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分析性的红楼导引》
一、分析性的红楼导引
古典小说《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玉缘》,问世于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年间,一般认为,其作者是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祖籍一说是河北丰润,一说是辽宁辽阳。比较而言,前说的理由似更充分。曹雪芹的先世为汉人,早归旗籍,清人入关后,入正白旗内务府籍,世袭江宁织造。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与祖父曹寅极受康熙皇帝赏识,家世显赫,荣华富贵极一时之盛。雍正上台后,曹家被抄家没产,“家亡人散各奔腾”。曹雪芹幼年随家从南方北迁,中年后住在北京西郊,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困顿生活中,以非凡的勇气和极大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作《红楼梦》,书未尽而人已逝,《红楼梦》是未完稿的著作。现存后四十回据考由高鹗续成。此后《红楼梦》的续作和补作很多,但均为狗尾续貂,在观念、艺术与语言上都无法与曹雪芹原作的八十回相比。应予指出的是,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关于曹雪芹及其创作情况,关于《红楼梦》的版本等,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多争论。
《红楼梦》是一部突破了传统文学观念与方法的小说,也是中国古典语言艺术的代表作。还在它以抄本形式问世的清嘉庆初年,就出现了“遍于海内,家家喜闻,处处争购”的盛况,以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说法,终于形成了有一定声势的“红学”,出现了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等红学流派和“自传说”“斗争论”“两个世界论”等重要观点,还附带产生了一门“曹(雪芹)学”,历时一个多世纪。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很多,但以一书而成一学的却不多见。“红学”之成立,固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也是基于它所具有的丰富的社会人生内涵和卓越的审美艺术价值。
像任何文学杰作一样,《红楼梦》的意义是很难用几句话甚至一本书概括和确定的。鲁迅就曾指出:在这部小说中,“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0世纪的红学也证明了鲁迅此论。就一般读者来看,《红楼梦》是一部以作者个人及其家族历史作为素材的长篇小说,它叙述了一个贵族之家的衰败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的爱情悲剧。以此为中心,小说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开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社会历史生活画面,承继和更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品格和文化趣味,其精致完美的语言艺术极大地提升了汉语的文学表现力,其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探寻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悲哀,其所蕴含的反抗传统礼教、追求心性自由的人生观念和情爱意识等都具有跨时代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