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历史故事/《周谷城关于逻辑问题的观点比较对》点评历史人物

《周谷城关于逻辑问题的观点比较对》点评历史人物

周谷城关于逻辑问题的观点比较对 谁一人既写了《中国通史》,又写了《世界通史》呢? 除了杰出的史学成就外,还在逻辑学方面有突出的建树;除了学者的身份,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就是周谷城,毛泽东的同乡、朋友​‍‌‍​‍‌‍‌‍​‍​‍‌‍​‍‌‍​‍​‍‌‍​‍‌​‍​‍​‍‌‍​‍​‍​‍‌‍‌‍‌‍‌‍​‍‌‍​‍​​‍​‍​‍​‍​‍​‍​‍‌‍​‍...

周谷城关于逻辑问题的观点比较对

谁一人既写了《中国通史》,又写了《世界通史》呢? 除了杰出的史学成就外,还在逻辑学方面有突出的建树;除了学者的身份,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就是周谷城,毛泽东的同乡、朋友​‍‌‍​‍‌‍‌‍​‍​‍‌‍​‍‌‍​‍​‍‌‍​‍‌​‍​‍​‍‌‍​‍​‍​‍‌‍‌‍‌‍‌‍​‍‌‍​‍​​‍​‍​‍​‍​‍​‍​‍‌‍​‍‌‍​‍‌‍‌‍‌‍​。

毛泽东评点原文 ◎《新建设》上周谷城写了一篇逻辑问题的文章,我看也不错​‍‌‍​‍‌‍‌‍​‍​‍‌‍​‍‌‍​‍​‍‌‍​‍‌​‍​‍​‍‌‍​‍​‍​‍‌‍‌‍‌‍‌‍​‍‌‍​‍​​‍​‍​‍​‍​‍​‍​‍‌‍​‍‌‍​‍‌‍‌‍‌‍​。[1] ◎周谷城的观点比较对​‍‌‍​‍‌‍‌‍​‍​‍‌‍​‍‌‍​‍​‍‌‍​‍‌​‍​‍​‍‌‍​‍​‍​‍‌‍‌‍‌‍‌‍​‍‌‍​‍​​‍​‍​‍​‍​‍​‍​‍‌‍​‍‌‍​‍‌‍‌‍‌‍​。我曾告诉周谷城,人大有个王方名,他的观点和你相同。[2]周谷城简介周谷城(1898.9.13~1996.11.10),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出身于湖南省益阳县长湖口的农民家庭。1917~1921年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英语部。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担任英文、伦理教员。1927~1930年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中国公学任教。1930~1933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自1942年秋起,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曾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为该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时,同徐特立等组织教育工作者协会,并与当时担任该校小学部主事的毛泽东结识,积极参加农民运动,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顾问、湖南省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师;接受毛泽东的委托,担任全国农民协会宣传干事。

1942年执教于复旦大学以后,从事民主进步活动,受聘为民主政团同盟顾问,与陶行知等人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主张的共同宣言,与张志让等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和翦伯赞等一起起草反蒋宣言。由于经常支持学生反迫害、反压迫、反饥饿等活动,被撤去系主任职务,并遭逮捕。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创建上海历史学会,曾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主席团成员以及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

在大学任教期间,除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课程外,并于建国后首先开设《世界文化史》课程。讲授《中国通史》时,强调“历史完形论”,着意阐明各个历史事件组成为整体历史过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见解独特的中国历史分期法;讲授《世界通史》时,主张着眼全局、统一整体,反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并相继发表过《史学上的全局观念》(1959)、《论西亚古史的重要性》(1960)、《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1961)、《迷惑人们的“欧洲中心论”》(1961)等论文,对推动国内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影响深远。他视野宽阔,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对比中外,撰文《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1981),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看法。

他的教学和研究,涉及史学、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纵述古今,横论中外。60多年来,著述数百万字,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在年已九旬时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世界文化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陆续出版。1996年11月10日逝世,终年98岁。

试 析毛泽东与周谷城是多年的老朋友。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和周谷城是同事。大革命时期,周谷城在毛泽东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发表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撰写的《农村社会之新现象》等文章,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大革命失败后,两人天各一方,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才得重逢。此时,毛泽东曾激动地打着手势说:“十八年了!”两人眼里都涌出了泪珠。毛泽东情真意切,未忘昔日峥嵘岁月,令周谷城感激不已。

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之际,周谷城给毛泽东写信,并寄上他的著作。6月28日,毛泽东复信说:“得书甚慰,如见故人。革命高涨,大家都是高兴的。前途尚多困难,惟有团结最大多数民众,方能战胜帝国主义的反抗。相期共同努力。”毛泽东的话,既表示了朋友间的喜悦之情,又提出了诚挚的慰勉。

此后,周谷城多次来京,毛泽东常带他到中南海住处晤谈。两人一边吃饭,品尝湖南辣椒风味的菜肴,一边自由地谈古论今。毛泽东每次到上海,也常邀请周谷城会面。他们的谈话范围很广,而以谈论历史较多。毛泽东在谈到哲学时曾说:“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只写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还谈到:“中国佛教史没有人写,也是一个问题。”建国初期,我国大学中使用的逻辑学教科书是从苏联译过来的。这时在苏联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逻辑观点仍旧是20世纪30年代哲学教科书观点的延续,即认为形式逻辑是形而上学的基础,有阶级性、有党性,因而否认形式逻辑,只承认辩证逻辑。就在此时,1956年,周谷城在《新建设》杂志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文章,一反当时逻辑学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周谷城的观点是:形式逻辑的对象是推论方式,它的法则只是对推论过程的形式规定,它的任务侧重于依据大前提如何推论,却不追问大前提是怎样成立的;它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主张,因而没有观点上的倾向性,没有阶级性;它既可为辩证法服务,也可为形而上学服务;既能为正确的主张服务,也能为错误的主张服务。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纷纷就周谷城的上述观点发表文章,或“商榷”,或表示支持。风波所及,遂形成逻辑学界一场持续5年之久的大论战。

周谷城的文章一登出,毛泽东就注意到了​‍‌‍​‍‌‍‌‍​‍​‍‌‍​‍‌‍​‍​‍‌‍​‍‌​‍​‍​‍‌‍​‍​‍​‍‌‍‌‍‌‍‌‍​‍‌‍​‍​​‍​‍​‍​‍​‍​‍​‍‌‍​‍‌‍​‍‌‍‌‍‌‍​。他十分赞赏这篇文章的探索精神和新见解。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召集中央报刊、作家协会、科学院负责同志开会,当谈到批评要有说服力时,毛泽东说:“《新建设》上周谷城写了一篇逻辑问题的文章,我看也不错。”毛泽东的赞许对周本人也流露过。就在这期间,一次毛泽东到上海,曾特意召见周谷城,鼓励周谷城不要怕,积极写文章,继续辩论。他们之间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毛对周说:关于逻辑,你说得最明确。

周说:不得了,火箭炮似的批评冲起来,我受不了。

毛说:有什么受不了,辩论就是嘛。

周说:我的意见很少人赞成,我很孤立,成为众矢之的。

毛说:你的意见有人赞成,并不孤立。

周说:怕不见得。如果有人赞成,那当然好。

毛说:人民大学的刊物《教学与研究》上,有人写文章,和你的观点相同。周说:我没看见。

毛表示:我可以叫人寄给你看看。

果然,毛泽东回到北京不久,就叫人给周谷城寄去了几本刊物,有些地方还折角做出记号。4月10日,在接见《人民日报》负责人时,毛泽东再次表示了对周谷城文章的支持,认为“观点比较对”,同时指明了与周谷城观点相同的那个人就是王方名。

王方名的文章是在周谷城1956年发表关于形式逻辑的第一篇论文之后而发表的。与周谷城观点相似的有3篇,均以“求实”的署名分别刊登在《教学与研究》当年的第1、2、3期上。毛泽东对这3篇文章相当欣赏,经他建议,这几篇文章汇集成一本小册子,叫《论形式逻辑》,于1957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教学与研究》丛书出版。

1957年4月11日,毛泽东去中南海颐年堂邀集逻辑学界、哲学界人士研讨逻辑学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周谷城、王方名都在场,此外还有金岳霖、冯友兰、贺麟、费孝通等人。这次聚会在周谷城和王方名之间,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毛泽东从中撮合说:你们两人的观点很接近,可以做学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除了论及各人专业经历、研究成果和一些逻辑问题之外,毛泽东还以自己的革命实践经验为论题,说到领导革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搞科学研究,也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

当周谷城论逻辑的文章刚登出,受到许多人的批评、反对,周谷城感到受不了的时候,毛泽东得知后便把他接到中南海一同游泳。在休息时毛泽东拿出一套线装的《汉书》,翻到《赵充国传》对他说:“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

他的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分之一二,反对的人达十分之八九。但到后来,逐渐被人接受了,赞成的人达十之八九,反对的却只有十之一二。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在过去历史上,或现在。”毛泽东说这番话的用意,是希望周谷城坚持真理,投入百家争鸣,不要害怕辩论。

毛泽东的多次鼓励给周谷城增添了理论勇气,他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或进一步阐明、发挥自己的观点,或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到1959年,科学出版社便将周谷城自1956年以来连续发表的12篇逻辑学论文汇编成册,以《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之名出版。书出之前,周谷城曾就要不要按语式的导言写信请示毛泽东,毛泽东于1958年7月28日回信给周,信中说:“两次热情的信,都已收到,甚谢! 大书出版,可资快读。我对逻辑无多研究,不敢有所论列;问题还在争论中,由我插入一手,似乎也不适宜。作序的事,不拟应命。可获谅解否?”毛泽东赞同周谷城的观点,但又不愿作序表示意见,显然是为了维护逻辑学界自由讨论的学术气氛,维持逻辑学界“百家争鸣”的局面。毛泽东的考虑是很周详的。

“文化大革命”中,周谷城关进“牛棚”。毛泽东知道后,在一次会议上特意指出:“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没有写完。书,还是要让他写下去。”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泽东的这些话,无疑对周谷城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也给了他莫大的精神鼓励。因此,周谷城常说:“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是热情地鼓励我,帮助我。”这部《世界通史》共3册,是作者独立完成的。1949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来多次重印。该书有许多新颖独到之处。首先,它强调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注重了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其次,打破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世界通史的中心的写法。第三,该书中的篇、章、节、目都从具体的事实中概括出来,既是高度的归纳概括,又避免了抽象的空谈。建国以后,周谷城着手收集材料,准备完成《世界通史》的第四册​‍‌‍​‍‌‍‌‍​‍​‍‌‍​‍‌‍​‍​‍‌‍​‍‌​‍​‍​‍‌‍​‍​‍​‍‌‍‌‍‌‍‌‍​‍‌‍​‍​​‍​‍​‍​‍​‍​‍​‍‌‍​‍‌‍​‍‌‍‌‍‌‍​。毛泽东不但阅读了周谷城该书的前三册,而且支持他完成第四册。

从毛泽东对周谷城的评价和支持来看,毛泽东用实际行动支持学术上的探索与创新,支持“百家争鸣”,保护了几度处于逆境的周谷城,成为学术界的佳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