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星期三
首页/红楼梦/红楼梦:“熬油”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熬油”是怎么回事

第三六〇问“熬油”是怎么回事赵姨娘对探春说:“我在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这里的“熬油”,上年纪的人也许能懂,青年们就不一定懂得了,需要加以解释。过去丰润一带食用油,有豆油、花生油、香油(芝麻油)。花生油产量极少,香油价格又贵,豆油便成为大宗。但是豆油炒菜不好吃,有一股“豆腥...
第三六〇问

“熬油”是怎么回事

赵姨娘对探春说:“我在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这里的“熬油”,上年纪的人也许能懂,青年们就不一定懂得了,需要加以解释。

过去丰润一带食用油,有豆油、花生油、香油(芝麻油)。花生油产量极少,香油价格又贵,豆油便成为大宗。但是豆油炒菜不好吃,有一股“豆腥气”,若是用它炒菜,需先用它炸过丸子、油饼之类,将油炼熟,方可食用。因此,一般人家平时食用,便以猪油为主。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到丰润北部山区一个村庄下乡,晚上吃饭前,主妇满脸歉意地对我说:“和你商量个事,想给你烙饼吃,可是大油没了,用香油不知你爱吃不?”我说那可太好了。直到那个时候,那里的人们仍然认为香油也不如猪油好吃。

猪油又叫大油、荤油,是用猪的板油,也就是猪的腹部脂肪,挂油或称水油,是猪肠子上的脂肪,或者猪的肥膘肉炼成,这个“炼”的过程称为炼油、耗油或者熬油。熬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油直接放进热锅中炼制,这种方法只适合少量的炼油,比如要炒菜了,切一点儿猪的肥膘肉放进锅中,炼出油便炒菜。若是油稍微一多,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出油率低,损耗大,也易糊锅。若是炼制比较大量的油,则需先在锅中放进水,然后把切好的猪油放进去,用小火慢慢熬制,直待把油脂全部熬出,水分熬尽只剩一点儿油渣,方告成功。这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是真正的“煎熬”。

明白了什么是“熬油”,方能读懂赵姨娘的这句话。她的意思是说,她在这个屋子里饱受煎熬,吃了许多苦头,方才熬到这把年纪,又生了探春和贾环两个,怎么就不如年纪轻轻的袭人了呢?这个“熬油”用得可以说极其传神。若是作别解,比如说“点灯熬油”的“熬油”,则只能说明时间之长,却没有吃苦、受煎熬的意思在里面。

同一回书中,王熙凤对平儿说:“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吧。”

这句话同上面的“熬油”一样,周汝昌校本和通行本及《红楼梦大辞典》都没有加注,很容易让人不解,在脂评诸本中,就有戚序本、戚宁本和甲辰本抄成了“热灶火炕”。这个“火坑”绝不是“火炕”。土炕是北方通行的睡觉的地方,不仅是睡觉,还用来吃饭、待客和日常起居,作用极大。土炕的形制也不一样,比如冀南的土炕就没有烟道,是死膛的,不能取暖。而北京、丰润一带的土炕一般内部都有烟道,可以取暖,睡“热炕”。土炕的取暖,一般是在外屋,即“堂屋”,搭有炉灶,在烧柴做饭的时候,就把土炕烧热了,这是一种很科学的利用能源的方法。这种烧柴的大灶,丰润人就叫“灶火”,填柴的进口叫作“灶火眼”或“灶火门”,炉膛叫作“灶火膛”,这个“灶火膛”,在丰润一般称为“灶火坑”。炉膛为什么会称坑?原来,柴烧完后,要时常把灰扒出去,扒灰是用一种特制的筢子,俗称“掏灰筢”,就是一根木棍的前面安一个小木板,用这个把灰掏出来。久而久之,那炉膛的底下就会掏出一个坑来,因此炉膛就叫“灶火坑”。一般来说,柴烧完后,炉膛里总会有一些柴灰,存有余温。冬天家里的猫冷,没有地方避寒,往往就会钻到那个灶火坑里取暖。那里不但有余温可以利用,而且避风,是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凤姐在这里把贾环比喻成钻灶火坑的小冻猫子,是说他只知道哪头炕热往哪里去,有利便行,有奶便是娘,没出息。这也是一个很传神的比喻,但是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灶火”,什么是“灶火坑”,方能理解它的确切含义。

平儿由屋里出来,众媳妇说:“姑娘站了半日,乏了,这太阳影里且歇歇。”这个“太阳影”,周汝昌校本和通行本没有加注,《红楼梦大辞典》也没有收录,很容易引起误解,让人理解为“背阴儿”。当时“时届孟春”,也就是说是早春天气,人们不会到“背阴儿”里去乘凉,反而正是晒太阳的好时节。其实,若按“文词儿”说,“影”即“景”,“景”即“光”,在古诗文中以“景”指称日光不可胜数。“太阳影”实际上就是“太阳光”,这个“影”,在丰润讹成“秧”,“太阳光”一般说成“日头秧儿”。丰润有童谣谓“谁挡我日头秧儿,生小疮儿”,就是指的太阳光。这个词庚辰本、己卯本、列藏本作“太阳影”,其他各本多作“太阳地”,“太阳地”这个词在以前各回书中曾经反复出现,亦是指“太阳底下”,比较通俗易懂。在丰润,这个词一般说成“日头地儿”,至今也是常用词。如果从通俗易懂着眼,则这个“太阳影”不如校改成“太阳地儿”。但是既然底本如此,采取底本文字也不算错,却需加注,否则一般读者会不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