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情之所钟·正在此辈》
七、情之所钟 正在此辈
——从杜丽娘到林黛玉
贾宝玉有“痴情”,林黛玉也并不超脱高蹈。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在红尘中的最刻骨镂心的遭遇,就是爱上了林黛玉却又“心事终虚幻”。一般地说,薛宝钗并不令人讨厌,读者中多有欣赏宝钗者,贾宝玉也有迷恋于宝钗之时,但他真正认同的,却始终是林黛玉。王昆仑比较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在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着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族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宝钗与黛玉分别代表着礼教文化与审美文化的精神。审美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情”的文化,“情”并不只是喜怒哀乐之情,而是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感性生命及其需要、欲望和想象。
“情”在中国文化中勃兴,并不限于魏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回房的路上,听到梨香院的女孩子在演习艺文: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作为文化生物,人的理解与认同可以跨越时空。林黛玉和杜丽娘是不同时代的富贵之家的少女,却可以发生人世间难得遇到的心灵共振。这一心理的瞬间蕴着漫长的历史成果,从杜丽娘到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人性情感觉醒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段广为人知、被文学教材一再引用作为欣赏心理说明的文字,正体现出传统社会后期情感方式的转变。本章即对此稍做展开,以有助于对《红楼梦》和传统文化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