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儒家/恩及禽兽,泽被草木

恩及禽兽,泽被草木

恩及禽兽,泽被草木正是秉持“内在的人文主义”的立场,自孔孟时代起,儒家就以“仁爱”为基本出发点、以建立在等差之爱基础上的“推爱”为基本方式,鲜明地表现出了寻求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价值取向。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行为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对待鸟儿与鱼儿的仁爱之心。当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在孔子的要求下“各言其志”时,对均有志于为邦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孔子只...

恩及禽兽,泽被草木

正是秉持“内在的人文主义”的立场,自孔孟时代起,儒家就以“仁爱”为基本出发点、以建立在等差之爱基础上的“推爱”为基本方式,鲜明地表现出了寻求与自然和谐一体的价值取向。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行为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对待鸟儿与鱼儿的仁爱之心。当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在孔子的要求下“各言其志”时,对均有志于为邦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孔子只是一任他们各自表达自己的志趣而未直接做评价,唯独对做出“暮春三月,我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五六位朋友,带上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游泳洗澡,登上雩坛迎风起舞,一路唱着歌回家”这一回答的曾晳(即曾点),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尽管我们可以对孔子何以“与点”从不同角度乃至不同层面作出见仁见智的多种解读,但孔子在这个故事中显然表达了一种亲近自然甚至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存在感受”,这一点应当是确定无疑的。

孟子顺此而进,在亲、民、物的关系框架下对儒家的“推爱”做了“仁民爱物”的经典表述,他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近。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仁民而爱物)。不仅如此,孟子还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力图把“仁民而爱物”的要求落到实处。他批评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希望齐宣王把在祭祀过程中见牛之觳觫(惊恐害怕)而以羊易牛的“仁心”扩而大之,由“爱物”以致于“仁民”。他倡导“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强调,一定要顺应农业、渔业与林业本身的规律,这其中显然包含了“爱物”的要求。在这方面,荀子、董仲舒也抱持了相同的理论立场。

根据齐姜红等学者的研究,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在宋明理学家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论述。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我虽渺小,却浑然处于天地之间,天地就是我的父母。充塞于天地之间者是我的形体,统率天地万物者是我的本性。民众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类。二程则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明确肯定人与万物之间具有一体相连的紧密联系。王阳明则进一步具体指明,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因为“其心之仁本若是”:一个人见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内,惊惧同情之心必然会随之产生,这是因为其仁爱之心与小孩子联为一体,小孩子仍然是与我同类的;见到鸟兽的哀鸣惊恐,爱怜不忍之心必然会随之产生,这是因为其仁爱之心与鸟兽联为一体,鸟兽仍然是有知觉的;见到草木受到摧折,怜悯体恤之心必然会随之产生,这是因为其仁爱之心与草木联为一体,草木仍然是有生命的;见到瓦石的毁坏而必然升起顾惜之心,这是因为其仁爱之心与瓦石联为一体。这说明上述一体之仁,即使在小人的心中也必定有之。

可贵的是,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面,传统儒家不仅提出了理念,而且还在实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治国理政中,儒家很早就注重掌管与自然相关职分的职务的设置。在《周礼》地官之中,就有专管“山林之政令”的“山虞”,有“掌巡林麓之禁令”的“林衡”,有“掌巡川泽之禁令”的“川衡”。在《礼记·月令》中还出现了“野虞”、“水虞”、“虞人”等职分。《荀子·王制》中出现了“虞师”的职分,并明确规定了“虞师”的职责:制订禁止焚烧山泽的法令,养护山林、湖泊中的草木、鱼鳖和各种菜蔬,根据不同的时节决定何时围禁、何时开放,使国家物资足用并可持续。在其中,按照自身的规律养护自然是重要的内容。不仅如此,在安排整个社会生活方面,儒家事实上堪称是以与自然相协调为基础的。这在《礼记·月令》中同样有明确的表现。《月令》不仅按照月份具体规定了对待动物、水产等方面宜做和不宜做的事情,而且其对于全年社会生活的安排都是首先考虑到如何根据时令的特点以趋利避害,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成了其所有活动的前提。《月令》的相关主张,可以从一个侧面看作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缩影。正如学界已经注意到的,在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传统中国社会,虽然也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特定的区域出现过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问题,但在整体上则保持了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维持几千年而不辍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一方面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与中华先民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体的自觉追求有密切关系。

原典选读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节选自《国语》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节选自《左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节选自《论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节选自《中庸》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节选自《孟子》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

——节选自《易传》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节选自张载《西铭》

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节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节选自王阳明《大学问》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rujia/2023031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