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聊斋志异/点铁成金的天才创造

点铁成金的天才创造

十四、点铁成金的天才创造《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作品:一种是几百字甚至几十字的奇闻轶事;一种是长达数千言、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是真正的短篇小说​‍‌‍​‍‌‍‌‍​‍​‍‌‍​‍‌‍​‍​‍‌‍​‍‌​‍​‍​‍‌‍​‍​‍​‍‌‍‌‍‌‍‌‍​‍‌‍​‍​​‍​‍​‍​‍​‍​‍​‍‌‍​‍‌‍​‍‌‍‌‍‌‍​。这两种作...

十四、点铁成金的天才创造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作品:一种是几百字甚至几十字的奇闻轶事;一种是长达数千言、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是真正的短篇小说​‍‌‍​‍‌‍‌‍​‍​‍‌‍​‍‌‍​‍​‍‌‍​‍‌​‍​‍​‍‌‍​‍​‍​‍‌‍‌‍‌‍‌‍​‍‌‍​‍​​‍​‍​‍​‍​‍​‍​‍‌‍​‍‌‍​‍‌‍‌‍‌‍​。这两种作品大概各占一半​‍‌‍​‍‌‍‌‍​‍​‍‌‍​‍‌‍​‍​‍‌‍​‍‌​‍​‍​‍‌‍​‍​‍​‍‌‍‌‍‌‍‌‍​‍‌‍​‍​​‍​‍​‍​‍​‍​‍​‍‌‍​‍‌‍​‍‌‍‌‍‌‍​。聊斋真正的短篇小说能从前人作品找到“本事”(原型)的又有大约百篇,也就是说,将近二分之一的聊斋小说不是蒲松龄独创,而是改写前人作品,鲁迅先生曾经说《聊斋志异》“亦颇有从唐传奇转化而出者”​‍‌‍​‍‌‍‌‍​‍​‍‌‍​‍‌‍​‍​‍‌‍​‍‌​‍​‍​‍‌‍​‍​‍​‍‌‍‌‍‌‍‌‍​‍‌‍​‍​​‍​‍​‍​‍​‍​‍​‍‌‍​‍‌‍​‍‌‍‌‍‌‍​。蒲松龄改写前人作品一曰出新,二曰求异。或者将前人作品点铁成金,或者对已是名篇的前人作品另辟蹊径,写出别样风情。蒲松龄改写传统题材,有几十篇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画壁》《种梨》《陆判》《香玉》《促织》《画皮》《向杲》《侠女》《续黄粱》《赵城虎》《胡四娘》《劳山道士》《莲花公主》《姊妹易嫁》等。改写传统题材是《聊斋志异》成书的重要途径。蒲松龄是如何改写前人作品并成为名篇的?从几个方面把聊斋名篇跟它的“本事”(原型)对照,就一目了然了。

让传统题材绽放思想芬芳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贪官污吏横行,土豪劣绅欺压良民,老百姓水深火热。蒲松龄借改写传统题材,刺贪刺虐,巧妙抒写人民苦难。《促织》《向杲》《续黄粱》是突出代表。

《促织》一事早就见于《明朝小史》:“宣宗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都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因为一只小促织,一对夫妇丧命,是小说的绝好材料。《明朝小史》却只是简略记录。蒲松龄作了脱胎换骨再创造,故事更丰富曲折也更震撼人心。在聊斋故事里,皇帝让地方上供蛐蛐,不是传统产蛐蛐的地方,而是不产蛐蛐的华阴县;不是偶尔要一次,而是要经常供应;皇帝玩促织的结果,不是促织贵数十金,而是民不聊生,官吏借此搜刮,百姓倾家荡产。成名因为促织,家产赔尽,自己被打得脓血淋漓。老百姓还不如小蛐蛐。最好的促织的获得,《明朝小史》写骏马所易,虽然金贵,但毕竟有骏马可易;蒲松龄让几十岁的读书人成名像儿童一样捉蛐蛐。捉蛐蛐的过程,从巫婆算命,到成名亲自到大佛殿捉,写得细致生动。蛐蛐死则是因为成名的儿子揭盆观看,比《明朝小史》里妻子看更可信,好奇是儿童天性。小孩玩蛐蛐,一天捉几个,死几个有什么了不起?现在却成了性命交关的大事,何等荒唐。孩子不小心把蛐蛐弄死了,害怕得跳井。故事结局,《明朝小史》里是夫妇都死了,当然可悲,聊斋写得更加深刻,更有讽刺意味,平时最疼儿子的母亲因为儿子弄死了蛐蛐,说儿子死期到了;天真的儿童为了一只小蛐蛐投井自杀。《明朝小史》里促织被公鸡啄食造成悲剧。蒲松龄笔下促织却能斗败大公鸡,还能伴随着音乐跳舞。皇帝一高兴,一人得志,鸡犬升天。抚臣得到皇帝奖励,让县宰录取成名做秀才,成名成了一个擅长养促织的人,没几年时间,田也有了,楼也有了,“裘马过世家”。蒲松龄这样改写促织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天子偶用一物,就能造成百姓卖妇贴儿的惨剧,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只知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帝和媚上邀宠、残民以逞的官吏。

需要说明的是,《促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聊斋名篇,遗憾的是,教科书把版本选错了,从而也将蒲松龄的艺术构思分析错了。《促织》有蒲松龄亲笔手稿存在,教科书却采用了蒲松龄去世后若干年出版的青柯亭排印本,这个版本增添了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教科书《促织》“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段,是作者幻想的,用以推动故事由悲向喜的发展。故事的结局,悲剧变成喜剧,并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因为尽人所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这个喜剧结局蕴含着深沉的悲哀。”从蒲松龄的手稿看,魂化促织根本不是蒲松龄的“作者幻想”,反而违背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导致人物形象扭曲和聊斋神鬼狐妖艺术意蕴的表浅化、直露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笔者曾有专文分析。

向杲

让传统题材绽放刺贪刺虐思想光辉的又一范例是《向杲》。《向杲》跟六朝小说《述异记·封邵》当官的化虎吃老百姓有关,更直接的师承是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张逢》。张逢偶尔投身一片绿草地,变成“文彩斓然”的猛虎,因为不愿意吃猪狗牛羊,就把福州录事郑纠吃了。张逢恢复人形后把变虎食人的奇遇告诉众人,被郑纠的儿子听到,“持刀将杀逢”,因为人化虎食人“非故杀”,不了了之。

向杲化虎是对张逢化虎的再创造。张逢化虎是奇特的,又是偶然的,张逢假如不遇到那片草地,就化不了虎;张逢和郑纠之间也没有必须食之而后快的仇恨。向杲就完全不一样。向杲化虎也是偶然,是一位道士“以布袍授之”,易袍后“身化为虎”。但向杲化虎却是必然和必需的:向杲的哥哥给恶霸庄公子所杀,官府受贿,向杲“理不得伸”。庄公子又得知向杲“日怀利刃”要伏击他为兄报仇,请了“勇而善射”的焦桐做护卫​‍‌‍​‍‌‍‌‍​‍​‍‌‍​‍‌‍​‍​‍‌‍​‍‌​‍​‍​‍‌‍​‍​‍​‍‌‍‌‍‌‍‌‍​‍‌‍​‍​​‍​‍​‍​‍​‍​‍​‍‌‍​‍‌‍​‍‌‍‌‍‌‍​。向杲要想报仇,不管是官了还是私了,都无法报。他只有化成老虎才能把恶霸的脑袋咬下来。又因为人化虎的事荒诞而没有根据,虽然向杲明白地承认“老虎就是我”,庄公子家却无奈他何。这样的复仇比起手刃仇人要高明得多。既能报仇雪恨,又能保护自己。

人化虎,是古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向杲》则是蒲松龄运用天才构思创新,人化虎成了对付黑暗势力的法宝。蒲松龄的人虎之变写得很生动,向杲变成老虎后先是“惊恨”,接着就想,“得仇人而食其肉”也很好。人化虎的心理写得妙,虎恢复人形更精彩。向杲化成的猛虎咬死了庄公子,庄公子的保镖焦桐箭射猛虎,向杲所化之虎被射死,向杲就回到人间,合情合理。主人被老虎咬死,保镖射虎,保镖不射,老虎不死,向杲不生。蒲松龄在“异史氏曰”里说,天下令人发指的事太多了,使人恨不能暂时化作老虎对付这个黑暗社会。《向杲》是中国小说史上“人虎换位”最成功的作品。

让传统题材绽放刺贪刺虐思想光辉的第三个范例是《续黄粱》。《续黄粱》是在唐传奇《枕中记》基础上做的批判黑暗吏治新文章。《枕中记》写卢生在一家客店做梦,位极人臣,富贵荣华,醒来发现入睡前店主人蒸的黄粱未熟,体会到人生如梦,对功名利禄丧失了兴趣。《续黄粱》不像《枕中记》宣扬黄粱一梦、繁华转眼成空,而是借梦对黑暗官府进行全景式素描。《枕中记》的卢生毕竟还有建功立业的济世抱负;《续黄粱》里的曾孝廉没入梦就琢磨得势后如何结党营私,入梦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奴隶官府、卖官鬻爵、枉法霸产、鱼肉百姓,死后在地狱里受到上刀山、下油锅的严厉惩罚,再世做女人,托生到乞丐家,给人做妾并被杀。蒲松龄自己认为《续黄粱》可算《枕中记》续篇,因为时代不同,它们的思想意蕴很不相同。《枕中记》是“人生如梦”的思想符号;《续黄粱》却“刺贪刺虐”,是对黑暗吏治全景式素描。

精雕细镂人情世态

蒲松龄对传统题材的改造第二个表现是将前人简短谈片改成精雕细镂人情世态,曲折生动、一唱三叹的动人故事,创造出过目难忘的丰满形象。《香玉》《侠女》《姊妹易嫁》《胭脂》《胡四娘》可算代表。

《香玉》,据清初《劳山丛拾》记载,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劳山上清宫有个烟霞洞,洞前有株数百年的白牡丹,明代即墨的蓝侍郎到此游历,喜欢上这株牡丹,想移植到家中。晚上,一个白衣女子来向道士告别,说,我明天就走了,某年某月某日,我还要回来。第二天果然蓝侍郎派人来取花,道士将这个日子及白衣女子说回归的日子都记下来。到了牡丹回归的日子,道士发现园中牡丹旧址处牡丹怒放,赶快告诉蓝侍郎,蓝侍郎发现自己家移来的牡丹已经枯萎。

《劳山丛拾》记载的白牡丹花神故事不过是“齐东野人”的简单闲话,牡丹化成的白衣女子跟道士也没有感情交流。到了蒲松龄笔下,《香玉》成为聊斋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黄生在劳山下清宫读书,遇到一对艳丽无双的女子,他跟其中的白衣女子香玉成为爱侣,而红衣女子绛雪是香玉的义姐。《劳山丛拾》里所说的即墨蓝氏移牡丹的情节,成为描写香玉和黄生死恋的缘由。白牡丹被移走并憔悴而死后,黄生跟香玉的义姐一起怀念香玉,感动得香玉的花魂跟黄生相会,几经挫折,香玉复活,黄生却病至垂危,但他不惧怕死亡,反而认为,这是他的重生,肉体死亡使他的精神可以跟爱妻香玉、挚友绛雪长相依。按黄生的愿望,他死后成为依偎在白牡丹旁边、只长叶不开花的红牡丹,后来红牡丹因为不开花被砍去,白牡丹和耐冬绛雪很快憔悴而死。《香玉》创造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香玉赤诚而执着,绛雪冷静而沉着,黄生风雅而多情。他们为了爱,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可以费尽曲折地选择重生,生生死死痴情不变,写尽至情。牡丹花神香玉、耐冬花神绛雪、痴情的黄生成为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著名形象。虚幻爱情故事的背景劳山下清宫也成了著名旅游景点。

《侠女》明显受唐传奇《原化记·崔慎思》影响。进士崔慎思赁房居住,见房主颇有姿色,求为妻。妇人自称身份不合,自愿做妾。生了一个儿子后,有天夜里,崔忽见妇人自屋而下,白练缠身,右手握匕首,左手携人头,自称其父为郡守所杀……说完,逾墙而去,崔惊叹的工夫,女子忽然返回,说要给婴儿哺乳。待了一会儿,崔慎思奇怪听不到婴儿啼,发现儿子已被杀。

侠女

蒲松龄借鉴唐传奇,没有照猫画虎,而是作神妙创造。《侠女》虽取意于唐传奇,但在主要环节上脱胎换骨:唐传奇女主角报仇过程中借男子暂栖身,和男主角缺乏深层感情交流;侠女与顾生惺惺相惜,其他人物比如顾母也有感情交流,人与人之间温情熙熙,次要人物顾生、顾母也颇具风采。唐传奇女主角报仇后杀死亲生子,虽可解释为绝儿女情的果决行为,毕竟不近人情;《侠女》变乖戾的“杀子”而代之温馨的“生子”,为“举止生硬”的侠女平添一层温和色彩。侠女“生子”不仅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还成为小说情节发展枢纽,进而成为《侠女》能将传统题材点铁成金的关键。

姊妹易嫁

《姊妹易嫁》的本事是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一段不到两百字的记载:冀州长史吉某为儿子求崔敬长女为妻,花轿临门时,崔妻和长女抱头大哭,长女认为吉家门户低,坚决不肯嫁。此时,崔家的小女儿代替姐姐登上花轿,后来吉家的儿子做了宰相。蒲松龄改写《姊妹易嫁》时,把故事时间、地点和清初拉近,把男女双方的经济地位拉远,男主角是明末山东掖县的毛相国毛纪,不得志时穷得无立锥之地,父亲给人放牛谋生。张大户之所以将大女儿许给毛纪,是因为得到神人启示:毛纪将来会成为贵人。张家长女却嫌贫爱富,发誓说:“死不从牧牛儿。”在花轿临门时张家的长女眼零雨而首飞蓬,死也不肯上轿,慷慨豪爽的妹妹毅然代嫁​‍‌‍​‍‌‍‌‍​‍​‍‌‍​‍‌‍​‍​‍‌‍​‍‌​‍​‍​‍‌‍​‍​‍​‍‌‍‌‍‌‍‌‍​‍‌‍​‍​​‍​‍​‍​‍​‍​‍​‍‌‍​‍‌‍​‍‌‍‌‍‌‍​。后来嫁了富人的姐姐家产荡尽,只好出家做尼姑;嫁了穷人的妹妹成了宰相夫人。因为《姊妹易嫁》内容为群众喜闻乐见,故事生动曲折,人物个性突出,不仅小说《姊妹易嫁》长期活跃在大众口耳相传中,还被吕剧、柳子戏、梆子戏、五音戏等地方剧种搬上舞台,盛演不衰。

《胭脂》是聊斋名篇,篇末注明,断此案的官员是蒲松龄恩师施闰章。但蒲松龄经常让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物担任虚拟时空的证人,胭脂案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案件?是不是施闰章断的案件?都有很多疑点,施闰章的集子里无此案判词。从有关资料看,青年男女偷期密约,有个不速之客插进来李代桃僵,最终发生命案,再费尽曲折地断案,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最常见的传统题材。至少有三四个小说、剧本与《胭脂》情节极其类似,如五代时的小说《李崇龟》,南戏和元杂剧《王月英月夜留鞋记》。冯梦龙《情史》辑录的“情累”跟《胭脂》如出一辙:张生对临街楼上的少女一见钟情,少女赠红绣鞋,张生请卖花的陆老太帮忙与少女私会,鞋落入陆老帮做屠户的儿子手中,冒名顶替,跟少女来往半年后,被少女父母发现。屠户杀死了少女父母,事发后断案官吏让张生与少女对质,发现张生被冤枉,再从绣鞋线索找到了陆屠。聊斋故事《胭脂》基本情节和《情累》相似,但是断案的过程写得更曲折生动:县令把鄂生断成杀人犯,知府吴南岱聪明地断明了鄂生之冤,又武断地把秀才宿介断成凶手;学使施闰章采用心理战让真正的凶犯毛大露出原形。《胭脂》既是杰出的人情小说也是引人入胜的断案故事,曾被戏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为《牢狱鸳鸯》演出。

《胡四娘》是聊斋故事中描写世情的名作,取材于明代小说《鹅容夫人传》。鹅容就是宰相周延儒,《明史》有传。《鹅容夫人传》写的是鹅容夫人的父亲算卦算得鹅容将来必是贵人,就将大女儿许给他,小女儿嫁给富人。大女儿在家中受到歧视,总是默默纺织,不置一词,结果周延儒金榜题名,摆了数十里仪仗前来迎娶。《鹅容夫人传》写出一个沉稳庄重、远见卓识的女性形象,但人物描写简略,情节缺乏大起大落。蒲松龄改写成《胡四娘》。基本情节相似,却抛弃了流水账似的人物列传写法,穷形尽相地写人物生活中最典型的片段:胡家兄妹和仆人在程孝思不得志时,百般嘲笑、戏弄。胡公庆寿时,胡四娘的嫂子和姐姐挖苦胡四娘的贺礼是“两肩荷一口”。二姐说:程生能考中,挖了我的眼睛去。四娘的丫鬟说:只怕到时候舍不得眼珠子。二娘的丫鬟说:二娘食言,用我的眼睛代替。程孝思得志,胡家的人立即换成一副趋炎附势的面孔:“申贺者,促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室”“口有道,道四娘,耳有听,听四娘”。一切围绕着此前他们还极力冷淡的四娘。四娘被众星捧月。恰好这时,二娘的丫鬟满脸流血地跑进来,说四娘的丫鬟要挖她的眼睛。蒲松龄像天才雕刻师,删繁就简,对前人之作另起炉灶,创制出珠圆玉润的艺术精品。

胡四娘

奇思奔驰、寓意劝世

前人粗陈梗概的作品,被蒲松龄改写成为奇思奔驰、寓意劝世的哲理名篇。《劳山道士》《画皮》《陆判》《赵城虎》《种梨》是范例。

《劳山道士》的故事原型是《纸月》《取月》《留月》,三个简短故事来源于唐传奇《宣室志》和《三水小牍》,简略地写三件异人异事:一位刻纸如月,用纸剪个月亮贴到墙上,整个屋子照得亮亮堂堂;另一位把月亮取到自己的怀里,随时拿出来照明;还有一位能把月光保留在篮子里,没有月亮时拿出来照明。蒲松龄汲取了《纸月》《取月》《留月》的情节,却赋予丰富的社会内容,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王生娇惰不肯作苦,他“慕道”实际上是向往不劳而获的安逸生活,他不知道任何安乐生活都得经过艰苦劳动才能得到。他到劳山学道,道士让他先学砍柴,没多久,他就受不了。在他“阴有归志”想回家时,有天晚上,他的老师跟几位朋友一起饮酒,老道士剪纸如镜,粘在墙上,变成光明洞照的月亮,壶中美酒总也饮不完,桌上的筷子掷到月亮中,变成美丽的嫦娥飘然而下,载歌载舞。王生对这轻歌曼舞、月宫仙境十分羡慕,暂时打消了回家的念头,但王生只知道神仙生活的安逸,不知道神仙道术是修炼而来的,仍然不愿意继续“早樵而暮归”的劳动,要求回家,要求老师略授小术。他不要求修道业,偏要学穿墙术,还不就是想做偷鸡摸狗的勾当?道士嘱咐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好好进行道德修养,否则就不灵。王生不听,在妻子跟前卖弄,结果脑袋触在硬硬的墙壁上。蒲松龄在“异史氏曰”里说:世界上像王生这样的人多得很。他们不是老老实实做人,而是想取巧,倒行逆施,不到头碰硬墙,栽个大筋斗,是不会甘休的。蒲松龄把琐细佚闻《纸月》《取月》《留月》改写成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德启迪的名作《劳山道士》,被多次拍成电视剧、美术片。在最近一次大学生文艺会演中,还作为“魔术”演出,是聊斋标志性作品。

《画皮》明显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唐传奇《集异记》“崔韬”。崔韬遇到件怪事,有只老虎脱去虎皮就变成美女,他藏起虎皮把美女带回家做妻子,多年后,妻子披上虎皮重新变成老虎,把崔家父子都吃掉了。另一个是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的“鬼张”。高邮指挥张某遇到一个美女带回家同居并生了儿子,他发现那个女子经常把自己的头取下来放到膝盖上加以修饰后再把头接上,张某入户斩之,发现那个美女竟然是块破船板。蒲松龄借鉴这两个怪异短篇写成了聊斋最有名的鬼故事之一——《画皮》。

《陆判》是富有谐趣的聊斋故事,它的原型有三个:其一是六朝小说《幽明录》。美貌的贾弼之夜梦一个面貌可怕的人要求跟他换头,醒来他变成个可怕的丑人;其二是唐传奇《原化记》。狂生刘某跟朋友打赌,将一个死妇背到家里且说是自己妻子,结果死妇复活嫁为其妻;其三是清初《虞初新志》辑录的明代“换心记”故事。万历年间有个愚鲁之极的富翁之子,在梦中被金甲神用巨斧挖走心换上另一颗心,文思大进,不几年中了进士。蒲松龄用这三个简短奇闻,改写成《陆判》,把换心、换头的怪异情节写得入情入理而且富于人情味​‍‌‍​‍‌‍‌‍​‍​‍‌‍​‍‌‍​‍​‍‌‍​‍‌​‍​‍​‍‌‍​‍​‍​‍‌‍‌‍‌‍‌‍​‍‌‍​‍​​‍​‍​‍​‍​‍​‍​‍‌‍​‍‌‍​‍‌‍‌‍‌‍​。

劳山道士

《赵城虎》故事原型是《古今谭概》的“杖虎”条:内容是写登州知府于子仁得知郡内有人被老虎所吃,下令隶卒捕虎,隶卒进入深山把捕虎令焚烧了,吃人之虎现身,弭耳帖尾跟隶卒回到府衙,于子仁厉声斥责并杖虎,老虎受杖后沿原路返回深山。这个故事很别致,蒲松龄对这个故事的改造,是把原本怪异性简短谈片写成曲折生动富于人情味的新奇故事。《赵城虎》里边的老虎吃掉了老妇人的独生子,县令派隶卒捉虎,本来不可能有人乐意承担,偏偏有位喝醉酒的隶卒承担下来,当然捉不到老虎。受到杖责后,只好到东郭岳庙哀求神灵,这时,老虎来了,“殊不他顾,蹲立门中”,露出“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样子而且听任隶卒把自己拴到县衙。县令问老虎:老妇的独生子是你吃了?老虎点头承认;县令说:杀人偿命,如果你能给老妇养老,我就赦免你。老虎又点头。从此,老虎就像亲生儿子一样照顾老妇,给她送吃的,给她送钱,老虎还经常到老妇的檐下趴着,像儿子依恋母亲。老虎对老妇的奉养超过了儿子,老妇人心里暗暗感谢老虎。老太太死后,老虎在她生前所送的物品足够给她送葬,老虎还跑到灵前悲惨地嗥叫,宛如儿子哭母亲。蒲松龄把食人的兽中王写成了可爱的人化非人,写成了虎形义士。让纯粹的虎形负荷着优美的人性,产生了奇异的美感。当然,老虎能做儿子只是个美丽幻想,早就有聊斋点评家指出:“若教山君可作子,食尽人间爷娘多。”

蒲松龄自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种梨》的本事恰好见于干宝《搜神记》“徐光种瓜”:东吴时有个叫徐光的人,在市上施行法术,他向卖瓜人要个瓜,卖瓜人不肯,他就要吃完的瓜种,种在地上,一会儿瓜苗长出,蔓延、开花、结瓜,分给大家吃。这时,卖瓜者发现,这些瓜原来都是自己的。

种梨

这是很简短的记录,蒲松龄改写成一个兴味盎然的故事。一个昏聩的乡人在市面上卖梨,道士向他讨个梨,他不肯给,道士不依不饶,说哪怕给我个很小的梨也成;卖梨者极吝啬,坚决不给,众人劝说也不听;市面上好事者掏一文钱买个梨给道士。道士说:我并不是想要梨,我只是想用这梨核。接着就是像电视小品的种梨。有一个细节特别有趣,道士种下梨后,要浇水,唯恐天下不乱的好事者故意讨来碗开水浇上,梨树居然瞬息间发芽、长成树、开花,树叶扶疏,硕果满枝。从道士种梨到梨子满树,道士摘下来送给大家吃,再到道士叮叮咚咚砍树,扛起树干走掉,卖梨人都好奇地做观众,当他发现道士的梨原来是自己车上的梨再去追赶时,道士已经无影无踪,而道士丢掉的树干竟然是卖梨人车上的车把!

《种梨》是最早传到西方的聊斋故事,1848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把《种梨》译成英语,发表在《中国报道》上。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蒲松龄没有走万里路的荣幸,却能读万卷书,他站在前人肩上妙手创新,对传统题材重新构筑,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