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红楼梦/红楼梦:贾探春的改革究竟有多大意义

红楼梦:贾探春的改革究竟有多大意义

第三六三问贾探春的改革究竟有多大意义贾探春的改革,在大观园的管理上面无疑是一场革命,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过高地估计她这场改革的意义。这一场改革对于整个贾家的经济状况,可以说有小补,但无大益。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改革的经济收益。这一场改革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严格财经纪律,杜绝不合理支出;一部分是实行承包制,增加财政收入。可说既开源,又节流。第一项是赵姨娘的丧葬...
第三六三问

贾探春的改革究竟有多大意义

贾探春的改革,在大观园的管理上面无疑是一场革命,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过高地估计她这场改革的意义。这一场改革对于整个贾家的经济状况,可以说有小补,但无大益。

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改革的经济收益。

这一场改革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严格财经纪律,杜绝不合理支出;一部分是实行承包制,增加财政收入。可说既开源,又节流。

第一项是赵姨娘的丧葬费,李纨曾提出比照袭人例赏四十两,从赵姨娘哭闹的内容来看,她也是要和袭人比一比,所要求的最低限额也是四十两,至于她说“你多给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就不依你?”其最高限额也不过四五十两银子,我们就算它四十两,探春给了二十四两,节省了十六两银子。

第二项是贾环、贾兰上学,每年有八两银子的点心钱。这一项里面不知为何没有提贾宝玉。贾宝玉自第九回之后就没有写过他上学,起码他挨打之后,“日日只在园中游卧”,不再上学。但是他的学籍是不会取消的,他只要名义上还在上学,就应该也有这八两银子的点心钱,如果再把他的八两加上,三个人一年是二十四两,这一笔支出让贾探春取消了。

第三项是各位姑娘的脂粉钱,每月二两。大观园里迎、探、惜三位姑娘,加上林黛玉,是四个人,薛宝钗是不会要这二两银子的,因此她可以不算。此外即使再加上一个薛宝琴,还有一个邢岫烟,第四十九回写:“从此后,若邢岫烟家去住的日期不算,若在大观园住到一个月上,凤姐亦照迎春分例一样,送一分与岫烟。”她既然能够得到分例,这二两胭脂钱也是应该有的,我们再把她算上,一共是五个人,每人二两,一个月是十两银子的支出,一年是一百二十两银子。

这三笔加在一起,共是一百六十两银子。

在大观园实行承包制,没有现金收入,只不过供应园中众人的脂粉钱和鸟兽吃的粮食,还有就是各处使用的笤帚簸箕之类,用平儿的说法,“一年通共算起来,也省的四百两银子”。也就是说这一项重大改革,其经济效益也不过每年节省四百两银子。

两部分加在一起,一年总共能够节省五百六十两银子,其中赵姨娘的丧葬费还不是经常性支出。这样一笔钱比起贾府的日常开支来说,简直杯水车薪,难济大事。因此,如果仅从经济利益着眼,贾探春的改革措施只是小打小闹而已。根本不能挽救贾府日渐衰败的整体趋势。

当然,那样大一个园子,那样多的花草树木,平时必定需要一支不小的专业队伍修剪管理,实行承包制,可以节省这一笔开支。这一笔开支究竟多少,书中没有明示,但可以肯定这是这场改革中最大的一笔经济收益。但即使把这一笔收益也算进去,对于整个贾府的财政支出来说,也仍然没有太大的节制作用。

曹雪芹在这里写这样一场改革,其着眼点也不是想告诉大家贾府尚有办法挽救颓势。他只是写了一个象征性的事件,他想告诉人们的是,尽管贾府也有探春这样杰出的人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但也独木难支,大厦必倾。

由这个事件可以告诉读者的是,如果不改变整个社会制度,改变整个政治体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挽救措施,也难以挽救贾家的覆亡。因为在封建社会,像贾家这样的旧家势族,逐渐衰落乃是普遍规律,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古今皆然。

那么曹雪芹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改变旧的政治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我说非也。

曹雪芹写这部书的着眼点,正如第一回石头所说:“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总一时少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治理之书?所以我这一段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饱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他是要人们歇一下狂心,换一种活法。也就是说,他的着眼点在于改变人们的生存理想,生存态度,生存策略。这些东西不改变,再换上什么社会制度也是一样,人们仍是要“谋虚逐妄”,最后难免在“腿脚奔忙”中走向灭亡。

应该说,曹雪芹这个着眼点确实如佛教界所说是“高着眼”,他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制高点上来俯视尘寰,俯视人生,他不但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人类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能够看到人类的未来。他写贾探春搞改革,固然是在写贾探春这个人的杰出才能,但最重要的是想告诉人们,即使像贾探春这样的杰出人才,也不能挽救贾家的命运,更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她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改变世界,改变命运的根本之点,是改变人心。心净即国土净。这是《红楼梦》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启示。怎么改变?很简单,就是用普适之“爱”,换掉自利之“欲”。如果说《金瓶梅》写的是“欲”之毁灭,《红楼梦》则写的是“爱”之新生,这是两部著作最根本的区别。这也能够很简捷地揭示出为什么《金瓶梅》读起来沉闷,而《红楼梦》读起来亮丽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评价《红楼梦》,总喜欢强调它的反封建、反礼教的特点,以突出它的“进步性”,它的“思想价值”。我说这还是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来读这本书,是在社会学的层次来理解这本书,难窥庐山真面目。我们只有在伦理学的层面,在美学的层面来理解这本书,方能读出一些真味道。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