宝玉打招呼。宝玉就责备他淘气,问好好的小鹿,射它干什么?贾兰回答说是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呀?所以演习演习骑射。清朝皇帝,特别是康、雍、乾三朝,非常重视保持满族的骑射文化,对阿哥们的培养,就是既要他们读好圣贤书,又要能骑会射,所以当时贵族家庭也就按这文武双全的标准来培养自己的子弟。李纨望子成龙心切,对贾兰也是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他能文能武。那时候,科举考试也有武科,八十回后贾兰中举,有可能就是中的武举,后来建了武功,“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母因子贵,李纨也终于扬眉吐气,封了诰命夫人。可见李纨的借力策略是成功的,判词也说“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二是借小姑之力共创诗社。
第7回“送宫灯贾琏戏熙凤”。展现那对小夫妻的闺房之乐,虽然只是一阵笑声,却说明凤姐跟贾琏还是有过一段好时光的。同一时刻,李纨却歪在炕上打盹。这只是撷取一个小小的场景,更有多少难挨的夜晚,不知道李纨如何度过。可见李纨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凄苦的,在第7回中还提到李纨在贾府中很清闲,不似王熙凤那么忙碌。
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李纨进入大观园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月二十二日,姑娘们搬进园。春天还没有过完,也就是一个月左右,李纨就提出要办诗社。李纨提出办诗社充分说明了李纨的内心并非“心如古井”,而是涌动着波涛,期望着变革,充满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李纨是谨慎的,她没有去炒作她的创意。直到将近半年以后的八月,在第37回中,贾政点了学差离京后,再没人能管教宝玉,宝玉越发与大观园中的姐妹们玩得无拘无束。探春兴起,写帖子邀请众姐妹和宝玉一起创建诗社作诗,步骤如下:
第一步:结社倡议。她给宝玉和众姐妹送上了帖子(犹如今日之开会通知或邀请函),邀集大家共议。
第二步:阐述结社的重要性。在给宝玉的帖子中,还特别举出了东晋高僧慧远之莲社及谢安邀友集于东山的典故,以为结社之榜样。帖中云:“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意思是谁说结诗社以展示才华,只能是男子的事,女子也应有此雅会。对探春的创意,宝玉自然“喜得拍手”叫好,而且表示“早就该起个社的”。
第三步:制定方案并付诸实施。在探春的号召之下,众姐妹都热烈响应,聚会在秋爽。探春提出了诗社活动的时间,“一月之中,只可两三次才好。”又表示“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并决定当日就开一社。
实际上,结社的创意首先是李纨提出来的,但李纨并不与贾探春争功,一听到消息,立刻赶到贾探春那儿,称赞贾探春“雅的很”。李纨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支持贾探春、支持诗社。一是自荐为掌坛人。二是拿出自己的稻香村作为社址。三是肯定林黛玉的建议“极是”,不要再用姐妹叔嫂这些俗称,“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并且第一个为自己起了个别号:“稻香老农”。自诩为“霜晓寒姿’的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四是出了个人人叫好的主意,邀王熙凤做监社御史,好解决经费问题。李纨知道,没有钱,是什么好创意都没法实现的,是万万不能的。为了让王熙凤就范,李纨对王熙凤发动炮轰:一口气送给王熙凤“无赖泥腿市侩”“下作贫嘴恶舌”“黄汤灌狗肚”“狗长尾巴尖”“泼皮破落户”“楚霸王”的系列雅号,“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说死那人”,有如狮子搏兔,势不可挡,显现了她性格中的奇光异彩。李纨这个要钱的办法,是主动进攻。又是创新之举。王熙凤居然甘拜下风。说若不答应你,“岂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王熙凤非常清楚,大观园众女儿的心,与李纨是相通的。王熙凤知道,不能与李纨对抗,也用不着与李纨对抗。李纨在权力斗争中已经弃了权,只不过说说狠话、快活快活嘴巴而已。所以,王熙凤从未对李纨施以报复。这二妯娌只有矛盾而无对抗,和平共处了一生。五是李纨提出了诗社第一社的诗题——咏白海棠。
李纨的运作,很快使贾探春的提议落到了实处。第一次做海棠诗,宝钗的诗被评为最好。次日贾母接来湘云,湘云也加入了诗社,并且在宝钗的帮助下做东请大家吃螃蟹,再做菊花诗。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和凤姐都出席了螃蟹宴,贾母的默许下,贾府的众丫头都懈怠下来各自狂欢饮酒,鸳鸯平儿与凤姐打闹嬉笑,全然没有了以往的森严等级。湘云以新奇的方式出菊花诗题,黛玉的两首诗成为魁首。这是大观园里的第一场文化狂欢。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海棠诗之后,有菊花诗、芦雪庵即景诗、怀古诗、桃花诗,这些都是大观园里的文化盛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得到贾母王夫人的认可。
李纨社会活动的潜在能量,让人吃惊。她如果有王熙凤那样的机会,未尝不是一个杰出的经营管理人才。可惜的是,一个寡妇身份,使她的这份才能无以施展。从进大观园之后、从建立诗社之后,李纨完全变了一个人,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她的笑容,听见她的笑声。她既写诗,又评诗,活跃异常。她和姐妹们一起,利用诗社,向封闭、窒息她们生活和心灵的纲常名教发起了挑战。
在创建诗社的过程中,李纨主动请缨做诗社的社长,大观园中第一个以女诗人为主体的诗社诞生了,而且成为《红楼梦》这部“交响乐”中最美好的旋律。而诗社的创建,既是探春才干的一次高雅的显现,更是李纨从管理后台走到前台的一个转折点。最为关键的是,李纨借助那些姐妹们的力量,一起创建诗社、吃酒做诗、戏谑调笑,弥补情感世界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