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历史故事/《李商隐的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点评历史人物

《李商隐的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点评历史人物

李商隐的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 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是毛泽东喜欢的唐朝“三李”之一​‍‌‍​‍‌‍‌‍​‍​‍‌‍​‍‌‍​‍​‍‌‍​‍‌​‍​‍​‍‌‍​‍​‍​‍‌‍‌‍‌‍‌‍​‍‌‍​‍​​‍​‍​‍​‍​‍​‍​‍‌‍​‍‌‍​‍‌‍‌‍‌‍​。他的诗声情俱美,意境深幽​‍‌‍​‍‌‍‌‍​‍​‍‌‍​‍‌‍​‍​‍‌‍​‍‌​‍​...

李商隐的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

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是毛泽东喜欢的唐朝“三李”之一​‍‌‍​‍‌‍‌‍​‍​‍‌‍​‍‌‍​‍​‍‌‍​‍‌​‍​‍​‍‌‍​‍​‍​‍‌‍‌‍‌‍‌‍​‍‌‍​‍​​‍​‍​‍​‍​‍​‍​‍‌‍​‍‌‍​‍‌‍‌‍‌‍​。他的诗声情俱美,意境深幽​‍‌‍​‍‌‍‌‍​‍​‍‌‍​‍‌‍​‍​‍‌‍​‍‌​‍​‍​‍‌‍​‍​‍​‍‌‍‌‍‌‍‌‍​‍‌‍​‍​​‍​‍​‍​‍​‍​‍​‍‌‍​‍‌‍​‍‌‍‌‍‌‍​。他的诗内容丰富,有咏史,有议政,有描写爱情,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他创造的“无题诗”,更是别具一格,富于艺术魅力​‍‌‍​‍‌‍‌‍​‍​‍‌‍​‍‌‍​‍​‍‌‍​‍‌​‍​‍​‍‌‍​‍​‍​‍‌‍‌‍‌‍‌‍​‍‌‍​‍​​‍​‍​‍​‍​‍​‍​‍‌‍​‍‌‍​‍‌‍‌‍‌‍​。

毛泽东还欣赏他关心时政的态度,敢于战斗的精神。毛泽东评点原文

 ◎(李商隐)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1] ◎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奉复久羁,深以为歉。诗词与论,拜读欣然,不胜感谢。[2]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幼时随父到浙江。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后数年间,他和弟弟羲叟随堂叔李某学习经书与文章。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829),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令狐楚爱其才,让儿子令狐(和他交游,并亲自指点他写作骈文,因又以擅长骈体章奏闻名当世。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开成二年登进士第。

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二年以书判拔萃,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做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诗人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他的政治诗反映面广,开掘有一定深度​‍‌‍​‍‌‍‌‍​‍​‍‌‍​‍‌‍​‍​‍‌‍​‍‌​‍​‍​‍‌‍​‍​‍​‍‌‍‌‍‌‍‌‍​‍‌‍​‍​​‍​‍​‍​‍​‍​‍​‍‌‍​‍‌‍​‍‌‍‌‍‌‍​。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深远,情思婉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穿凿附会更不在少数。

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情致深蕴,是其根本特征。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诸作,莫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李商隐诗歌艺术的成就,与他多方面地学习前人密切相关。他的恻怆的情思和“美人香草”的表现形式源于屈原,伤时忧国的怀抱和精严顿挫的律法承自杜甫,转折层深的构思方式由李贺得到启发,词旨隐晦的作风受阮籍的影响,而清新流利的语言显然脱胎于六朝民歌和齐梁文人诗。此外,他的某些长篇古风雄直恣放,格局恢张,接近韩愈的歌行;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则又淡语天成,绰约多姿,不失盛唐绝句的风味。这多方面的传统,诗人都吸收、熔铸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中来,在唐代诗坛上独辟蹊径,开拓出寄情深婉的新境界。

试 析众所周知,对唐朝诗人,毛泽东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李商隐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继承了李白、李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又受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毛泽东早年写过一阕与杨开慧别离的词《贺新郎》,其中的缠绵情致,与李商隐诗风颇为近似,很难说毛泽东不是受了李商隐诗歌的影响才写出此词的。

李商隐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等职。素有济世雄心,却因当朝朋党倾轧的牵连,终生未得重用,施展经邦济世之才,未满50岁即抑郁而逝。李商隐写诗,各体皆工,成就显著,尤以七律最为突出。他的一些七律,辞采华美,属对精工,擅用比兴、象征、暗示、典故等手法,给人以兴景深幽、声情俱美的感觉,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但也有少数作品用典过多,过分讲究辞藻,不免流于朦胧晦涩,不易把握,后人有“獭祭鱼”之讥。李商隐的诗,尤其是爱情诗,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晚唐的吴融、韩翭,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都深受其不同的影响。另外,还有宋代婉约派词人、元明清戏曲作家也曾受其影响。

毛泽东十分喜爱李商隐的诗,一是他的咏史诗,一是他的无题诗,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毛泽东对李商隐的评价,是在六七十年代两次同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大杰讨论时说的。

刘大杰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有影响的专著,毛泽东曾多次看过这本书,直到逝世,还摆放在书架上。在当时“评法批儒”的政治形势下,刘大杰决定再次修改《中国文学发展史》。1975年8月2日,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就如何评价韩愈和李商隐的诗,谈了自己的看法。信中说:“关于李义山的无题诗,说有一部分是政治诗,也有少数是恋爱诗,这样妥当吗?”“如果能得到主席的指数,解此疑难,那真是莫大的光荣和幸福。”于是,毛泽东于1976年2月12日回信中,发表了“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的意见。这个意见是遵循学术研究规律的,有余地。其实,早在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刘大杰时,谈到李商隐的《无题》诗,毛泽东就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说:“无题诗要一分为二,不要一概而论。”毛泽东对李商隐诗歌的熟悉,可从下面例子中窥见一斑。据史学家周谷城回忆,1965年他在上海见到毛泽东,“谈话的范围真够广了。谈到哲学史,他说:‘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只写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我说:‘胡的白话文学史,也只写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他又谈到‘中国佛教史没有人写,也是一个问题。’毛泽东学问渊博,对古今中外文、史、哲等都有兴趣。关于旧体诗,我们谈到了李商隐,我当即忘乎所以,随便把李商隐的一首七言律诗,用湖南腔调哼起来,曰: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把五六句哼了几遍,七八两句居然哼不出来。他知我已忘记了,便笑着,自己代我念出,曰:‘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毛泽东如果不是非常熟悉李商隐的诗,怎能反应很快地背诵出来呢? 这首诗题为《马嵬》,是描写安禄山之乱时,唐明皇赐死杨贵妃的咏史诗。从故居藏书中看,这首诗毛泽东有三处圈画。

李商隐写有很多咏史诗,这些诗借古讽今,笔触含蓄,立意精辟,毛泽东多有圈画。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汉文帝召见贾谊这样有才能的人,不向他征询国家大事,却问鬼神之道,足见其昏庸。诗人不明说,却用“可怜”二字,讽刺是辛辣的。这首诗,毛泽东有6处圈画​‍‌‍​‍‌‍‌‍​‍​‍‌‍​‍‌‍​‍​‍‌‍​‍‌​‍​‍​‍‌‍​‍​‍​‍‌‍‌‍‌‍‌‍​‍‌‍​‍​​‍​‍​‍​‍​‍​‍​‍‌‍​‍‌‍​‍‌‍‌‍‌‍​。《北齐二首》写北周大军出征灭齐,齐后主高伟仍在醉生梦死地过着腐朽享乐的生活;《隋宫》写隋炀帝淫游无度,不听谏言等,毛泽东都分别圈画过三至五遍之多。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特创作,这些诗大部分是写爱情的,也有一部分是咏史的。李商隐的爱情诗,辞藻朴实而自然,情致缠绵而不庸俗,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诸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上连画三个圈,圈画过五遍。对含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著名诗句的“无题诗”,毛泽东都画着大圈小圈,流露出极为赞赏的心情。

李商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看不惯黑暗的现实,有志于改变现实。他没有获得改造社会的权力,便用自己的笔做武器,针砭时弊,抒发愤懑之情。唐王朝的国势,到李商隐生活的这个时期,因皇帝昏庸、宦官专擅、朋党倾轧、藩镇割据而充满矛盾,人民苦不堪言。对此,李商隐在自己写的政治诗里大胆批评,发表见解。他的《有感二首》和《重有感》是写“甘露之变”的,前者被清朝何焯称誉:“唐人论甘露事,当以此诗为最,笔力亦全。”毛泽东多次圈画过这些诗。事情是这样的:

大和九年,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等策划剪除宦官,失败后,李、郑被杀,文宗被宦官胁持,下诏杀死他明知无罪的宰相王涯,史称“甘露之变”。当时宦官得势,气焰嚣张,朝官人人自危。而李商隐却敢于在诗中痛斥宦官为“凶徒”,为无辜被杀者喊冤:“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王涯曾受命定《云韶乐》,诗中“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就是指文宗杀了无辜的王涯之后,在宴会上仍然演奏王涯定的《咸》、《英》乐曲而无动于衷。这两句诗,大胆地抨击、嘲讽了这位无权、无能而贪于享乐的文宗皇帝。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大多无所确指,朦胧隐晦,成为后世文人评论的热点。毛泽东读李商隐的诗,注意古人对其一些难懂的作品的解释、辨析。《锦瑟》一诗中有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对这首诗的“五十弦”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历代诗话》中的《锦瑟》一文,记叙了苏东坡的解释:“此出《古今乐志》。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按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作者在按语中还辑录了另外几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上述四句诗,说的是锦瑟的四种曲子;有的说锦瑟是令狐楚家的婢女名字;也有的认为对这首诗“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作者还从《汉书》、《史记》等史籍中考证了瑟弦的数目。毛泽东对这些解释和考证,一路密加圈画。正因为他了解这些分歧,难以定论,所以提出“存疑可也”,不必急于下“断语”。

李商隐诗风,被称为“骚之苗裔”,即其艺术精神来自楚辞。如果说李白的浪漫主义重在“柔情”,李贺的浪漫主义偏于“奇”情,那么,李商隐的浪漫主义则重在“绮丽”之情。三者恰恰对应了有唐一代不同时期(盛、中、晚)的时代风格。

毛泽东喜欢李商隐,不仅在于其诗的格律和形式,还有其诗的现实主义内容、浪漫主义风格,更有李商隐关心时政的态度,敢于战斗的精神。(注:本文写作参阅、援引了张贻玖著《毛泽东和诗》中关于李商隐部分,谨表谢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