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历史故事/《郑板桥的字掷地有声》点评历史人物

《郑板桥的字掷地有声》点评历史人物

郑板桥的字掷地有声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其字融隶、楷、行、草为一体,神态怪伟,自成一家​‍‌‍​‍‌‍‌‍​‍​‍‌‍​‍‌‍​‍​‍‌‍​‍‌​‍​‍​‍‌‍​‍​‍​‍‌‍‌‍‌‍‌‍​‍‌‍​‍​​‍​‍​‍​‍​‍​‍​‍‌‍​‍‌‍​‍‌‍‌‍‌‍​。毛泽东喜欢书法艺术,看到一套好字帖,总是爱不释手,反复揣摩​‍‌‍​‍‌‍‌‍​‍​‍‌‍​‍...

郑板桥的字掷地有声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其字融隶、楷、行、草为一体,神态怪伟,自成一家​‍‌‍​‍‌‍‌‍​‍​‍‌‍​‍‌‍​‍​‍‌‍​‍‌​‍​‍​‍‌‍​‍​‍​‍‌‍‌‍‌‍‌‍​‍‌‍​‍​​‍​‍​‍​‍​‍​‍​‍‌‍​‍‌‍​‍‌‍‌‍‌‍​。毛泽东喜欢书法艺术,看到一套好字帖,总是爱不释手,反复揣摩​‍‌‍​‍‌‍‌‍​‍​‍‌‍​‍‌‍​‍​‍‌‍​‍‌​‍​‍​‍‌‍​‍​‍​‍‌‍‌‍‌‍‌‍​‍‌‍​‍​​‍​‍​‍​‍​‍​‍​‍‌‍​‍‌‍​‍‌‍‌‍‌‍​。对郑板桥的字,毛泽东尤为称道​‍‌‍​‍‌‍‌‍​‍​‍‌‍​‍‌‍​‍​‍‌‍​‍‌​‍​‍​‍‌‍​‍​‍​‍‌‍‌‍‌‍‌‍​‍‌‍​‍​​‍​‍​‍​‍​‍​‍​‍‌‍​‍‌‍​‍‌‍‌‍‌‍​。

毛泽东评点原文

 ◎……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联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 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1]郑板桥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

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后因赈济灾民,得罪豪绅被罢官。做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他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疏朗劲峭,潇洒飘逸;工于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善作诗文,《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品,反映人民痛苦,颇为深切,《家书》、《道情》等作品,自然坦诚,为世所称。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留世。

试 析

毛泽东喜爱书法艺术,看帖、写字是他的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几本名家字帖,置放茶几、榻前,反复揣摩品味,爱不释手。1956年,他让秘书把能够找到的历史名人字帖、墨宝统统花钱买来,以便研究观赏。据有关资料介绍,他书房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的碑帖约600多种,经他看过的就达400多种。1961年,他的秘书在北京和外地又为他买来大量字帖,其中包括一批套帖如《三希堂法帖》、《昭和法帖大系》(日本影印)等。这些书帖放在他的会客室里,摆满了三四个书架。1964年,他又让秘书为他找来《千字文》字帖达30余种,行草隶篆,无所不有。除此之外,他的秘书还到故宫借一些著名书法家的真迹给他看。可以说,毛泽东爱书法,爱得着迷。

他那一手潇洒飘逸、雄强俊快、勃勃生机的毛体字,就是吸收百家之长而自成一体的。

毛泽东读帖,不仅读其貌,而且读其神。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可见,他读帖已经到相当高的境界。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的字,融隶、楷、行、草为一体,体态别致,怪伟惊世,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毛泽东十分欣赏郑板桥的字,说它“苍劲有力”,还说“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联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 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过去,人们对郑板桥的字,只见其“怪”,未见其“威”。其实,“怪”是其貌,而“威”才是其精神。毛泽东与众不同之处,同时也是高明之处,就是不仅见其“怪”,而且见其“威”。

毛泽东对书法认识之深刻,谈论之精辟,见解之独到,是他对书法艺术深入研究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具有的深刻洞察力使然。他看问题,历来反对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他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书法研究,就看到了别人不易看到的东西。对此,我们应该很好学习。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